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凡
《先驅》第61期,2001年(秋)
香港專欄作家陶傑反覆嘲笑那些主張美國應該在九一一慘劇後反省的人,認為對恐怖主義襲擊何須反省。若問到為何有這種襲擊,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他們是邪惡傢伙。對這種人只有消滅而後快。陶傑這種立場與美國右派完全一致。但這也暴露他們本身並不比狂熱聖戰之徒稍為清醒些。他們是以非理性來回答非理性而已。所不同的只是,從根本上說來美國統治者比拉登危險一千倍,因為他們握有最大量最厲害的殺人武器。
兩種“文明”的對抗?
拉登等人無疑很仇恨美國,但這並不是簡單因為甚麼“伊斯蘭文明與西方文明的衝突”,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對西方文明的仇恨”也不是。沙特阿拉伯的統治者多年來嚴厲執行原教旨主義,用中世紀教規壓迫婦女,但是他們多年來不是很親美嗎?而美國政府不是多年來繼續當他們的靠山嗎?今天塔利班及拉登被布殊大罵,但是在八十年代,他們卻因為抗蘇而被列根尊為自由戰士。所謂西方文明云云,更是不值一駁。你們所指的是甚麼時代的“西方文明”?十九世紀的西方文明還不是一樣禁止婦女有婚前或婚外性行為?不是一樣禁止婦女與男性同校讀書?還有出外做工?是的,某些方面歐美風俗不像伊斯蘭教那樣嚴厲,可是,在某些方面“西方文化”又比“伊斯蘭文化”不合理。在西方,多個世紀以來都實行長子繼承法,婦女完全沒有財產繼承權,反而伊斯蘭文化容許女兒可繼承相當父親給兒子的一半的財產。
歐美對中東的殖民統治
阿拉伯人民普遍仇恨美國。原因實在不難了解。這是歐美對中東人民長達二百年的殖民血淚史的結果。
今日整個中東,在幾百年前一直是奧圖曼帝國的版圖。十九世紀,隨著帝國的衰弱,英法等國開始侵入中東,並且通過挑起中東各地之間的矛盾,以及扶植當地上層貴族,來加強其殖民統治。像中國一樣,埃及被英國的炮艦政策迫使開放貿易,導致本地產品在英國廉價進口貨衝擊下滯銷,本地已經開始的工業化亦被打斷。法國則在埃及土地上修築及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埃及總督及其一眾統治集團,不僅沒有奮起反抗英法帝國主義,反而進一步出讓經濟主權,欠下英法多國巨大外債。1876年埃及政府宣佈破產,從此連財政收支權都失去了。英國人擔任財政部長,法國人則擔任公共工程部長。埃及名義上仍是土耳其屬土,但像當時中國一樣,實際上是英國的半殖民地。這種屈辱地位使埃及產生了民族反殖運動。1881年青年軍官阿拉比領導了這場鬥爭,贏得了國會多數及組織了新政府。不過不到兩年就被英軍打敗。在英國的實際統治下,埃及從兼產棉糧,變為單一種植棉花,以供應英國的紡織工業。這樣糧食便要靠入口。結果是埃及人民在棉花輸出及糧食輸入兩方面都受到英國商人的剝削。當時埃及的命運也就是亞洲非洲各國命運的寫照。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勢力在世界各地反殖運動的打擊下急速衰落。他們所支持的當地傀儡政府亦岌岌可危。在埃及,民族主義軍官納塞爾率兵推翻了親英皇朝,並在1956年把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聯軍迅即干涉,但是遭美蘇反對,而中東各國人民也聲援埃及反抗干涉(兩年後伊拉克親英皇朝被推翻,實為此次反帝鬥爭的餘波)。英法此役失敗,標誌著英法勢力的衰落。但是,美國卻乘勢介入。二戰之後,美國成為超級強國。它的強大相當部份建基於汽車及石油工業。控制中東石油成為它稱霸的重要支柱。但是,在民族獨立運動的強大壓力下,不僅過去那種赤裸的殖民主義難以湊效,就連扶植親美的半傀儡政權也不像過去那樣容易了。這時候美國便日益借以色列來制肘中東各國。
美國扶植以色列當鷹犬
借幫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復國來制肘阿拉伯世界,早有英國行之。第一次大戰之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只佔人口一成,但當時英國已同猶太復國主義合作,而且直接或間接促成歐洲各地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但是直到1947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仍佔七成的多數,所以,那一年由美蘇主導的聯合國議決分割巴勒斯坦為兩國──一國是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一國是猶太人國──實際是違反當地人的民主原則。當地阿拉伯人一直主張成立一個兩個種族平等享有權利的多民族國家,但是猶太復國主義要的卻是排斥阿拉伯人的單一猶太人國家。但是由美,蘇、英等強國控制的聯合國支持分割建議。以色列得聯合國的祝福而立國,可是它立國後在美國撐腰下,卻傲慢到連聯合國也不放在眼內,根本不讓巴勒斯坦立國,而且靠不斷發動侵略戰爭來掠奪阿拉伯人土地。通過1948,1956,1967和1973年幾次大規模侵略戰,以色列所侵佔的領土竟然比它原有版圖大幾倍。不僅巴勒斯坦全被侵奪並導致百萬當地人民逃離,而且連埃及的加薩及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約丹的約丹河西岸,都成了以色列的佔領區。1991年,美國因為伊拉克侵佔科威特,以及拒絕聽從聯合國要它退兵的議決,而發動海灣戰爭。可是,聯合國大會多年來已經通過了150項決議,譴責以色列侵略及要它交還所佔領的阿拉伯人的土地,結果美國又怎樣呢?還不是每一次都包庇以色列?這種明顯的偏坦怎麼能不令阿拉伯人民仇恨以色列及美國呢?
1991年海灣戰爭的遠因
大家知道,1991年的海灣戰爭是促使拉登等人反美的轉捩點。拉登特別反感沙特政權讓美國駐軍來攻擊另一個阿拉伯國家伊拉克。美國在戰爭結束後賴在沙特不走,這在拉登眼中更是褻瀆神靈,因為聖地麥加就在沙特。
西方傳媒把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描繪為為被侵略的科威特主持公道。如果我們不假思索相信它,就未免太天真了。要知道,科威特原本就隸屬伊拉克前身的一個省。而伊拉克又是奧圖曼帝國的一部份。科威特之後來分割出來變成“獨立國”,根本是當年英國陰謀肢解奧圖曼帝國的結果。英國垂涎於科威特的豐富的石油,於是在十九世紀末強迫科威特酋長跟英國簽訂密約,把科威特置於英國的“保護”之下。奧圖曼的蘇丹一旦知悉,酋長趕忙拋棄密約。但第一次大戰後,英國的機會又來了。此時奧圖曼帝國崩潰。英國就把伊拉克一帶都變成自己的“保護國”,並且特地把科威特分割出來。所以,即使在1921年伊拉克爭取獨立成功,它的版圖就早已不包括科威特了。這樣就令伊拉克喪失了出海口,變成內陸國家,得永遠受英國制肘,因為科威特始終是英國的“保護國”,直到1961年。百多年來,伊拉克人民一直要求科威特重歸伊拉克;另一方面,科威特之內也一直存在要求同伊拉克統一的運動。1938年科威特酋長在人民起義的威脅下,被迫同意召開新的立法會。立法會一致通過要求英國把科威特歸還伊拉克。英國立即迫使科威特酋長解散立法會及處決部份議員。這引起更大反抗,在1939年3月更爆發起義。酋長聯同英國軍隊聯合鎮壓群眾。伊拉克國王公開反對鎮壓,英國駐伊大使當即警告他。不久之後國王更離奇暴斃。人們廣泛相信他是被英國特務毒殺。
五十年代埃及的納塞爾的反帝鬥爭大大鼓舞了包括伊拉克在內的整個中東的民族運動。1955年年底伊拉克發生了群眾騷亂,人們指責伊拉克國王是親英美走狗。為了安撫民情,國王及首相向英國交涉交還科威特,這時忽然發生了夸薩爾將軍的政變,處死了國王和首相。人們普遍相信政變是英美在背後策劃的,所以憤怒的人民發動騷亂,攻擊英國領使館。人民的反帝情緒始終令夸薩爾將軍不敢太過公然親英美。所以,當英國在1961年宣佈讓科威特“獨立”時,夸薩爾也不能不表示反對。但反對的結果是1963年的第二次政變。這次政變亦估計由美國中情局策劃,推翻和殺死了夸薩爾。侯塞因在上台後也一直奉行親美政策。正是在美國唆使下他才在1979年伊朗革命後進攻伊朗。他想不到的是,十多年後他又在美國的耍弄下侵佔科威特,結果弄得個兵敗國窮的下場。
結語
上述的扼要回顧,說明英美帝國主義為了石油及其他政治經濟利益,不能不在中東盤剝當地人民,扶植親美的反動專制政權,時而拉此國打彼國,時而相反,尤其是扶持以色列以作為其鷹犬。在中東問題上,真正敵對的不是“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事實上,“西方文明”大國的英美一直最支持那些最封建反動的伊斯蘭皇朝貴族(沙特王、約丹王、前伊朗王等)。二者長年結成不神聖的專制聯盟,以共同剝削阿拉伯人民及其自然資源。雖然二者之間常因分贓不勻或縱橫俾合而大打出身,但是畢竟共同利益高於局部矛盾。這就是為甚麼自從八十年代以來,原先比較反對美以兩國的中東各國統治者,(首先是埃及),也紛紛同美以和解了,盡管後者從未作過任何實質讓步,連徹出部份佔領區也未嘗為之。中東統治階級的“反帝”能量,如果過去還有一點點,現在也已經快耗盡了。可是,美以兩國的殖民主義卻未嘗稍減,在這個情況下,走投無路的部份普通人民會選擇恐怖主義來反抗,實在是不難理解的。這不過是以私人的恐怖主義來回應美帝的國家恐怖主義而已。恐佈主義不是中東人民的出路。但是倘若我們只知譴責他們而不知譴責美帝和以色列的殖民主義,還完全昧於中東的殖民史,那就未免太無知、太昧著知識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