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
《先驅》第52期,1999年5月
在目前的經濟不景中,打工仔不斷聽到「共渡時艱」和「提高競爭力」的呼籲。一般打工仔都不難明白,所謂「共渡時艱」,無非是叫我們打工仔乖乖地犧牲自己的利益,幫助老闆渡過暫時的困難,或者滿足他們乘機加緊剝削的願望,「提高競爭力」這口號的作用也是一樣。不過它的「道理」似乎相當強有力,令人難以反駁。如果一家公司的競爭力不夠,爭不到生意,怎能避免減薪裁員呢?如果香港的競爭力比外地低,經濟怎能繁榮起來呢?
把這一問題充份說清楚,自然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做到。不過,問題的關鍵,還是能夠簡單說明的。老闆和高官鼓吹提高競爭力,首先是要我們相信,每個生產單位的打工仔和老闆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一個單位與其他單位之間就必須競爭。香港和其他地方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公司與公司之間固然有競爭,但也不難合作甚至合併。老闆之間不論是競爭還是合作,都不會給打工仔什麼好處,更不會真正改變我們的地位。香港的大資本家一般都同時在外地投資,他們從來都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而並不為香港(或其他地方)的打工仔著想。他們口中說什麼「整體」利益,心中所打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如果打工仔同自己的老闆合作,同其他打工仔競爭,結果只能讓老闆得利,而全體打工仔都更窮更苦。經濟不景,並不是因為整個社會變窮了,維持不了那麼多人的生活,而是因為巨大的財富被唯利是圖的資本家控制住,不肯投資於有益人民生活的事業。所以打工仔應當聯合起來,向資本家爭飯碗,而不是打仔自己互相爭飯碗。窮人鬥窮人是死路一條。打工仔的出路是聯合起來,提高團結力,提高對老闆的抗爭力。打工仔只能(也必須)同打工仔共渡時艱。
199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