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統獨和戰問題
向青
(轉載自紅鼴鼠第三期)
儘管台海兩岸的關係一張一弛,時刻變化,但是只要統獨問題一日沒有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始終是足以嚴重影響兩岸人民普遍禍福的一個重大危機的根源。所以兩岸人民都有必要密切注意有關形勢的發展,並且採取積極奮鬥的態度。
戰爭危機
從1949年一直到七十年代之末,兩岸政府是誓不兩立的敵對力量。那時大陸(中共)政府念念不忘解放台灣,台灣(國民黨)政府則口口聲聲要收復大陸。後來雙方都改變了這種你死我活的敵對態度。雖然兩岸政府之間還沒有正式和解,民間的關係卻日益密切,經濟上的聯繫尤其日益緊密,不過政治上始終無法融合起來。大陸政府極力尋求統一,它宣稱盡量使用和平手段達到目的,但也不放棄必要時動武。台灣方面則政府和多數人民都一直不願統一。自從2000年台灣政權轉入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之手,尤其是到了陳水扁連任總統之後,大陸不惜一戰以實現統一的可能性又大大增加了。
不但大陸政府堅決反對台獨,把兩岸統一當作神聖的民族任務,為此不惜一戰,而且大陸一般人民至今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立場。中國人深受民族主義思想的支配,尤其忘不了過去一百多年飽受外國侵略的痛苦,一般始終把台灣與大陸的分裂狀態當作純粹或主要是帝國主義外國勢力所造成的,因此認為即使動用武力去實現統一也是天經地義。其中更有少數抱著帝國主義強國夢想的人,強調收復台灣是實現強國理想所不可缺少的一步。所有這些人都沒有認真考慮到,一旦兩岸開戰,要造成多麼大的破壞,結果即使在勝利的一方也必定得不償失。至於人民應該有自主自決的政治權利,更是大陸人民(更不要說統治者了)非常欠缺的觀念。在如此形勢下,加以國際形勢已經明顯有利於大陸的對台鬥爭,連美國也不願意為保護台灣而與已經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而且成為吸引外資的巨大市場的中國大陸發生武裝衝突,大陸攻打台灣是絕對不容忽視的大有可能的事情。
反對戰爭
兩岸戰爭的主動權顯然是操在大陸手上。但是台灣方面怎麼處理統獨問題以及一般的兩岸關係問題,也是決定戰爭會不會爆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台灣的執政者,從李登輝到陳水扁,都有不少行動讓中共認為是走向台獨而助長了戰爭危機的。他們這樣幹,是為了本身的政治利益,藉此獲得台灣獨派選民的支持,同時又認為走到這一步還不致真正引起戰爭。其實這種政策顯然會助長中共動武的決心。兩岸之間如果長期維持著緊張的關係,中共方面終於會覺得忍無可忍,而且大有可能找到一個有利於進攻的時機。所以這種故意刺激大陸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需要台灣人民反對。
防止戰爭必須由兩岸人民共同努力。但在現實情況下,台灣人民恐怕不得不首先負起較大的責任。這是因為戰爭必然要對台灣造成的重大損害比對大陸更為明顯易見,而且現在台灣比大陸有較多的政治自由,所以反戰運動在台灣會比在大陸容易發展起來。台灣人民的反戰運動,除了盡力制止執政者故意刺激大陸政府的作為(例如種種的去中國化措施)之外,最重要的是採取有效的方法去爭取大陸人民也反對武力征服台灣的政策。這是最有效的釜底抽薪的辦法。這辦法不但比較最有可能阻止戰爭爆發,而且如果戰爭終於爆發了,也最有可能提早把它結束,或者儘量減少損害。
反戰與統獨問題的立場
為了爭取得到大陸人民也反對征服台灣的政策,台灣人民自己首先要對統獨問題有一個正確而又鮮明的立場,然後設法讓大陸人民也明白這立場是多麼合情合理,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又跟過去國民黨政府以及現在民進黨政府的立場大大不同。
民進黨是公開承認台獨立場的政黨,它當然用盡一切辦法反對兩岸統一。國民黨本來企圖由它自己取回對大陸的統治權來實現統一,後來知道這不可能做到了,於是退一步希望保持它在台灣範圍內的統治權。所以國民黨實際上也變成了台獨黨,只不過手法上跟民進黨有所不同而已。這兩個統治集團的立場,主要都是出於私利的打算。因為必須維持兩岸分裂的狀態,他們才能保持自己的統治特權。一旦統一了,他們實際上就沒有希望再佔據最高統治者的地位。至於一般的台灣人民,雖然現在也不願意接受大陸政府所提出的統一方案,即所謂一國兩制的方案,寧可維持實際上是獨立的現狀,這種態度表面看來好像跟台灣官方的態度一樣,其實雙方所根據的理由,尤其是彼此客觀上的利害關係,是大大不同的。台灣一般人民也不願意統一,主要因為不願接受大陸現存的那種生活方式,尤其是不願接受中共政府的專制統治。他們覺得在台灣的現狀之下還多一點民主自由。他們並不是真正需要兩岸分裂,他們只是珍惜本身現有的民主自由。但是台灣一般人沒有想到,其實,為了繼續享有或者獲得更多的民主自由,並不是非保持兩岸分裂狀態不可。如果在自願的條件下實現民主和平的統一,台灣人民保持民主自由的願望是能夠實現的,甚至於能夠得到更大的保障,因為免除了來自對岸的武力征服的威脅。況且,大陸人民(尤其是勞動人民)同樣有民主自由的需要和願望,兩岸人民大可以攜手奮鬥,既爭取民主自由,又爭取合理的統一,只是在尚未達成雙方都自願接受的統一方案之前暫時維持現狀。所以,台灣人民為了民主自由其實並不需要成為獨派;反過來,大陸人民則應該以理解和同情的態度看待台灣人民拒絕強迫的統一而寧可維持現狀的立場。台灣人民繼續享有民主自由,其實對於大陸人民也有利,有利於大陸人民今後也獲得民主自由。只要兩岸人民攜手堅持奮鬥,共享的民主自由與合理的統一都可以終歸實現。反過來,如果採取武力強迫或者挑釁的手段,不論終於是實現統一還是正式確定分裂(台灣有少數極端分子表示不怕兩岸開戰,他們認為這一場仗不會讓台灣被大陸征服,但在兩岸人民之間造成深仇大恨,足以使最少一百年內兩岸不能統一,這樣正好實現了台灣獨立),不但必然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人命和財產上的代價,而且結果兩岸都要陷於長期黑暗的專制統治,甚至於還要加上動亂不已。所以,刻不容緩,兩岸人民必須把這問題認真考慮清楚,並且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出路。我們人民不要迷迷糊糊地讓只顧私利的統治者帶上死路。
不統不獨的現狀不能長久維持
上述立場既不屬於獨派,也不是無條件的統派:不是主張接受現在中共所提出的一國兩制,而是要爭取合理的民主和平統一的立場,也就是真正代表兩岸勞動人民(大多數人民)共同利益的民主統一派的立場。這立場跟目前台灣多數人那種簡單希望維持現狀同時以為現狀能夠長久維持下去的想法也不一樣。實際上,兩岸之間的關係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國際環境也在變化。大陸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不斷在增長。這雖然遠未達到足以威脅美國霸權的程度,更未真正給大陸勞動人民帶來幸福的生活,卻日益對台灣實際獨立的現狀形成難以抵擋的威脅,同時又有力地吸引著台灣資產階級反對與大陸對抗的政策,也令美國(更不用說其他強國)越來越覺得為了台灣而與大陸敵對是很不值得。所以,以為台灣目前這種不統不獨的地位能夠長久維持下去,純粹是幻想,而且是一種對於台灣人民尤其危險的幻想。只有積極爭取現狀朝向好的方面轉變,用人民自己的力量開創新的局面,才是真正的出路。
積極爭取民主的統一
台灣人民現在不能再自限於拒絕大陸所提的一國兩制和準備武力抵抗入侵,而應該積極提出自己認為合理的統一方案,或者至少提出種種先決條件。一個既符合台灣大多數人的利益又足以代表大多數人的願望的方案,當然要經過相當時間的討論才可能產生。正因為如此,積極的討論(包括兩岸之間的談判)必須趕緊開始。大陸人民也要積極參與這個討論。至於統一方案的內容方面,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求在統一後的國家一開始就實行充分保障人權和政治民主(包括黨派活動的自由)的制度。這是保証統一後不致令台灣人民失掉原有的自由所必要的條件。如果在談判的過程中大陸當局堅持不肯一開始就在全國實行這種民主制度,而且如果大陸人民也一時未能起來支持這個要求,台灣人民不妨考慮可否退一步,要求統一一開始就先在台灣地區實行這種制度,而大陸地區則在某一期限內也實現這種制度。這就是說,在一個有限的過渡時期內實行一國兩制。這自然不是類似現在港澳那樣的一國兩制。港澳的一國兩制,是中共(中央)政府一手包辦定出來的,港澳人民根本沒有爭取到參與決定的權利。港澳的基本法規定了政治的實權完全操在中央(中共)政府手中,實際上是由中央選派資本家的代表去組成特區政府。特區普通的人民實際連形式上的民主自治權都沒有。台灣的情況跟港澳很不一樣。現在台灣人民已經有起碼的民主參政權,政治能力比港澳人民強許多,有自己的政黨,還有實際上獨立的一套國家機構,所以有實力去跟中共政府談判。如果台灣人民選擇了暫時實行一國兩制,大有可能取得一種在自己的地區內真正實行民主自治的制度。
台灣人民主動提出統一方案,或者至少就這問題開始了認真的討論,是最有力的向大陸人民表示善意,表明台灣人民並非堅持分裂。這樣可以大大消解大陸人民的敵意,促成互利合理的兩岸融合。在未能達成雙方都接受的統一方案的時候,台灣人民的這種善意的態度至少可以幫助大陸人民了解,談不攏的責任在於哪一方。這種態度可以使大陸人民不再傾向於支持中共實行武力統一。
以前台灣政府曾經有過所謂國家統一方案,是以台灣和大陸重新統一為目標的,不過從來沒有認真執行,也沒有進一步具體化。後來台灣形成了一種風氣:誰要是以積極的口氣談論一下統一問題,就有被指為台奸的危險。如果任由這種風氣維持下去,其實很可能給台灣人民自己帶來嚴重的後果。到了獨派的盲目政策終於招致中共武力佔領台灣的時候,陳水扁李登輝之流坐飛機逃去外國了,留下台灣普通人民來享受港澳式或者更壞的一國兩制。所以千萬不要意氣用事,錯過和平談判取得合理的解決方案的機會。
立即開始談判
大陸當局多年來一直說,只要同意一個中國的原則,兩岸關係上的任何問題、任何方案都可以談;台灣當局近年則覺得一個中國原則萬萬不能接受。在這樣的僵局之下,戰爭的危機越來越大。為了打破這僵局,我們兩岸人民應該要求雙方無條件立即開始商談:大陸方面不要求台灣預先接受一國的原則,台灣方面也不要求大陸放棄一國原則;雙方先坐下來,在人民知情之下,各自詳細表述所設想的未來兩岸關係的方案,隨即進行談判和辯論,訴諸人民的理性判斷和選擇。
關於一個中國的原則,台灣當局既然擔心是個陷阱,是套在台灣頭上的金鋼箍,就應該要求大陸方面說明它的具體含義,尤其是它怎麼樣表現在兩岸關係的具體方案上面。民進黨一再指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是說只許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然後辯稱台灣從來不是。但大陸官方早已正式解釋過,一個中國原則裡的中國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和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份。事到如此,台方本來可以追問,然則一個中國的原則到底有什麼含義;如果台方接受了,又須承擔什麼責任或義務,諸如此類。總之,台灣方面可以盡量提出疑問,要求澄清,然後明確表示態度(包括表示自己是否承認中華民國是中國的一部份)。但台方並不這樣做。反過來,既然大陸當局認為這原則是那麼神聖,根據這原則所定出來的一國兩制又是那麼好,就有責任說清楚它們到底怎麼好法,尤其是怎麼不會損害台灣人民的民主自由。大陸也沒有做到這點。現實的情況成為:兩岸當局都各說各話,卻不去更進一步把自己的立場說明,也不要求對方進一步澄清。同時,大陸當局在對外關係上繼續不斷打壓台灣,而身為中華民國政府的台灣當局則極力搞什麼「去中國化」。我們人民有理由認為,這表示雙方都沒有誠意和平合理地解決問題。這情況需要我們人民主動起來干預。
統一與各階層的利害關係
在台灣左派中有人覺得統一正在日漸得到資產階級接受,因為大陸已經日益成為台商主要的投資地兼貿易順差的首要來源;但是統一對於台灣工人階級是不利的,因為大量資本流去大陸,結果令台灣工人失業增加。根據這種觀點,他們可能根本反對促進統一的立場。他們為台灣的失業問題擔憂,是十分正當、可敬的;但是以為拒絕統一可以解決問題,卻完全想錯了。感受到大陸壓迫的台灣人有台獨的傾向,這不難理解。台灣人民應該有民主自決權,這也完全符合民主原則。但是,政治不能不講實際。實際上根本行不通的政治是不好的、要不得的政治。在現實的情況下,台獨政策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台灣實際上已經獨立了好幾十年,再單方面正式宣佈獨立,並不能得到任何實力方面承認,所以也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很可能招致大陸武力進攻。再說,事實上,台資流去大陸是在兩岸仍然分裂的情況下出現的。民進黨上台盡力推行台獨政策以來,台資流往大陸還是繼續增長,而民進黨和台聯黨等都沒有提出要禁止或者嚴限台資流往大陸的政策。其實任何資產階級的台獨派都不會實行這種政策。再看,美日韓以及西歐等各國並沒有跟大陸統一的問題,卻都有大量資本流往中國大陸。可見這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必然現象(資本一定流往工資低而利潤高的地方),不能靠台獨政策來解決,只能靠工人階級用其他的鬥爭方法來解決。這是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必須另外討論。不過,在此可以簡單指出一點,就是:這個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工人階級聯合一切勞動人民建立自己的政府,而且掌握社會經濟的支配權,也就是說需要廢除資本主義制度;而這只能靠各國各地工人階級的攜手奮鬥,決不能靠互相競爭;即使僅僅為了減輕工人失業的困苦,也要靠團結鬥爭,而不能靠互相競爭。
再回頭來談統一與台灣各階層的利害關係。現實的情況是,台灣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和大陸統一。拿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分開來看,也是這樣。那些職業政客和官僚更不用說了。這當然並不表示台灣各階層的根本利益很一致。這只是因為各階層一致覺得,如果統一,就是接受中共成為最高統治者(其實,如上文所指出,未必一定是這樣),那時自己的情況難免要變壞。不但台灣工人覺得是這樣,連資本家也覺得是這樣。資本家雖然能夠在大陸發大財,但是同樣並不希望大陸那麼樣專制又腐敗的統治伸展到台灣來。況且,不需要統一,他們已經能夠去大陸投資;現在憑著「台胞」的特殊身份,反倒能得到勝過當地人的優待。台灣大陸化起來雖然更有利於資本家任意剝削工人,但事實上在台灣比較自由的政治情況下,工人運動也並沒有多大力量,根本不構成對資本家的威脅,所以資本家沒有必要把那樣一位暴君請過來。只要中共的武力進攻還沒有開始,或者確實已經迫在眉睫,可以判斷台灣一般資本家大概還是寧可維持現狀,限於要求改善兩岸關係,而不會成為積極的統派。值得指出,大多數人這種安於現狀的心理,很可能給台灣帶來危險的前途。
一種危險
現在台灣各階層一致地安於現狀,寄望於不統不獨的局面無限期延續下去,不肯與大陸商談統一的可能辦法,不屑於盡力爭取最好的統一方案。到了有一天,中共政府不肯再等待,動手打過來的時候,各階層就會各有不同的反應了。資產階級為了保衛原有的財產和繼續發財的機會,那時簡直一定要轉過去與中共合作,促使台灣無條件投降。連台灣軍政要人也會有不少同樣轉向。那時台灣人民能夠得到甚麼樣的一國兩制,就全憑中共施捨了。
工人與統獨問題
既然兩岸資產階級合作同時把台灣大陸化對於台灣工人是很不利,台灣工人是否應該反對在兩岸現政府主持下實現和解進而統一呢? 對這問題回答「是」當然不對,簡單說「否」也未能表達工人階級應取的態度。答「是」不對,因為在兩岸現政府主持下實現統一,所可能產生的台灣政治制度不止一種,未必就是大陸化的制度,未必一定要使台灣工人喪失原有的政治自由。對於將來產生什麼樣的制度,工人階級的奮力鬥爭可以發生影響。反倒,如果工人反對統一,因而招致了中共武力佔領台灣,則對於台灣工人必然是很大的不幸。至於簡單說「否」,那只代表一種消極的態度,沒有表明工人應該積極爭取民主的統一方案。如果人民的壓力做到了迫使兩岸政府協議制訂出一種民主的統一方案,避免了戰爭,當然是好事。即使最後所達成的和平統一方案不大理想,只要兩岸趁早開始認真的商談,在勞動人民的積極參與下,所取得的那方案理應對於台灣人民來說至少是勝過港澳式一國兩制的。接受這樣的方案,總比發生戰爭,釀成類似前些年的南斯拉夫或者現在的伊拉克那麼樣的局面好許多。
僅僅保持現有的政治自由,當然沒有解決台灣勞動人民所面對的重大困難。他們還有許多迫切的生活問題需要解決,最後還有把政治制度和社會經濟制度根本改造的問題。如果兩岸之間和平民主的統一實現了,勞動人民這種奮鬥可以獲得比較自由的政治環境。而且,各國的歷史都証明,當國家處於被壓迫地位的時候,該國工人階級自我解放的事業很難有盛大的發展。因為那時工人的政治眼光容易讓外來壓迫吸引過去,容易跟著民族主義的資產階級走。台灣的工人運動至今在很大的程度上還未能擺脫民進黨的影響,也有同樣的原因。所以,一旦兩岸的和平民主統一實現了,應該會有利於台灣工人運動的發展。這情況對於大陸工人運動也是有利。因為大陸工人的眼光同樣不再被一個對外問題吸引過去;而且,不論統一後是大陸也比較自由了,還是只有境內多了台灣這個比較自由的地區,都使大陸和台灣雙方的工人運動比較容易互相鼓勵和支援。
如果考慮到改造整個社會、尋求勞動人民徹底解放的事業,那更是只有台灣工人與大陸工人融為一體,齊心奮鬥,才可能有所成就。在台灣仍然處於不統不獨的地位而大陸仍由擁護資本主義的中共統治的情況下,台灣工人簡直沒有可能掌握政權。即使意外順利地一時取得了政權,也一定馬上招來大陸武力進攻。那時美國以及全世界資本主義強國都一定一致支持大陸的行動。台灣自己根本抵擋不住。所以台灣工人階級應該是最堅決的民主統一派。
台海戰爭的政治觀
儘管人民怎麼努力反戰,也未必能阻止戰爭終於爆發。因此必須認真思考應付戰爭的辦法。首先要進一步考慮阻止戰爭的方法。
上文已經談過防止戰爭的主要政治方法。我們的想法跟台灣當局以及一般人的想法很不同。他們注重軍事抵抗力量方面,例如增購多少或哪種先進武器,以及純粹防禦性的戰略是否有效之類問題。我們認為軍事問題當然不容忽視,但是政治問題更為重要。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著名的話:「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談到戰爭的政治問題,首先要談交戰雙方有沒有是否正義之分。我們站在勞動人民和社會主義的立場,不得不認為大陸企圖用武力強迫台灣統一是非正義的,台灣方面反抗則是正義的。因為,現在雙方同樣是資本主義的社會和政府,在歷史進步性的標準上是平等的,但台灣政府由民主選舉產生(雖然那只不過是資產階級式的民主),大陸則實行一黨專政,根本不許人民享有民主選舉權。如果大陸勝利,結果是擴張了專制勢力;台灣勝利則保衛了民主制度。大陸尋求兩岸統一,這當然並非不正當,不過只可以使用和平手段去達到目的;動用武力手段就不正當了。所以正義屬於台灣方面。台灣方面應該得到全世界人民(包中國大陸人民在內)的同情和支持。
中共辯護武力統一政策的根據,是所謂民族大義,也就是維護民族統一的原則。但是,在工人階級社會主義的眼光看來,民族統一的原則不能高於民主原則;前者其實只是後者的一部份(關於這一點,列寧有明白的論述,中共自命馬列主義者,應該知道)。根據民主原則,任何一國或地區的人民都有自決權(民族自決權也不過是民主自決權的一種)。所以台灣人民有權自己決定是否與大陸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無權強迫台灣與大陸統一。
再拿社會進化(歷史進步)的眼光來看,為什麼民族統一代表進步呢?因為民族統一促進工業化的經濟發展。然而,事實上,過去幾十年兩岸的分裂狀況並沒有阻礙兩岸各自的經濟發展;近年仍在分裂狀態中,兩岸之間的經濟連繫卻已很密切,而且日益密切。今後只要彼此政府都真正不讓政治妨礙經濟,兩岸的經濟合作還可以更密切。可見,在此事例中,兩岸未統一並不妨礙經濟發展。反倒是,如果為了強迫統一而開戰,則一定會造成重大的經濟破壞。所以,在此事例中,戰爭不是進步、正當的政策,而是捨本逐末、倒行逆施的反動政策。
至於一面大談什麼同胞感情和民族團結,一面卻準備去攻打人家,根本用不著來評論了。
中共政策還有一項根據,在實際上很強有力,道理上卻不見得。那就是國際法上的根據。現在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有權管轄台灣。北京政府如何把這合法權力施行到台灣去,是中國的內政,外國無權干涉。這情況是兩岸爭執中對於大陸方面很有利,而對於台灣非常不利的條件。正因為如此,所以上文不得不大大解釋一番:台灣需要冷靜考慮什麼政策才實際有效。不過,中共拿這項理據來辯護自己的政策,從根本上看,恰恰是讓外國來管中國自己的事情(因為各國都說如何如何,所以是我有理),同時也是把世界剝削階級統治者的公論奉為真理的最高準則。
把誰是誰非的道理講清楚,是促使問題合理解決的因素之一。因為,一方面,這有助於台灣人民提高奮鬥的決心和信心,另方面也有助於各國人民(包括大陸人民)起來支持台灣。這是比什麼武器都更有決定性作用的力量。
如果戰爭避免不了
在現實條件下,倘若戰爭終於爆發,台灣方面在正規戰場上取勝的機會簡直沒有。這是不得不承認的。這同時也是考慮止戰和應戰的策略的大前提。
上述的前提首先決定了:台灣不論是在防止戰爭還是進行戰爭的時期,都是政治手段比軍事手段更重要。其次,整個戰略計畫,必須預計阻止不了敵軍大舉侵入本島,而且不能在正規戰場上把它打敗。換句話說,就是要計畫以游擊戰為主,尤其要準備在全境淪陷後進行長期的游擊戰爭。如果台灣終於能夠戰勝的話,大概只能是在長期的游擊戰之中。
根據上述的全局戰略看來,現在民進黨政府打算大事增強複雜先進的武器裝備,以此作為止戰和戰勝的主要保證,就是文不對題之作了。為了達到阻嚇或者最後戰勝大陸的軍事入侵的目的,最有效的辦法,其實是用普遍的軍事訓練和充足的輕武器來把全民武裝起來。中共如果看到它的軍事入侵必將面對這樣充分準備好的全民抗戰,就有最大的可能懸崖勒馬,否則也比較最可能終於被打敗。
值得特別澄清的是,這裡所主張的游擊戰,是指真正的游擊戰術,就是對準真正敵人的游擊行動,並不包括近年流行的那種旨在造成全面混亂、不分青紅皂白的恐怖行動。那種恐怖行動,毫無必要地使許多無辜平民受到重大傷害,反而並不一定對敵軍造成很大的打擊,尤其是違反了爭取民心、團結群眾的最高原則,所以不是帶有遠大崇高的目標的勞動人民的運動適合採取的手段。已有充分政治覺悟的勞動人民,每一步鬥爭行動,都是為了走向改造整體社會制度的偉大目標,應該在每一步行動中都不忘團結群眾,同時避免不必要的犧牲和破壞。
全民武裝不能期望資產階級政府辦得到。必須由工人階級來推動:一面儘量要求政府辦,同時儘量設法人民自己辦。在這個努力過程中,也能促進群眾了解到有建造工人自己政黨和成立勞動人民的政府的必要。
武裝鬥爭是人民的偉大事業中必要的手段之一。有時必須作為主要的手段。但決不是萬靈的手段,更未必適合太長期(例如幾十年)作為主要的鬥爭手段。工人階級,由於它特殊的社會地位,尤其不適合太長期使用武裝鬥爭手段。反政府的勢力長期進行武裝鬥爭,本是現代之前常見的歷史現象,尤其是作為改朝換代的關鍵。二十世紀中期以後,這種鬥爭方式重新流行了起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布爾什維克黨和俄國革命腐化墮落的結果已經顯而易見,引致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疏離)。不少新的政權由此建立,但一般都不能成為健全的工人政權,不能真正造成偉大而持久的社會進步。中共的革命事業就是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此外,長期進行英勇的武裝鬥爭而沒有成功的,也有不少,例如巴勒斯坦的鬥爭。如果希望在二十一世紀裡面人民的歷史進步事業取得重大而持久的成果的話,必須對武裝鬥爭手段重新評價,也就是恢復如上簡述的馬克思主義本來對它的評價。由此看來,倘若台海戰爭不可避免,台灣人民當然不得不從事武裝鬥爭。但是,適宜進行到何時為止,換言之,是否必須一直把它作為爭取最後勝利的主要手段,卻是值得斟酌的。
群眾鬥爭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武裝鬥爭不是任何時期都適用的,政治鬥爭卻可以說無論何時都可以進行(當然政治鬥爭本身又有許多不同的方式)。武裝鬥爭停止之後,政治鬥爭可以代替它,成為主要的方式。在適當的條件之下,非武裝的政治鬥爭可以比武裝鬥爭更有效果。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俄國工人階級的鬥爭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取得偉大的成就,就是最好的先例。今天世界工人階級實在有許多東西需要重新向俄國革命和本來的(列寧時代的)布爾什維克黨學習。工人即使在嚴苛殘暴的軍事專政之下,也能夠不斷進行經濟性和政治性的群眾鬥爭。統治者經過長期殘酷的鎮壓,有可能把游擊戰士孤立起來,然後消滅。對於工人階級,統治者可能一再把它打敗,卻無法把它徹底壓服,也無法把它消滅。每次大大擊敗工人之後,統治鞏固了,經濟跟著繁榮,工人階級必定也重新壯大起來,遲早又會展開反抗。
2005年1月28日
分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