向新自由主義宣戰
朱進佳(馬來西亞被壓迫人民聯盟)
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在1970年代經濟蕭條時,開始在歐美等資本主義大國流行起來。這個政策是有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和美國前總統雷根所大力推動的,目的旨在拯救搖搖欲墜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自冷戰結束和蘇東劇變後,新自由主義更是毫無忌憚地在全球範圍橫行,強化了以盈利優先的資本主義體制,代價是人民的權益逐一被典當。新自由主義作為資本財團的新救星出現,也同時成為了全球草根民眾的恐怖夢魘。
自冷戰後形成的美國獨霸天下,導致這個帝國主義國家於近年更不顧世界人民的反對,在中東地帶發動戰爭,以鞏固在該區域的影響力以及對石油資源的控制。從關貿總協定演變出來的世界貿易組織,更為這個帝國主義資本稱霸的單極世界推波助瀾,跟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金融組織,聯手把新自由主義的災難延續下去。自新自由主義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風行以來,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等地發展中國家面臨著人民生活素質劇降的嚴重危機。而正在“崛起” 的亞洲勢力,尤其是中國和印度,更是大幅度在國內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用普羅民眾的生計和權益,來換取國家的「迅速發展」 。
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實行,就是把政府的責任交給盈利至上的資本財團,削弱政府角色,讓自由市場發揮作用。削弱政府的責任。原本是政府所應該為人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都變成了自由市場經濟底下任由財團買賣的商品。在新自由主義政策下,一切的公共服務都會被私營化,人民的權益都被商品化。
隨著新自由主義在全球範圍為害匪淺,世界各地民間反抗新自由主義的鬥爭,也是風起雲湧。
一個新自由主義的幽靈在馬來西亞遊蕩
在馬來西亞,首先把新自由主義身體力行的,非前任首相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莫屬。把自己標榜為第三世界「反美先鋒」的馬哈迪,於1983年就開始追隨雷根和柴契爾的步伐,把馬來西亞變成一個大企業公司(Malaysia Incorporated) 。自此以後,馬來西亞國內的公共服務,都在「企業化」 的浪潮中,被民族資本集團據為己有,人民的基本權益愈來愈商品化。
2003年從馬哈迪接過領導棒子的阿都拉 (Abdullah Badawi) ,雖然是出名的「慢條斯理先生」(Mr. Slow) ,但是在擁抱新自由主義時卻不敢有絲毫怠慢。在阿都拉得政權下,馬來西亞的工人階級,更是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新自由主義向馬來西亞人民發動多條戰線的攻擊,而且是處處咄咄逼人。政府對職工會的控制愈來愈嚴重,推行廉價勞工政策,勞工權益日益被侵蝕。此外,政府持續減低企業稅,醞釀實行將窮人「一網打盡」 的商品與服務稅(GST) ,並將水務、電供、電訊、高速大道、衛生醫療、高等教育、郵政服務等一樣一樣私有化,甚至連河流也要私有化!最近,馬來西亞政府更是樂此不疲地跟美國展開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
馬來西亞政府已經將以下的公共服務企業化和私有化:
水務 1996-2000
電供 1/9/1990
排污系統 1995年8月
電訊服務 1/111990
大道 1996-1998
郵政服務 2001年8月
醫療服務 1994-2000
高等教育 1998 (私人院校的數目從1995年的280所,增加 到2001年的690所)
新自由主義政策為馬來西亞人民帶來怎樣的衝擊?首先,就是貧富之間的鴻溝愈來愈大。根據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儘管馬來西亞在經濟上接近發達國家,但卻是東南亞中貧富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國內最富有的10%佔有了38.4%的經濟收入,而最貧窮的10%僅得到1.7%。近年發生在各大城市攫奪案、搶劫案和強姦案不斷上升,反映著貧富懸殊的問題嚴重到哪一個程度。
各種基本服務被私營化後,跟當權者關係密切的民族資本如魚得水,但是普羅民眾卻必須承受日益加劇的負擔。各種服務收費節節上漲──水費、電費、過路費、燃油,以至學費和日常用品的價格。儘管公共服務的收費不斷上漲,但是服務素質卻下跌,推翻了私營化能夠提高服務效率的論述。
根據獨立調查中心(Merdeka Centre) 於去年10月至12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困擾人民的問題,包括了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經濟低糜、失業和貧窮。在2006年4月的一項調查中,60%的人民表示他們的生活因燃油起價而受到影響。
拜新自由主義政策所賜,資本財團通過官商勾結的途徑,掌控了人民的基本權益,任意魚肉人民。國家政府的收入也因減低向富有階層和大財團的課稅而減少,但是一旦國家經濟出現問題,人民的錢財卻被挪用去拯救大型的私人公司。因此,無論經濟好壞,普羅民眾還是成為了新自由主義的祭品。
民間的反擊
新自由主義政策從多方面攻擊,已經把馬來西亞的人民壓得透不過氣來。近年來,民間出現了各種反對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抗議行動,而且正不斷升溫。這些運動包括了反對醫療私營化運動、反對燃油起價運動、反對水務私營化運動,以及近期的反對馬來西亞──美國自由貿易抗爭,和反對收費站漲價抗議行動。儘管這些抗爭運動還未達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員警鎮暴隊全副武裝出現在這些抗議集會中,甚至動用暴力驅散抗議人群,加上媒體的封鎖,顯示著當權者視這些抗爭為重大的威脅。
當馬來西亞的工人運動在上個世紀60年代被當權者鎮壓後,就一蹶不振,無疑是對民間抗爭一大打擊。近年的職工會運動也不見得有任何起色。反而是獨立于主流職工會運動之外的工人組織──如園丘工人運動,在過去二十年來,取得了不少的進展和突破。而這些新興的(而規模也還小) 工人階級運動,卻形成了近年在馬來西亞反抗新自由主義攻勢的主力。
反對醫療服務私營化聯盟這兩年的努力,讓政府無限期展延在政府醫院實行讓專科醫生在下班時間提供私人服務的措施;民間對馬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巨大抗議聲浪,導致馬來西亞政府無法在預定的「快行道機制」 截止日期前完成談判……這些都是民間抗議所取得的小突破。不過,新自由主義的攻勢還是會排山倒海地向人民湧過來,因此,民間的抗爭並不能因取得一些小勝利就鬆懈下來。
來自不同背景的民間團體,在反對新自由主義政策的鬥爭中走在一起,無疑是突破種族政治的一大機會。種族政治從英國殖民時代,延續到今天,被執政集團利用來分化人民,削弱民間反抗力量。隨著反對新自由主義抗爭在馬來西亞點燃,人民跨越族群的合作將有可能在各種聯合行動中得到加強,並將矛頭直指衍生各種社會矛盾的社會經濟體制根源。
2007年4月15日
轉載自監察全球化聯陣主辦刊物《聯陣》
分類: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