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過推行還不足半年 無良機構已打同工主意
譚亮英 林致良
今年年初,當社會福利署強迫資助機構開始實行一筆過撥款的時候,我們已估計資助機構為了應付政府的撥款額減少,或遲或早會拿員工,特別是前線非專業員工來開刀。有的機構甚至會趁火打劫。言猶在耳,已有機構把一筆過出現的困難轉嫁給員工。
財政困難 轉嫁員工
擁有二百名員工的資助機構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被員工指自從政府的「資源增值計劃」及「一筆過撥款」開始蘊釀的時候起,兩年來單方面推行多項行政措施,削減現職員工(指2000年4月前入職)的待遇,而且在員工不情願的情況下,強迫員工簽署同意書。同時又藉小問題解僱年資高的員工,空缺以短期合約和公務員起薪點重新招聘。據員工反映,該機構的「無良行徑」包括(如有錯漏,歡迎各方澄清、指正):
取消醫療津貼──在一份機構的通告「愛群醫療保險建議」中,提到面對資源增值,需減少非政府資助項目的開支,從2000年起,取消每年700元實報實銷的醫療津貼;
大幅降低公積金供款率──取消一直實行的公積金供款率(首10年年資5%,11至15年10%,15年以上15%),改為員工年資15年以下機構只供5%,15年以上10%。在去年9月一次職員會上,管理層派發一份同意書,要員工立即簽回,不准影印及對外流傳。機構的理由是一筆過要節省開支。但是,社署早已承諾會全數資助推行一筆過的機構,維持原有的公積金供款比率;
削減年假──去年3月機構退修日宣佈,員工需即場簽署同意書。社工職級由18日減至16日,福利工作員及文員由15日減至14日,庶務員、個人照顧員及司機由15日減至12日。
減福利 即減薪
雖然愛群社會服務處強調沒有裁員減薪,但是第一,辭退年資高員工而以合約工填補,已是不折不扣的裁員;第二,扣減年假即等於將工作日加長,但工資並無相應增加,這種做法等同減薪;何況,即使今次不裁員減薪,不表示以後不會,至少機構沒有承諾。
愛群社會服務處的表現只是冰山一角:去年四月,屯門仁愛堂綜合服務中心裁減兩名年資高員工;痙攣協會企圖凍結工資兼增加工時(後在員工及工會的強烈反對下暫時擱置);嗇色園企圖削減現職員工公積金(後在員工壓力下取消);部份機構更借架構重組計劃合併服務、藉此削減人手。
盡快展開「員工自救運動」
在這個社福界全面倒退的形勢下,同工如果繼續心存僥倖,以為「一定不會燒到埋身」,就只會讓假改革一步一步蠶食香港的福利服務,而且最後簡直沒有一位前線同工可以倖免。只有趕快組織起來,一方面要求與機構管理層對等對話,公開有關機構財政等情況的資料讓員工參考(而不是黑箱作業或假諮詢);另一方面堅持社署要取消一筆過等假改革的立場,長期奮鬥,才是員工自我救助的有效辦法。
2001年6月25日
分類:香港工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