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工運?什麼樣的消費者運動?—從電信工會罷工投票談起
楊偉中(前台鐵工會公司化對策小組召集人、現為自主工聯執行長)
中華電信工會的罷工投票之後,所謂的「消費者團體」—消基會又出來批判電信工會,宣稱「工會不能以犧牲消費者權益作為爭取自身利益的籌碼」。消基會的用詞雖然仍算溫和,在針對工會之餘也不忘提醒政府要妥善處理爭議,以保障消費者權益,但是明眼人很清楚,消基會的重點還在向工會施壓。
消基會這種表面各打五十大板,實則向工會施壓的作為,也不是第一次了。2003年台鐵工會召開會員大會前,宣稱要罷駛的工會正面臨各方壓力,消基會也跳出來要求台鐵工會不應犧牲消費者權益。問題是,難道在民營化(私有化)的議題上,消費者與「生產者」—工人的利益真是根本矛盾嗎?勢必會有一方利益被犧牲嗎?
消基會有個表面上看似正當的理由:電信也好、鐵路也好都是公用事業,有其特殊性,罷工將會大大影響消費者權益。這樣的議論其實是輕輕放過大惡,重重攻擊小害。正是因為公用事業(例如水、電、交通、郵政、電信等)以及公共服務(醫療保健、教育、市政服務等)關係到廣大民眾的生活需要與品質,所以長期以來才一直維持公營,目的就是要向大眾提供優質而廉價的各種服務,讓基層民眾也可負擔得起這些生活必需的服務。公用事業以及公共服務原本就不應以盈利為目的,各國政府甚至往往拿出經費來補貼這些事業的營運。
現在政府或是在財團的壓力下,或是以財政短缺(財政之所以短缺正是因為政府拼命減少資本家與富人的稅收)為理由,準備將這些公用事業、公共服務一步步的私有化。私有化後,這些事業的經營就「一切向錢看」,完全以賺取利潤為目的。財團一旦掌握這些事業,想要大賺其錢,基本上是採兩種辦法:一是提高各種費用,一是用裁員減薪、提高勞動強度的方法來「降低人事成本」。許多主流學者說,市場競爭可以提高服務品質,事實上這種假說往往站不住腳。有許多私營業者為了利潤,降低了服務品質,比如交通業者裁撤偏遠路線、瓦斯業者將維修外包,使得維修速度與品質大為降低等等。
英國自來水的私有化經驗很能說明問題。英國原有的水費制度是富人社區的水費高於窮人,開始私有化後,在「使用者付費」名義下,私人公司開始以安裝水表來力行「齊頭式平等」,使得富人水費下降、窮人的上升,公司甚至在往往為貧窮人口的遲繳水費住戶中安裝投幣水表,每每一有欠費立即停水,窮人用水的需要完全受到漠視。私有化五年後,許多地方的水費上漲了一倍以上。水的服務品質也下降,水公司不願花錢維修管線,因為建造水塘或從河流抽水更為便宜,然而這樣做卻會大大破壞生態,而管線漏水更使得兩成半的水白白被糟蹋。
私有化帶給消費者的是場災難,勞動者當然也是備受壓榨。水公司在私有化後裁減了四十萬員工中的四分之一,「有幸」留任的員工則必須面對「彈性化」的威脅:凍結工資、削減薪酬、增加輪班、休息時間縮短、臨時工化等。由於對外坑害消費者與生態,對內壓榨員工,私人水公司的利潤在五年內漲了近七倍,公司高層個個中飽私囊,被諷刺為「大肥貓」,有個公司的董事薪酬在五年內竟增加了708﹪![1][1]
生產者與消費者利益是矛盾的嗎?絕對不是,它們都是私有化的受害者,何況絕大多數的消費者本身不就是生產者嗎?在資本主義這個資本家幾乎主宰一切、萬物幾乎都成資本家牟利對象或工具的體制下,勞動者在生產領域被剝削,在消費領域中也往往是物價飛漲、劣質商品與服務的受害者。所以真正進步的社會改造運動就該在生產和消費這兩個領域同步並進:在生產領域中,工運從對抗資本家的剝削出發,在消費領域,消費者運動也挑戰資本家的種種惡行,兩股力量互相奧援,分進合擊,最終匯合成改造資本主義的巨流。
可惜的是,台灣的社運離此仍頗為遙遠。工運(主要是工會)很少與其他社會運動連結,更不用說是主動開拓運動戰場。至於消費者運動,可以說根本不在台灣存在,所謂的消基會一直由社會名流精英掌握,從來不曾碰觸在「黑心商品」、「價格偏高」等問題後的結構性因素,也無意往草根群眾組織的道路發展,在「罷工」這種敏感問題(也就是牽涉到官資的根本利益)上,既不願正視問題的真正根源(如私有化的弊害),也從不站在爭議雙方中弱勢者的一邊。
在當初台鐵工會反對公司化的鬥爭中,我們雖然認識到了社會結盟的重要,但是迫於能力、時間和資源的缺乏,所以僅僅開展了少許宣傳工作。部分幹部對這方面的共識也稍嫌不足,他們認為只要全體員工站出來,抗爭就能成功,忽略了鐵路作為公用事業,和消費大眾利益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其他社會力量的奧援,即使罷工成功,但輿論缺乏同情,政府還是大有可能毫不讓步甚至強力鎮壓。工會當時主要針對私有化後對鐵路運輸消費者的衝擊(安全、普及性及價格等方面)略作闡述,用海報、摺頁和文章的形式傳播,但由工會出面宣傳,總是較不易讓大眾信服。如果在當時能有一個進步的消費者運動團體出來以第三人立場發言聲援工會,那麼工會的戰鬥將更能堅持,員工也會更有站出來奮鬥的信心。
在其他國家,我們卻已經看到了工運與消費者運動並肩作戰的例子。遠的不說,就在去年九月,葡萄牙的工會、消費者團體(公共服務消費者委員會)和其他政治社會運動組織組成了聯合陣線,共同發起捍衛公共服務的運動,反對水、鐵路、教育和都市垃圾清運等的私有化。在泰國,電力工會今年所發動反對泰國最大發電及輸電事業—泰國發電管理局(EGAT)公司化的鬥爭引起國際的矚目。這場反對電力私有化的鬥爭,結合了公私營企業的工會和學生等其他社會力量,運動至少串聯了135個工會以外的社會團體,包括都市貧民、環保、藝術家等。其中3月3日的示威達五萬人,是泰國92年民主化風潮以來,由工會發動最大規模的示威,而五一勞動節遊行的規模也達六萬人,再創新紀錄,其中反私有化是主要訴求之一。在泰國的鬥爭中,多個消費者團體聯合起來發出聲音,強烈反對電力、醫療保健和水的私有化,提高了運動的正當性。[2][2]
一個視野開闊、重視與進步社運連結的工會運動,一個立場進步、能夠直指體制弊害的草根消費者運動,正是台灣社運所急需發展的重要方向!
[1][1] 關於英國水私有化的資料係參考Ed Shepherd著、許由譯〈英格蘭及威爾士水務及運輸私有化的經驗〉,載香港《先驅》雜誌55期。
[2][2] 關於這場反私有化運動,可參見泰國勞動運動組織(Thai Labour Campaign)網頁中的詳細資料http://www.thailabour.org/campaigns/privatiz/index.html。
分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