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期

日本帝國主義的崛起

新丁

《先驅》第40期,199610

在今次保釣運動中,「打倒日本軍國主義」的口號嚮徹香港。可是,為什麼日本需要搞軍事擴張?為什麼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都不斷侵略他國?問題的答案在「帝國主義」四個字中去找。日本軍國主義不過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必然後果。只有了解日本帝國主義,才能了解軍國主義。

當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這件事,是不能從當時整個國際形勢孤立出來看待的。日本不過是當時幾個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一份子而已。這些帝國主義國家既發起奴役落後國家的殖民主義戰爭,也在它們之間發起分贓的戰爭。在這場大屠殺的歷史舞台上,日本的演出比諸於它的伙伴,不見得殘酷些。它們都是一幫狗黨,為了自己一小撮壟斷財團的利益而不惜置大部份人類在無盡的戰火中。

國家機器促進日本原始積累

殖民主義戰爭,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首先是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必然產物。日本對華戰爭,不過是學習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美國、法國、德國、俄國的先例吧了。這些較早進入資本主義的國家,在日本仍是鎖國時期好久之前,就向世界五大洲各個民族發動侵略戰了。其殘酷程度,在許多地方是真正的民族絕滅。

到目前為止,資本主義已經經歷過三個階段: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帝國主義時期。戰爭、侵略、剝削,始終貫串著以上三個時期。乃至今天,人類還未真正擺脫第三個時期的苦難。

日本自明治維新起,到十九世紀末止,是它的資本主義史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資本主義已有點發展。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還未完成。因此,在明治維新之後,特別是為了應付西方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入侵,資本的原始積累這個任務就相當地和迫切地由國家來完成。在這個時期,日本資產階級一方面殘酷壓迫農民和工人,另一方面展開不斷的對外侵略(一八七三年侵台、一八七六年侵韓、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不過是重演西方資產階級早在十五世紀以來便已演得極為賣力的悲劇而已。

實行工業革命所需的巨額資本,資產階級只是藉著國家的強制力量,向農民征收高額地稅,才能得到。地稅收入竟然佔了天皇政府歲入的百分之八十五。國家就利用這些收入,興建了許多大型工廠,然後賤售給各大財閥。農民受到國家與地主的雙重壓迫,生活非常低下。結果使農業發展緩慢,國內市場狹窄,無力吸收急劇膨脹的工業品。這就更促使了資本家拓展和控制海外市場的野心。

第二個來源就是對工人的殘酷剝削。一方面由於產業工人還是初步形成,缺乏經驗;另一方面由於國家的鎮壓,工人的組織工會的活動遭到很大的困難。工人力量的分散以及由此而必然做成的互相競爭,方便了資本家壓低工資。那時候工作十四、五小時很平常,而工資低到能吃燕麥飯已算不錯了。當時有人這樣描寫繅絲廠的女工:「深夜兩、三點鐘,睡魔糾纏得頂緊,燈光照著臉色蒼白的女工的凄涼姿態。……各工廠幾乎都是分職工為甲乙兩班,日班夜班,每周輪流更換。夜班下班時,為了清掃機器,還要加班四小時。」

第三個來源就是對外侵略。十九世紀末,日本先後吞併了琉球、韓國、台灣、澎湖、控制了福建。這些地方成了日本所需的廉價原料、燃料供應者,和吸收日本貨品的市場。另外,中國歷次的「賠款」,特別是甲午戰敗後給予日本的二萬萬兩「賠款」,對於日本的軍備擴張和重工業的發展,起了刺激作用。

跳過中間階段

到了十九世紀末,日本的產業革命已經完成了。但它立即就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時代。這是同西方的情況略異的地方。西方在完成產業革命與進入壟斷資本主義之間還隔著一個自由競爭的時代。在這個中間階段,雖然由於產業革命所帶來的變革,大大擴充了生產的規模,但是還沒有大到足以令幾個巨型聯合企業就可以雄霸同行。只有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由於發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的規模才擴大到足以令資本最雄厚的少數企業通過同盟、瓜分市場、限制生產、制定共同價格來壟斷整個行業。

日本在明治維新(一八六八年)後便全力進行工業革命。但這時候西方已經醞釀其第二次工業革命了。因此,日本就能跳過中間階段,直接吸收西方這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特別因為得到國家的集中的幫助,日本能很快建立巨大的工廠。日本完成其產業革命之時,也就是它的壟斷時期開始之日,就是這個原故。

大財閥的統治

日本當時最有名的四大財閥是三菱、三井、安田、住友,在廿世紀初已經控制了無數銀行和企業。到了一九二八年,它們竟佔去了全國存款的三分一。在工業方面,到了一九四三年,僅三井就在鋼鐵生產方面佔了全國百分之九十二、石油的百分之九十、軍火的百分之三十。三菱則佔了全國錫生產的百分之九十,鋅的百分之五十,輪船的百分之六十。

這樣龐大的生產,本足以為每個日本人提供像樣的生活。可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利潤,不是為滿足人的需要。壟斷財閥搜刮了鉅額利潤,但是由於國內工農收入極低、市場狹窄,因此出現了資本的過剩,在國內不易找到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這就發生了資本的向外輸出。

以前掠奪殖民地是為了輸出商品。在壟斷時期,攫取殖民地更是為了輸出資本。輸出資本分為幾類。或者是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政府給予高利息貸款,或者直接在這些地方設立工廠,直接剝削當地工人,或者投資到交通運輸方面,以便日本的貨品可以更易進入內陸。我們把以資本輸出和殖民主義戰爭為特點的壟斷資本主義叫做帝國主義。

資本輸出必然使戰爭更頻仍、更龐大。首先,資本輸出意味著對落後國家的更直接和更殘酷的剝削。而這只有在緊緊地把它們扼制住,把它們的政府完全變為自己的傀儡,才有可能。為此,就必須剷除這些國家的堅持民族獨立的力量。自二十世紀以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從不停息過,其目的不過在此。

日本為了控制中國,不僅要打敗中國,還要打敗它的競爭者。這就必然發生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大戰。日俄戰爭、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質上就是這類的分贓戰爭。

日本工農的反戰運動

帝國主義不奴役其他民族,便不能生存。但它如果不奴役「自己」的民族,也一樣是不能生存的。

日本壟斷資產階級之所以能夠這樣侵略外國,不僅由於他們對日本勞苦大眾實行超級剝削,還由於他們對勞苦大眾實行專制統治。所謂議會,實際上是毫無權力的清談館。人民沒有真正的民主權。連自由權這些起碼的權利,也被剝奪殆盡。組織工會和工黨、進行示威、罷工、出版書報等等,常常遭到鎮壓。隨著日本的軍事擴張的加強,對勞苦大眾的政治和軍事壓迫就日形黑暗。

日本工農總是盡力保護自己的權益。因此多次發起廣泛的自發性鬥爭,這些鬥爭許多時嚴重打擊了統治者。這樣,也就大大牽制住日本統治者的對外侵略。

當日本正在積極準備日俄戰爭的時候,日本工人運動的領袖──幸德秋水,在其所辦的《平民新聞》中,發表了《告俄國社會民主黨書》,呼籲兩國工人起來反對本國的政府:「今日兩國政府各為達到其帝國的欲望,妄自挑起戰爭。你我之間是同志、兄弟、姊妹、決無戰爭的理由……軍國主義是你我的共同敵人,是世界各國社會主義的敵人。」

一九○一年,日本社會民主黨成立,就提出過徹底消滅階級、消滅資本主義爭取實現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綱領。同時,它還提出了一些迫切的要求,反對日本天皇專制,爭取普選權,廢除軍備,取消貴族院等民主要求。

工人運動的反戰活動,受到了日本統治階級的報復。屠殺、監禁、酷刑,不少工人活動家都嘗遍了。請看:「警察在練武場上把女人衣服剝光,進行侮辱,為了免留傷痕,用包有膠皮的粗鐵線的拷打工具;為了不使被拷打者昏過去,不斷用冷水灌鼻孔等。」據說,這已算是溫和的刑罰了。

壟斷資產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是不惜以最殘酷方式剝削和壓迫勞動者的,不論他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

但是工人運動總是在被壓迫而進入低潮後,又重新興起。當日本竭力阻止國民黨在一九二七年統一中國時,日本幾個工人政黨起來反對,並組織了「不干涉同盟籌備會」。一九三一年,當九.一八事件發生後,當時在工人中有廣泛影響的共產黨提出了「反對滿蒙戰爭」、「退出滿州中國」的口號,並且在高壓下在全國各地舉行多次反戰示威。

慘痛的教訓

可惜的是,這些反抗最後都歸於失敗。工人經驗的不足是失敗原因之一。

同時,極度殘酷的壓迫始終是主要因素。許多工人組織,今天才成立,明天即被解散。傳統的繼承,經驗的累積、幹部的培養,都成為極困難的工作。

日本勞苦大眾因為不能及時廢除野蠻的帝國主義,付出了可怕的代價。日本資產階級才是侵華的禍首。但是他們卻把損失轉嫁於日本工農。兩次原子彈爆炸,炸不掉日本帝國主義(只是暫時削弱它吧了)。但卻炸死千千萬萬無辜的百姓。誰要說美國的原子彈實在扔得好的人,如果不是無知,就是野蠻的帝國主義的幫兇。日本勞苦大眾始終是中國勞苦大眾的盟友,他們雖然經受了可怕的失敗,但這只能加深他們反對帝國主義的決心和信念。也正因為此,他們直至今天還是反對日本重整軍備和發展核武器的最根本的力量。日本政府長期與美國統治者勾結,儘力發展日本軍備,而且並非沒有進展,但還是懾於日本人民的反戰情緒而不能放手大幹。的確,日本帝國主義仍然強大,仍然同其他帝國主義一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不過,日本的勞苦大眾,特別是他們的先知先覺者,在血的教訓中,是不會不經一戰就會讓日本帝國主義重開戰火的。一九八二年日本人民起來反對日本政府竄改歷史,就足以反映日本人民的反戰傳統的深厚。

分類:第40期, 日本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