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

組織菲律賓農民工人的問題

組織菲律賓農民工人的問題
莊 信

  1980年代,糖價大瀉,這令菲律賓尼格羅斯島上的種植工人投向菲共的懷抱。可是,菲共奉行的毛派路線卻沒有幫上種植工人的忙,反而更令民眾運動受到阻滯。在尼格羅斯島上有2.5萬個種糖莊園,而由菲共領導的「全國糖業工人聯會」工會所能組織起來的糖業工人,最多時也無超過業內的1成工人。

  據在當地組織工人的組織者祖‧加蒂亞回顧說:「在昔日,我們有著一個激進而富戰鬥性的綱領,但我們甚至不能把2成工人組織起來!工會過份著眼在政治工作方面,對於日常課題卻沒有做過多少的實際工作。地方上的工會領袖們感到愈來愈心灰意冷,而這是令他們脫離原有工會,改而另行組織新組織的主要原因。」

  一些工會領袖相信他們是能夠把更多工人組織起來的,但「全國糖業工人聯會」卻不以為然。加畢亞說,「我們提出,工會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人受到資本主義剝削的日常經驗方面,為爭取較佳的工作條件、工資、如實付酬及享有政府法定福利而鬥爭。從這個經濟焦點著眼而擺正政治方向。我們必須向工人教育他們的基本權利,為感興趣的工人開辦研討會,討論有關政治和經濟形勢、勞工運動和進步運動所面對的挑戰。」
在1994年,差不多所有「全國糖業工人聯會」的組織者都脫離了工會,另行組成「勞工組織民主協會」。這個組織慢慢地在全省重新組織糖業工人。在當前,「勞工組織民主協會」的重點是在地方層面上把工人組織。加蒂亞解釋:「由於『全國糖業工人聯會』不斷干預地方工會的會務,所以大家才脫離出來。我們現有的新觀念是強調地方上自有的動力。但我們當然會就菲律賓的整體局勢及我們的運動的政治性質而宣揚一個總的方向。」

△ 土地改革

  據菲國一個非政府組織「全國農村發展機構」的分析,在尼格羅斯島,土地改革僅僅「搔及」土地問題的「表皮」。從11年前展開土地改革以來,全島劃歸重新分配的20萬畝地中,已經處理的不到一半。至於那些受到處理而重新分配的土地,大部分是未經動用的政府土地,或是給收奪來償清地主稅或銀行的欠債。其他尚未處理的、未作重新分配的土地,大部分是由私人擁有。土地改革當局有權購買這些土地將之重新分配,可是它卻沒有必需的經費。更為不妙的是,用以填付早年重新分配土地的債券,已開始進入兌現之期。

  一位農村貧民組織的發言人強調:「土地改革只是政府的策略,旨在令農民中立。」

  尼格羅斯島90%的土地由地主階級擁有。大部分的莊園工人根本就不知道存在著那怕是僅有一點點可能性的土地改革。政府的農業改革署不辦任何公開推廣宣傳,而莊園工人對自己享有的權利毫不知情。

  在糖價大瀉時期,島上發生過許多自發佔領土地的事件。隨著經濟逐漸回穩,佔領土地的事件日漸稀少。此外,游擊隊活動較前大幅減少,也是令農民裹足不前,不敢採取截然行動的原因。

  一位領導過佔領土地的前「新人民軍」游擊領袖指出,取得土地並不足夠:「在1980年代,我們在我們控制下的地區強行分配土地,但接著卻無法推前一步。農民沒有信貸,沒有技術、沒有市場,便無法對他們耕作的土地發揮真實的所有權。」這位領袖現在加入了「革共黨」,並且認為「需要積極推廣、擴大農民鬥爭的合法面。「有強大而獨立的農民組織便能夠和國家、銀行及其他機構談判。」「要是階級鬥爭升級,當然便會有新一輪的土地佔領行動。不過,單靠佔領土地卻不足成事。」

要建立真正的農民組織,令激進社會主義者不得不把許多長線計劃備而不用。加蒂亞說:「在『全國糖業工人聯會』時代,我們都主張集體化。但提雖提,集體化卻很難落實。農民文化仍是把個人土地、家庭土地奉為更高價值。我們現在仍然提倡集體所有制,敦促農民用集體方式處理土地改革,在獲得土地時不要將之分割。不過,許多農民仍然是寧取細分土地、試試當自家農的運數。我們與這兩類農民都有做工作。我們希望,隨著時間下來,我們能夠証明集體化會帶來更大的利益。」

(史丹摘譯自《國際觀點》1999年7月號)

分類:亞洲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