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今日俄羅斯資本主義

今日俄羅斯資本主義

緬希科夫

編者按:俄羅斯著名經濟學家斯坦尼斯拉夫·緬希科夫在美國《每月評論》1999年7一8月號上發表了題為《今日俄羅斯資本主義》一文,比較全面、深刻地剖析了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點,認為按照目前的模式發展,它注定要更深地陷入全球資本主義的貧窮與被剝削週邊的泥潭。現將文章的主要內容介紹給讀者參考。

一、三度興起的俄羅斯資本主義

  在20世紀,資本主義曾三次"光顧"了俄羅斯。

  第一次是在沙皇君主制時期,當時俄國工業蓬勃興起,斯托雷平積極倡導資本主義的鄉村改革。雖然整個國家大部分尚處於落後狀態,但壟斷性的大康采恩和銀行迅速湧現,開始為俄國成為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奠定基礎。 1917年的十月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全面國有化埋葬了這一特殊的俄國資本主義。

  第二次是在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俄國內戰的結束,列寧開始引入一種新的、有限制的資本主義,以期在社會主義全面取勝之前藉以實現經濟的恢復。新經濟政策的實驗持續了幾年,到20年代未被史達林終止。

  第三次是90年代的俄羅斯資本主義。在80年代末之前的半個多世紀裏,俄羅斯既無法律認可的資本主義,亦無任何形式的私有企業。

  這三次資本主義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首先,它們都非常明顯地傾向于開拓仲介領域而非生產領域;其次,它們都表現出格外依賴國家的扶持。不論這種對於資本主義原始形態的偏好純屬巧合,還是植根于俄羅斯企業家的基因中,可以肯定的是,俄羅斯新資本主義的寄生性較之前兩者更為明顯。現在,俄羅斯經濟的運轉還依賴于社會主義時期創造的生為能力。這樣的經濟體制難以為繼,因?其實物資本正在被消耗殆盡。在當今世界上,如此大規模的宏觀經濟自殺,實屬絕無僅有。

  如果說20世紀初的俄國資本主義至少可以維持經濟的增長,新經濟政策時期的資本主義有助於經濟恢復到戰前的水平,則今天的俄羅斯資本主義僅起到了毀滅國家的作用。

二,新資本主義的根源

  20世紀90年代的俄羅斯資本主義主要是蘇共時期的非法影子經濟與全新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相結合的?物。具體說來理由如下。

  第一,今天的俄羅斯資本主義直接產生於在計劃經濟孔隙中發展起來的地下經濟,或稱影子經濟。垂青於影子經濟的不只是投機者和地下生產者,還包括國有企業的經理及政府機構中位高權重者。為了一己之私利,他們把國有經濟資產視為己有,佔有國有企業創造的部分剩餘價值。一旦舊的政權瓦解,這些人就成了合理合法的資本家。因而,市場改革是這個尋求公開、合法的資本家身份的新階級利益的合乎邏輯的反映。

  第二,相當一部分俄羅斯新資本家由於以往的非法活動經歷,而對犯罪、腐敗行為輕車熟路。他們在新改革的體制下感受不到任何道德或法律上的約束。腐敗、犯罪現象在俄羅斯資本家階級中蔓延,不僅因為信守合同的法律基礎尚未建立,更主要的是因?這個階級的大部分人對其他手段一無所知,把犯罪和腐敗行為視為最為有效的手段。

  第三,由於俄羅斯私有化的方式,原國有資產的大部分被以很低的折價轉讓給新的所有者。大型國有企業私有化的基本立法指導原則是:通過股權在居民中的廣泛分散化,建立由雇員管理的企業。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於政府具有強烈的親資本主義傾向,這一計劃的實施背離了初衷。大部分內部股落入原來的管理者手中或被置於其控制之下,往昔的"紅色廠長"搖身一變,成了企業主。後來,一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企業也被政府作為換取私人銀行"貸款"的抵押,實際上以低價出賣。大銀行成了金融–工業集團的核心,其所有者成了寡頭。

  第四,親資本主義的政府允許資本家階級中某些得寵的成員有計劃有步驟地參與瓜分政府稅收。其手法多種多樣。

三、收入分配和剩餘價值分配的不均衡

  今天的俄羅斯資本主義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沒有工人階級與之對立。蘇聯解體之後,大多數工會不是士氣消沈,就是銷聲匿蹟。只有一些新成立的工會偶爾進行幾次成效並不顯著的鬥爭,其目的主要是為爭得政府而非新資本家階級的讓步。因而,俄羅斯實行新資本主義以來,工人的實際工資大幅度連續下降,而剝削率卻呈上升之勢。根據官方的統計數位,1998年的實際工資只相當於1991年的49.3%。與此同時,那些資本家新貴們的收入卻在猛漲,收入差距不斷加大。而能夠反映出這種差距的,就是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率。

  由於各種原因,剩餘價值在俄羅斯資本家階級內部不同部門間的分配是不均衡的。經濟利潤中相當大的一部分被幾個享有特權的部門(包括主要的礦產出口業、銀行業和進口商品貿易業)所瓜分。寡頭們之所以地位顯赫,就是因為他們控制了這些部門。他們從中積累了大量的個人財富。從事機械、金屬加工、紡織和其他輕工業製造等行業的資本家集團,則是這場剩餘價值爭奪戰中的失敗者。雖然俄羅斯資本家階級的大部分不享有特權地位,但是他們確實佔有俄羅斯勞動者創造的很大一部分剩餘價值。

四、克服不了的問題

  由於剩餘價值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如此之大,故而資本主義經濟遇到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在國內市場銷售?品。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者曾爭論過這個問題。羅莎·盧森堡主張通過把剩餘價值輸出到不發達國家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資本主義就不可能發展。杜岡·巴拉諾夫斯基則主張把更大部分的剩餘價值用於國內資本投資。列寧不贊成兩人的觀點,認?資本家能夠為其產品開拓國內市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經歷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

  隨著時光的流逝,工業資本主義國家又找到了兩種解決這一難題的途徑:一是通過國家重新分配收入、擴大政府支出以彌補投資不足;二是發展服務業,以利用商品生產所創造的越來越多的剩餘價值。但這些方法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達到目的。俄羅斯新生的資本主義沒有按此作出調整的時間和意願。因此,它也遇到了不能在國內市場出售其潛在產品這一難題,圖幹·巴拉諾夫斯基提出的高資本投資的解決辦法,只有在工資大幅度上漲、主體居民的其他收入增加進而使國內市場擴大的情況下,才能變?現實。在當今的俄羅斯,上述條件是不具備的。

五、新資本主義的"不育症"

  俄羅斯新資本主義猶如一頭沒有生殖能力的怪獸。實際上,在俄羅斯新資本主義時期沒有新建一家像樣的生產工廠。其"不育症"的另一個特點是,它不能創造一種正常運行的貨幣經濟。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商業交易是通過易貨貿易或公司本票的手段來完成的。

  經濟的非貨幣化使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分配方式發生改變,影響了俄羅斯大多數企業的運行模式:第一,部分折舊及剩餘價值不需要貨幣化,其存在形式令政府難以對它徵稅,也使他人難以得到用來投資的資本;第二,非貨幣化使典型的俄羅斯企業的基本運行模式發生變化,其主要目標是追求貨幣收入最大化,而不是利益本身的最大化。

原載《中流》2000年第9期

分類:俄羅斯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