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倒扁運動已死,倒扁運動萬歲!

倒扁運動已死,倒扁運動萬歲!
姚欣進

施明德領導的倒扁運動,在十月十日發動「天下圍攻」大遊行後(約百萬人參與),顯然已面臨了運動的轉折點。

若已三階段形式來了解這場運動,則九月九日集結至九月十五日的第一次大遊行是第一階段;十月十日遊行是第二階段的結束;而第三階段則是施明德所說的決戰點,即針對即將揭曉的檢察官對國務機要費案調查結果的後續反應。

這兩次大遊行的運動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十月十日遊行是在國慶大典當日舉行,在公開場合中直接抗議陳水扁的統治權威。然而,這場號稱比上次遊行群眾還多的抗爭結果,卻與上次相同—陳水扁政權統治地位依然屹立不動。三天後在野黨於立法院的第二次罷免提案,在民進黨全黨再次拒絕投票後也宣告失敗。

換言之,倒扁運動的第二階段重複了第一階段的抗爭方式,毫無突破之處也未創造出新的有利條件,從而它也再次重複了失敗的結果。

據報導,倒扁總部募款所得已花費近一半,而歷經一個月的街頭日夜聚集,不僅大部分群眾已難以繼續下去,最新民調顯示有高達百分五十四民意認為,這街頭抗爭活動應可結束了。在這內外壓力下,施明德於十月十三日宣佈街頭抗爭活動將大幅縮小規模,不再有口號呼喊、音樂,只有領導群與小量群眾的靜坐,並靜待司法調查結果後再重新號召大規模群眾抗爭。

那麼,這運動的前景如何?倒扁運動會成功嗎?

要回答這問題,我們必須先弄清楚倒扁運動的戰略、策略與性質,以掌握這運動的侷限性與可能性。

施明德一開始就表明,這運動的戰略是以體制內的群眾和平抗爭力量來催迫泛綠陣營的核心份子響應倒扁訴求,使陳水扁在眾叛親離的局勢下被迫下台。在這戰略目標下,群眾抗爭雖是運動的原動力,但最後能達到倒扁的結果卻非泛綠核心份子的參與不可。

因此,施明德從不以群眾力量來衝撞體制、來直接主導倒扁政局的發展,而是以群眾為壓力角色來「施壓」於泛綠政客,寄望泛綠高層來發揮關鍵的臨門一腳。群眾雖是倒扁運動的發動者、施壓者,但卻不是運動的真正主體。這運動若能成功倒扁,則主角的光環、政治利益的果實會屬於最後高峰上的泛綠政客。

所以我們看到,施明德領導階層對於群眾的領導僅止於以最單純的口號、最溫情的歌唱、最簡明的符號標示來結集,以市場創意行銷的方式來造勢,但卻從不在廣大群眾內進行更進一步的政治討論(甚至有意的排除),來稍稍提升群眾的政治認識。而在實際抗爭行動上,所謂「圍城」、「圍攻」,都只是虛張聲勢的造勢噱頭。兩次大遊行中的路線規劃,都刻意避開總統府、官邸等抗爭焦點。施明德對於運動群眾的領導,顯然只要群眾量的結集而非質的提升,只要群眾如道具般的展現,而非期待群眾去發揮自己不可遏止的雄厚力量。

簡單的說,這運動的特色就是︰快速擴散(透過媒體造勢)、大規模群眾的及時集結、淺層的互動、溫和的抗議、與無效的結果。這是一場只有口號沒有論述、只有遊行沒有衝撞、只有熱情沒有力量、只有道具群眾沒有群眾主體的運動!

沒有真正撼動到統治體制、沒有真正打擊統治基礎是不可能迫使阿扁下台的。但要做到這點,首先就必須讓群眾自主力量能徹底發揮。即使要期待泛綠高層的出現來裡應外合的話,則群眾憤怒的力量必須全面地衝撞統治體制後,才能促使泛綠政客基於現實利益考慮而響應群眾。施明德領導階層既劃地自限,不讓群眾力量越體制規範於一步,又如何能讓泛綠政客重視這場運動呢?

例如,施明德寄望甚殷的呂秀蓮、李登輝,至今還在觀望,而蘇貞昌前些時看到九月十五日大遊行聲勢後,誤判情勢、蠢蠢欲動後,如今看穿這場運動的實質力量不過如此,又馬上退縮回去。

施明德顯然還未體認到這殘酷的教訓。如今,他還樂觀地期待體制內的其他因素,如司法調查結果,來主導下一階段倒扁運動的發展。

我們可從兩方面來分析司法調查對於倒扁運動的影響。台灣司法界深受統治權力操控,往往連起碼的專業標準都談不上(如檢察官近日對於趙建銘炒股案、吳淑珍太平洋百貨禮券案的刻意脫罪處理)。所以,無人能確知陳瑞仁檢察官在這體制內有多大辦案空間來起訴吳淑珍,或表明未來會在陳水扁卸任後追訴他。如果陳瑞仁調查報告有利於陳水扁或模稜兩可沒有定論(雖認定假發票報帳程序違法,但無法查明是否為了機密外交所需,所以實質上無法認定阿扁的貪污罪行),即使民怨再起,但在施明德溫和抗爭的一貫模式下,群眾力量無法真正打擊統治體制的話,泛綠陣營仍然會像今日一樣的鐵板一塊,甚至會得了便宜賣乖式的呼籲群眾尊重司法、接受阿扁的統治正當性。

另一方面,即使陳瑞仁調查報告明確不利於陳水扁,但這只是刑事罪,依法而言,未來會起訴頂多只讓陳水扁少了道德支持,但仍然可安坐於總統大位直到任期屆滿。以政治的現實來說,只要施明德的倒扁抗爭仍然侷限在體制內,在這統治體制尚能穩固運作時,泛綠政客就會繼續護扁來維繫這統治權力的分贓體制。

這兩方面的差別是︰在前者的情況裡,泛綠會採取攻勢,以法律的無罪來威嚇倒扁運動尊重法治。在後者的情況,泛綠則以守勢方式來負隅頑抗、死守最後的權力基礎,來避免利益崩盤。而這拖至2008年阿扁任期屆滿的守勢極可能會成功,如果倒扁運動的群眾力量無法徹底轉化為更激進的自主抗爭。

討論到此,我們可以總結這場運動的前途了。施明德所寄望的司法調查,對於達成倒扁目標是毫無助益的。不論是司法調查或泛綠陣營的分化,都不是成功倒扁的根本因素。在這了解下,我們必須沈痛地說,所謂體制內的倒扁運動是前途黯淡,運動已死。

倒扁運動失敗或成功的關鍵,在於今日大規模結集而來的群眾是否能提升自己的政治認識、信賴自己的力量、並自主地進行抗爭實踐。一旦倒扁運動是以群眾力量為主導,以各種真正有效的手段來直接撞擊統治體制、直接逼迫阿扁下台(如全國性的自主罷市、罷課與罷工;百萬人包圍官邸等等),則今日運動的瓶頸,必將瞬間豁然開朗,引刃而解。群眾力量一旦全面的爆發,何堅不催?何害不除?

在這意義下,我們滿懷信心的說,倒扁運動萬歲!

分類:台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