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誠
《先驅》第43期,1997年4月
筆者每天回到學校,總會在地鐵站內見到一幅某慈善機構製作的海報:位於海報中間的清晰人像,是一名年長者與一名兒童,在截然不同的人山人海、人來人往的朦朧背景襯托下,面向著搭客。海報的表面訊息,顯然是呼籲撘客以具體行動,關懷社會上的有需要人士。然而,海報構圖之涵義,卻似乎十分符合本地社會一些有關年長者/兒童的迷思。
文化「常識」告訴我們,年長者與兒童同樣是依賴者,有相近的社會位置;他們同樣的疏離於社會的主流生活方式:兒童心智發展未「成熟」,不適宜進入成人世界;年長者則因「衰退」,撤離社會參與與經濟生產只是自然生理現象。
「老人」不是同質群體
主流社會論述假設存在一群同質的「老人」人口,「他們」有相同的特徵、遇上同樣的問題、並有等同的需要。在此種理解下,「老人」裏頭的多樣性(性別、階級、性取向、健康狀況、缺損狀況……)往往遭到磨平;「老人」更被想像為與「社會」對立分離,甚至淪為「特殊人口」,成為「社會」之「沉重負擔」。
例如,由政府部門或學術機構進行的研究,就經常索性將六十(五)歲或以上的人標籤,全數歸入「依賴人口」的組別去。這種分類,完全抹煞了此「組別」的人,無論過往或現時均正透過多種不同方式,例如有薪工作、義務社會參與、照顧其他家庭成員等,對整個社會都有貢獻;更強化了把「獨立」和「依賴」兩極化的簡單二分思維,漠視了在現代社會的高度分工下,所有人根本必須在互相依賴的關係內,才能真正發展自我的生活實相。
此種把年長者「同質化」及「非社會化」的論述,除了產生了對年長者的刻板印象外,更直接鼓吹了對年長者的歧視,延續了年齡主義━━一種根據年齡對人進行分類,並以此作為分配權利準則的意識形態。結果是年長者的公民權利受到嚴重侵害。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勞動力市場對年長職工及求職者的歧視。雖然研究「老人」問題的學者近年來不斷大聲疾呼,年齡與健康及工作能力無必然關係,也沒有證據證明年長者不能透過學習和適當培訓,去吸取新的知識和技術,但本地年長職工因年齡(當然加上種種「動聽感人」的藉口)被無理解僱或被迫退休的案例卻時常發生;人口普查的資料以至報章的大量招聘廣告,更進一步印證了年長求職者必須面對較少的工作機會、較低的收入、較長的工作時間以至較高的工作厭惡性的說法。
政府帶頭年齡歧視?
必須提到的是,政府似乎是有意識地去帶頭鼓吹年齡歧視。例如去年因輿論壓力馬虎了事的生產出一份「就業年齡歧視諮詢文件」,先把年齡歧視的問題局限於就業方面,漠視其他範疇如教育、交通、居所、服務、參加會社等的歧視狀況,然後在缺乏交待和透明度的諮詢期過後,草率地以「恐怕提高僱主經營成本」等可笑理由去否決立法禁止歧視的倡議。此外,又讓有強烈年齡歧視的《保安及護衛服務條例》在去年六月一日起實施,規定所有滿六十五歲的保安員,均不能在被界定為「乙類」的工商物業負責管理工作。最近還要建議把針對年長者的輔助就業再培訓課程,由再培訓局轉移至職業訓練局接辦,暗示年長者的就業權利和需要無需重視。
值得留意的是,這種種把年長者「同質化」、「非社會化」、定型及對其歧視的舉動,同時將年長者的主觀意向性,約化為單純的自然生物規律━━所謂「老化」過程━━主宰下的機械反應,完全漠視年長者的個人歷史背景、行動計劃、價值取向和社會關係,亦缺乏深刻反省產生種種「老人問題」的政治和經濟結構。故此候任特首才可以理直氣壯的叫人要多關心「老人福利」、少談「政治」,製造出一個在階級和父權社會內,老年健康及退休保障、綜援金額、年齡歧視、社區服務設施、年長者住屋等問題,可以在不改變現有權力分配的情況下,得到有效改善的假象。
個人社會豈能分割
若面對讀者的是一位所謂「囉囉唆唆」、「衣著過時」、「思想傳統」、沒有工作、健康欠佳、經濟困難或欠缺社會網絡的年長者,單純一個「老」字,是否已能充份解釋或貶低這位「老人家」的種種表達、經驗和行為,不用多費唇舌?雖然答案顯然是否定,然而不能忽略的是主流理解老人(問題)」以至模塑社會政策目標和策略的範典,無時無刻不是隱含著各種錯誤並且「非人化」之假設。
近期的例子,或許是四月一日起港府引入領取綜援金的新措施,准許年長使用者返回廣東省居住。這措施推出前後,均受到不少社會人士的稱讚,認為此舉可以讓本港的「老人家」在生活水平較低的地區,「安享晚年」。此措施或許滿足了一些親人在大陸的年長使用者的需要;但從希望留在本港居住的年長使用者的角度看來,整個訊息可能是:社會寧願把其流放外地,也不會改善目前以維生指標計算的綜援金額,讓使用者的尊嚴得到尊重,讓自主的社會生活得到保障,也讓其與社會其他成員的互饋網絡得以保全。似乎又是一種把年長者「同質化」及「非社會化」的論述實踐。此種假設年長者皆是「人到『夕陽晚年』、無慾無求」、「任君處置」,並把個體從社會制度、社會歷史和各種社會關係中分割出來的危險想法,當本地各大政團近日在評論新預算案中,竟然眾口一詞地說要改善「老人福利」時,不知又會否自我警惕?
談年長者的福利,還是應從平等尊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