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
《先驅》第31期,1994年12月
香港的學術界和傳播媒界常常宣稱香港是一個自由城市,可是自從預委會文化小組提出,九七後特區政府承認中國國務院統一審核學位資格後,香港各大專業團體、學會、知識界精英們,論調立時不同,說什麼學術自由、文化自由、市場自由,現在一律次要,紛紛亮出閉港封區招牌來。他們的理據多得很:例如資格令人懷疑,中國實在太大,國務院可能鞭長莫及;不同價值觀及政治背景下培養出來,對香港制度欠缺認識的大學生,即使具有專業知識,也不一定會適合香港;內地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訓練不及西方(包括香港大學在內);內地大學生「入侵」,會有「和平演變」香港之虞;學歷評審應由香港人自己決定,而不應由預委會作出安排,恐怕他們得寸進尺;歐美許多國家並無明文規定承認什麼外國的學位資格;減少香港大學生求職機會,降低中層職位工資增長。(以上各點摘自信報、明報)
開放學位資格才公平
這些理據看來都是冠冕堂皇的,不過最具真實性和影響性,就只有最後一點了。確實如此,內地學歷資格的確認,無疑對現在各既得利益集團造成了衝擊。雖然過往那種殖民地式一概承認英聯邦學位資格的制度,大家都認為不應再維持下去,不過,要立時丟棄這個歷史包袱,勢將受到各利益集團的大力反對。因此,自從預委會提出承認內地學位資格的意見後,即受到各方面的圍攻。作為香港一般民眾,又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是不是凡親中或中方御用人員提出的,我們就要反對呢?香港那些「專業精英」人士的理據是否合理呢?我們是否應該實行閉港封區政策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我們當然認為那個混帳預委會毫無公信力可言,不過也不可因人廢言。提出承認內地學位審核政策,這個政策不知做成了多少不公平。在脫離殖民地政府統治之時,能予以撥正,應是民心所向。然而,不公平的政策,不應以另一不公平的政策取代。現在預委會主張以後只承認內地大學學位資格,而不承認英聯邦學位資格,分明是一種換了主子,仍是殖民地對臣民統治的方式,其態度極不可取。
據一些報導稱,西方歐美政府並無明文確定承認國外那些學位資格,換言之,也無明文規定不承認那些國外大學學位資格。自鳴開明自由而經濟又這麼發達的香港也應採取同一態度,才不辱沒了這個自稱。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許多私人公司都沒有承認不承認什麼大學學位資格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你能否為公司賺錢,若然你達不到這個要求,管你哈佛大學的高材生,亦照「炒」如儀。現時由不同地方留學歸港的香港人,數目眾多,就是在學位資格級別森嚴的教育界,也有一千六百六十一個這樣的教師(註一)。由此可見,繼續保留只有英聯邦學位,或只承認內地大學學位都是延續不公平性。
在佔有既得利益人仕看來,採取開放式的承認學位資格政策,是提高競爭,挑戰了他們的專利特權。所以,一大堆骨子裡是歪理和自高自大的漂亮理據,便紛紛出爐。可惜漂亮話大多不是武斷,就是偏見;不是誇大,就是自欺欺人。
一戮就穿的謊言如果人們只因中國幅圓廣大,便懷疑國務院統一審批制度,未能監管落實維持大學學歷水平的話,就真是很武斷了,現在我們不如先看看大陸評審是怎樣,才下結論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八條規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於八一年制定《關於審定學位授予單位的原則和辦法》指導學術評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由全國著名科學家和學者及國務院有關人員組成。每間高等院校若要申請成為學位頒授單位,必須要通過先由相關專科部門,然後於審批委員會屬下的學科評議組,最後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全體成員通過(註二)。由此可知,說中國學位評審制度嚴謹,並非空言。而這個制度已行之超過十年,十多年來為內地社會供應了不少大學專才。
中國地區遼闊是事實,有鞭長莫及之慮亦算自然。就連香港這樣的彈丸之地,也不敢說自己的制度,可以保證能訓練出百分百精英,又何況一個疆域廣大的國家呢?不過,考慮教育人才的問題,絕不能只看地域大小,最重要的是她的制度成效比率有多大。
欺人之話,大言不慚,似乎是香港某些精英的特點。他們都說內地大學在人文、社會科方面的訓練不及西方(包括香港大學),以及在不同的價值觀及政治背景培養出來的人,未必會適合香港使用,即使他們具有專業知識。看啊!現在談的是承認學位政策問題,並未談到錄用不錄用的問題,香港「精英」們,早急不及待地架起欄柵,連聲喝止;「不許過界。」真真說什麼自由主義!其實,香港「精英」們並未確切地講過,怎樣的人文及社會科訓練才適合香港,但我們大概亦可料到是指香港及西方那種頗自由開明、專重個人權利的社會風氣吧。對於這方面,大陸政治上的專橫,自然影響到教育的取向,尤其是極需學術自由的高等院校。不過,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內地情況雖然如此艱難,仍不乏爭取自由和人權的人,尤其在八九民運期間,我們就聽說過許多比港人更富戰鬥性的民主自由戰士。所謂人文精神,從來就不是依靠學校教育而來的,她更主要地是反抗社會不合理制度的產物,是民眾要求公正、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建立起來的。那間被「精英」們稱為比內地大專院校有更高的人文精神的香港大學,雖然在六十年代,對學運和社運,起過一些搖籃作用,但這學府的真正責任,從來就是替殖民政府培養官員,那些文化「精英」們,竟不顧事實地硬把這項冠冕戴在大專院校的教育成就上,真替他們捏一把汗。因為這些大專院校的行政當局早就成了未來主人——專橫的中共——的座上客,真不知座上客們,何時會替主人去清算什麼勞什子的大學人文精神了!
替文化「精英」捏的一把汗,還沒乾透,就殺出一個「價值觀和政治背景」的質疑來。現時大陸專業人士的價值觀是什麼呢?還是中共曾宣揚過的「大公無私」嗎?香港專業人士又有什麼價值觀呢?難道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若兩個答案都是肯定的,都會笑掉了許多人的大牙。近年內地人士向錢看之風一波烈似一波,而香港不論專業不專業的人士,均熱衷賺錢。除了兩地方式不同外,便看不出有什麼根本性的差別了。至於說政治背景不同,那跟我們承認人家專業學位有什麼直接關係?它一則還未涉及到你一定要請某個專業人士,二則這又有什麼重要?原因很簡單,一、聘請不聘請是用人的問題,一間機構用人的標準,從不僅僅依靠學位資格,考慮點是在於合適不合適她特定的需要,有沒有相應的專業知識或技能;二、不論內地的專業人士,來到香港工作,原則上都要遵循這裡的制度和規定,有什麼越軌之處,難道老板們不可以跟他們道別嗎?至於說有和平演變的危機,香港受薪者何時變得這樣有實力?真是大話西遊。事實上,近這二十年來,就有數以十萬的外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大部分都能遵循建制下的規定,且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共政制不及港政制,為什麼一旦承認了內地學位資格,就會有「和平演變」香港之虞?若此話成立,香港的制度,豈不是浮沙上的建築,經不起任何變化?
開放學位資格,港人有利
那群御用爪牙預委會,提出「任人唯才」,說法上並無錯誤。這建議一旦實行會擴大了香港人力市場的競爭、降低香港工人的就業保障、減少工資增幅亦是事實,但這只是個表象。我們知道,若通過內地或外地學位資格政策,對香港人力市場最大的影響,將是政府工作及政府資助的社會服務性行業。香港現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從很多報告得知,香港的社會服務發展,遠遠趕不上這個發展。例如:只搞平價的普及教育;成立醫管局,推卸公辦醫療服務的責任,人為地造成醫生過剩,護士人手不足的現象;社會福利投放少,如老人院不足,弱能人士學額少……這些社會服務,再再都需要擴展人手。所以所謂衝擊香港人力市場的論調,無非是把香港市場範圍看作不變來立論的。現在香港的經濟發展,可以媲美一切先進的地區,沒有任何合理的理由,反對提高市民的生活質素,政府完全有責任提供更完善的社會服務。既然如今已有好些專業知識的人士在港居留,展望未來亦有不少這樣的人才內流,趁此提高社會服務質素,不正是一舉兩得的方法嗎?香港的「專業精英」們,難道你們不相信,有競爭才有進步?
只承認英聯邦學位資格的政策,從來就是便於港英政府統治香港的政治手段,是分化港人,令港人耽於等級森嚴的階級內鬨中,無法團結一致。老牌的殖民主義者,快要撤離了,我們香港人,是否還帶著這個不公平的殖民地政策,踏上新路途?在這回歸有期之時,新貴們當然會扔了鋼鎖,繫上鐵枷;舊日權臣自然趁機投石問路,只有升斗市民、普通民眾,才要面對一切的磨難。由預委會來決定我們香港的政策,固然不可,而誤聽香港「精英」們的纔言也有害。因為閉港封區的政策與奴顏屈膝的順從,一樣有害。需知中港原為一家,一國兩制也不是互相排斥,我們香港人固然應有自決自治的權利,但若決定拒絕公平看待一切人,只會有利於統治者分化我們,也更有利新的「主人」繼續她的專制。
九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註釋:
註一:九四年十月二十四日《明報》。
註二:九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快報》文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