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薪風潮肥上瘦下
譚亮英(香港福利工作員協會理事長)
政府聲稱為了彌補財政赤字,需要立法減公務員工資。除了十八萬公務員外,更影響到十五萬資助機構員工。
政府不斷「製造」民意,說一般巿民的工資早已大減,所以公務員和資助機構員工應該照樣減,這樣顯出與巿民「共渡時艱」。政府的邏輯就好像強盜為自己的打劫行為辯護:我打劫了其他人,如果只放過你,便對其他人不公平,所以連你也要被劫,讓你和其他人一起「共渡時艱」。政府和大商家(如田北俊之流)高舉這個歪論,不過是將減薪合理化而已。
說到政府財赤,本來是政府高官過去偏袒大財團的低稅制造成的後果,現在卻要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去承擔責任,而大財團仍然繼續享受著超級低稅。其實,如果政府實行累進稅,增加大財團對社會應有的承擔,所謂「財赤」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我們也不要接受所謂薪酬趨勢由巿場調節,整體工資不得不下調的所謂「事實」。事實上,大財團仍然在賺大錢,企業上層管理者的薪酬仍然是天文數字,公共事業繼續享受豐厚利潤。為什麼巿場只會壓搾打工仔,而偏幫大商家、大財團呢?
我們打工者需要另一種「共渡時艱」:就是全體打工者(不分公營私營)的團結,一起保衛工資和生活水平不容壓低。我們斷不能接受立法減薪,同時也不能接受減薪本身。作為代表工人的工會領袖理應盡量揭露減薪的不合理。可是,最近有位社工工會負責人卻發出聲明說「尊重公務員調整機制的建議」、「不擔心同工對減薪有抗拒」、「相信同工會接受將會減薪的事實」。這位工會負責人是否知道要工會來做什麼?工會當然是要來維護工人的利益,反抗資方的壓迫,它當然不應反過來維護資方的利益,也不應站在調和工人和資方利益的中間角色。對於違反工人利益的事情,工會絕不能支持,反而要盡力去反對。這是天經地義的,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工會了。如果有工會負責人竟然對工人被減薪不反對,反而公開叫工人「接受將會減薪的事實」,那麼,大家想想:他究竟是為工人說話還是為資方說話呢?
分類:香港工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