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美的民主黨利用人們對經濟狀況的不滿獲得了選舉的勝利 日本第四國際組織對大選的分析
國富建治 和風 譯
下面這篇對日本大選評論的文章源自《橋樑週報》(Kakehashi,Bridge)。該報由日本的兩個第四國際組織——國際工人全國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of Internationalist Workers (NCIW))和日本革命共產主義聯盟(the Japan Revolutionary Communist League (JRCL))在本月開始聯合出版。他們曾在1989年分裂,現在他們認為有必要通過創辦這份週報進行重新的組織聯合。
2009年8月30日日本舉行了第45屆下議院選舉,選舉的結果完全符合眾家媒體通過民意調查所作的預測:資產階級的民主黨以69%的選票優勢戰勝了執政的資產階級自民黨與小資產階級佛教公明黨的聯合政府。根據單議席選區制和比例代表制這兩類選舉的情況統計,日本民主黨獲得了下議院480個議席中的308個,佔比64.2%。其中在300個單議席選區中它獲得了221席,在比例代表投票者中它獲得了2984萬張選票,佔比42.4%,遠遠超過了小泉純一郎領導的自民黨在2005年獲得的2589萬張選票。
這次大選使自民黨在眾議院的席位由300席驟減到119席,其很多重量級的成員都在選舉中遭遇慘敗。公明黨則在它以前主導的單議席選區內全面受挫,其黨代表和幹事長也落選,其在眾議院的席位也由31席減至21席。
面對民主黨的絕對優勢,我們呼籲投票支援的改良主義的日本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則維持了以前的9席和7席,它們相應獲得的選票是494.3萬和300.6萬張。它們的議席是可以被用來為工人運動和群眾運動代言的。
自民黨和公明黨聯合執政期間,由於推行了新自由主義的“結構改革”政策,宣導在國際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實行工業和社會服務的“私有化”、“放鬆管制”(deregulation),導致日本國民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貧困問題更加嚴重。他們打著“自我負責”(self-responsibility)的旗號強化了低收入階層之間的惡性競爭。另外,聯合政府追隨前布希政府的“反恐戰爭”策略,一直鼓吹修改憲法,要求實現日本成為“有權發動戰爭”的國家("Japanese state which can wage its war")。現在這個聯合政府終於在選舉中落敗了。
在2005年9月的大選中,人們被前首相小泉帶有煽動性的新自由主義“改革”言論所迷惑,以為看到了能把他們從當時政治挫敗和社會不滿中拯救出來的曙光。在2009年8月的大選中,人們再次同樣地把“政權的更迭”看作是把他們拯救出來的曙光。
2007年7月的上議院選舉中,民主黨首次提出“民生優先”("priority to the people’s lives")的大眾化競選口號,以著力爭奪自民黨傳統的廣大的小資產階級選民,並取得了超過自民黨與公明黨的勝利。從這一點說,這次選舉結果就是2007年7月上議院選舉結果的放大。由於自民黨聲名狼藉的政治狀況,它的選民基礎陷入了分裂,許多地區性的利益團體(如農民、漁民、小商販、醫生)紛紛轉投民主黨。
自民黨和公明黨是被選民選下來的。就像2007年7月上議院的選舉那樣,選民們已經對新自由主義的“結構改革”政策出離憤怒了:日益惡化的就業形勢,日漸被侵蝕的社會福利與醫療體系,地方政府與社團的利益遭到侵害,貧困化加重,社會不平等加深;在“全社會普遍競爭”("ubiquitous competition in the whole society")的名義下,人們最基本的人權和民主權利遭到嚴重侵犯,對社會的絕望情緒到處彌漫。這種憤怒情緒也是針對大企業的,因為它們通過使工人和大眾的利益受損(尤其是女性、老人和青少年),為自己積累了巨大的財富。
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與經濟危機使得商業活動普遍蕭條,大批的正式工人和非正式工人被解僱,人們的生活水準迅速地降低,這直接導致了人們對自民黨和公明黨聯合政府的極度不滿。
事實上在2006年9月小泉下 台後先後繼任的有安倍晉三、福田康夫和麻生太郎三屆短命的政府,這期間公眾對聯合政府的支持率是持續下滑,直到今天的“政權更迭”。
正是這種日本民眾強烈的不滿意識才導致了民主黨輝煌的勝利,這也反映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自20世紀80年代戰後日本工人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最終分裂以來,工人階級和廣大民眾對全球資本主義危機的反應還沒有形成有意識群眾運動。
與此同時,美國此前的“反恐戰爭策略”曾使得自民黨與公明黨聯合政府一意進行修憲和戰爭準備,但美國的反恐戰爭策略被證明是失敗的,它的單邊霸權已經不復存在。隨著奧巴馬的上 台,美國的國際戰略也在調整,這也使得日本選民看好民主黨。
在上次下議院被解散時,民主黨黨魁鳩山由紀夫(現在的首相)就曾宣稱這次選舉將會是一場革命。在我們看來,這雖然不是一場革命,但它的政治意義卻不能被低估。畢竟廣大民眾通過他們自己的選擇,實現了政權的更迭,結束了自民黨50多年的連續執政,使自民黨在下議院淪落為少數派。
民主黨宣稱它將要削弱行政機關的強勢地位,建立一套以“政治主導”("politics first")為目標的新工作機制,來處理行政改革、地方自治、經濟與金融方面的各種問題與任務。但從根本上講,民主黨的傾向是通過進行新自由主義的政治改良,建立起“強大的國家”,這是與佔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的利益是一致的。
在外交方面,民主黨的主要口號是“新時代的美日同盟”。民主黨政府將奉行“獨立自主和先發制人的外交戰略”("independent-minded and proactive foreign-policy strategy"),建立“美日平等的友好關係”,提出修改1960年的《美日軍事地位協定》(the Japan-US Status-of-Forces Agreement),重新審視與美國的軍事同盟以及駐日美軍問題。同時民主黨政府也將積極推進日本自衛隊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和打擊海盜行動。
現在我們還不能完全明晰民主黨的政治傾向,但我們卻非常相信遭受嚴重挫折的自民黨將會繼續強化自己的極右翼與排他性立場,反對新的民主黨政府。各種極右翼力量也會與自民黨聯合起來。至於公明黨,可能會在新的黨代表和幹事長的帶領下重新調整與民主黨的關係。
在民主黨政府統治下,工人運動和群眾運動必須要面臨新的形勢,最基本的任務就是堅持自己獨立於議會政黨與議會政治的立場和觀點,努力把運動發展成為一項為自身利益而鬥爭的自覺的社會運動,能夠提出自己的政治與社會改革方案。為此目的,我們要重拾那個被拖延很久的建立反資本主義左派陣線的計畫。在80年代戰後日本工人階級改良主義運動瓦解後,我們曾在90年代就提出了這一計畫。(Jun’ichi Hirai, September 2, 2009)
9月16日鳩山在議會就任首相,該屆政府由民主黨、國民新黨和社會民主黨聯合組成。本屆民主黨主導的政府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改變”了。鳩山政府的部長們已經就很多問題發表過言論了,包括廢除臭名昭著的高齡老人(latter-stage elderly)醫療保險體系、恢復母子家庭享受生活保障金補貼、廢除聲名狼藉《障礙者自立支援法》(Services and Support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ct)、擱置一些公共工程項目(如水壩),履行到2020年減少25%碳排放的承諾(相比於1990年)等等。鳩山聯合政府顯然已經下定決心依靠其超過70%的支持率來開啟一個新的局面。美國奧巴馬政府也在觀望鳩山政府,可能會在駐日美軍(尤其是駐沖繩美軍)問題上施加壓力。
鳩山政府的“改革”活動究竟能持續多久呢?在這方面不要抱任何幻想。
日本民主黨是一個資產階級混合體,包含了極右翼的民族主義者、新自由主義的松下政經塾的學徒們(deregulationist graduates)、右翼社會民主人士等等。也有一些大企業的親資方工會領導人(pro-management trade unions),他們代表了這些企業工人團體的利益。儘管其黨內成員存在種種差異,但民主黨還是堅定地支持美日聯盟,其官方立場也是支持修憲和自衛隊海外部署。
總的來看,民主黨面臨著嚴峻的內外困境:持續的國際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日益嚴重的失業和貧困問題,美國的政治壓力,這使得民主黨政府確實沒有足夠的行動空間去觸動大資本的利益。因此民主黨政府很可能會採取增稅措施,尤其是提高消費稅率;而且它也很有可能進行大規模的政治重組,包括與身陷危機的自民黨進行合作。
我們要利用群眾運動對民主黨“進行變革”和整頓官僚體制的普遍期望,圍繞著“人力派遣商業法”(Manpower Dispatching Business Law)、貧困問題、美日軍事同盟、沖繩美軍、自衛隊海外部署、修憲和氣候問題開展群眾運動。通過這些努力,我們要建立起應對全球資本主義危機的新的左翼陣線。
(作者是日本革命共產主義同盟書記處的成員,也是第四國際在日本的觀察員。本文的初稿發表在9月7日的雜誌《橋樑週刊》(‘Kakehashi’(Bridge))上。原載第四國際線上雜誌《國際觀點》416期,2009年9月。)
分類: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