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社會主義真締

現實的烏托邦 烏托邦的現實

現實的烏托邦 烏托邦的現實

李言成(轉載自台灣連結雜誌)

這是富裕的時代,也是赤貧的時代。富裕因為赤貧,赤貧因為富裕。這是資本極度增值的時代,也是人道極度貶值的時代。二而一,一而二。這是危機深重的時代,也是最後的契機的時代,因為人類既可以一躍跳下徹底毀滅的深淵,也可以一躍跳上那通向「烏托邦」之路。

資本主義病入膏肓

美國這個世界經濟的最後火車頭,已日益無力繼續拖行這列又長又重的破列車了。日本自九十年代初陷入停滯與衰退交替之後,只剩下美國仍能推動世界經濟。但是,2001年春的衰退,終於打破了那個「資訊科技已經使經濟週期成為歷史」的神話。成為歷史的是這個斷言。後來的復甦多少恢復了信心,然而,不到一年,美國企業的詐騙醜聞爆發了。本已微弱的復甦忽然洩了氣。重陷衰退的可能性更大了。

在亞洲危機爆發的時候,美國政客學者譏笑亞洲的體制為「朋黨資本主義」。想不到──是他們想不到──原來那朋黨資本主義的陰魂早在他們譏笑別人之時便已在頭上盤桓了。

世界資本主義已經病入膏肓。而今天各國統治階級的對策就是把危機完全轉嫁給平民百姓。所謂「全球化」,不過是為了打破福利國家,以便重建資本完全自由剝削的野蠻資本主義罷了。然而,不受管制的資本,不僅有害民生,而且使週期性危機更其頻密而且更其爆炸性。1995年墨西哥,1997-98年的亞洲、俄羅斯,2001年的阿根庭。歐美也不同程度地陷入衰退或停滯。繁榮了幾十年的台灣,也不例外。

危機爆發是因為社會太富有

過去一切時代的經濟危機往往是生產不足的危機。只有在資本主義時代,經濟危機才變成是生產過剩的危機。危機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各種堆積如山的商品賣不出去。為甚麼賣不出去?不嫌簡單化說,是:一方面,資本家為求謀利而盲目競爭,拼命擴大生產及佔領市場;另一方面,在資產階級私有制下,財富分配日益懸殊,大眾消費者(以打工階級為主)的購買力的增長,永遠趕不上資本家盲目競爭下所作的投資增長。這種落差越來越大,終於造成廣泛的產能過剩以至商品過剩。今天世界上,從汽車到電腦,從成衣到流動電話莫不生產過剩。於是,清算的時刻就要來臨了。

商人學者會安慰我們,資本主義有新奇的自我修復機制;榮衰交替,否極泰來啊。打工階級,勒緊褲頭,暫時與我們共渡時艱吧!

問題在於,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經濟增長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能創造較多職位,也不再有力帶動工資增長了。前者與後二者早已脫了。廿世紀初,福特車廠的老闆大幅加薪資,以便工人也能買汽車。本來,這種「勞資兩利」的辦法只能在最發達國家中個別壟斷性行業才能實行。但是,現在呢,當福特車廠是全球銷售汽車,又是全球分佈生產線時,連這種「好」老闆也不在意本土工人是否買得起車子,是否對工資不滿意了。

如果在繁榮期尚且如此,那麼,到了衰退期,打工階級更要大批失業;在業的也要承受減薪增辛(勞)之苦。越來越多學生畢業就失業。

即使資本主義還能復甦,但我們依然認為它病入膏肓,正正因為這種「修復」越來越無法造福絕大多數人。

生產力變成破壞力

有些人否定資本主義病入膏肓,理由是資本主義還在促進生產力。只有當它再無法做到這點,才是它歷史使命完結之日。

但是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本來就決定了它總是一邊在破壞生產力(特別在危機時期),另一邊又在促進它。二而一,一而二。所以你要等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絕對停滯下來的一天,是永遠等不到的。資本主義的罪惡不在於此,而在於它越在資產階級私有制的約束衣下發展生產力,生產力越益變成破壞力量,越益嫁禍於人民。

資本主義越發展生產力,結果往往令就業機會更少而不是更多。從前生產一輛福特汽車須要12.5工時,現在只需93分鐘,換言之,生產一輛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了八倍。本來,在一個為人民需要而非為利潤而生產的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可以真正造福人群,因為汽車工人即使大大縮短工時,也能產出比以前多的汽車。普遍縮短工時(而工資至少不減),這樣既可騰出工作給失業者,又可讓所有在業者增加餘閒去發展政治、文化與藝術興趣。如此,社會既無失業之虞,又可逐步提高全社會成員的文化水平。但是,在資產階級私有制下,生產力的提高不是為了造福人群,而是為了謀取私利,所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亦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降低),很少表現為工時的減少,而更多表現為勞動人手的裁減,以增加利潤。在歐洲,廿世紀下半葉,生產增加了4至5倍,但是在情況最好的國家,工時也不過減少了30%。可見生產力的提高的好處都化為利潤,落在資本家口袋了。所以,生產力越高,貧富懸殊越厲害。1997年,全世界最富有的225個富豪的收入達到一萬億美元,相等於全世界25億人(世界人口近一半)的收入。還有更荒唐的呢:一面是長時間辛勞工作的就業人口,另一面是無所事事的失業人口。前者越辛勞,則後者越難找工作。反之亦然。有人估計,在不久將來,社會只需兩成勞動人口出來(拼命)工作,就能生產和推銷全部商品,其餘八成勞動人口,對不起,你們已經多餘啦!滾吧!

要麼世界大同,要麼世界毀滅

這個社會日益令人無法生活下去。但是許多人感到無可奈何。統治階級主流傳媒整天也在灌輸這種「捨資本主義別無出路」的說教。對於富豪來說,越多人相信這種說教越好。但是,對於備受剝削的人民來說,相信這種說教何益?

今天,生產力已巨大發展到非由社會來共同所有、民主管理不可的地步。因為繼續由資產階級按其私利來掌握使用它,只會造成各種災難。日益頻繁的經濟危機以至破產說明這點。科技越以商品形態發展,則經濟、社會以至衛生上的失控的機會越大。對自然生態的無情掠奪而造成的生態災難更說明這點。凡是能夠分解、佔有和出售圖利的自然資源,資本家都以最精確的成本控制來這樣幹了,而不管怎樣破壞生態平衡。凡是不能肢解、私有和出售圖利的自然資源,即所謂「公共用品」,從大海到空氣和河流,資本家就以最敗家的態度當成免費垃圾崗或過濾器,儘其破壞污染之能事。而生產力越高,破壞越大。今天全世界的拖網魚船的生產力已經大到可以在未來幾十年捕光海魚的地步。最近有世界環保團體指出,如目前的生產方式持續,地球最重要可再生資源在五十年內就會耗盡。

人類響往一個平等互助的烏托邦或大同世界,由來已久,但從前的生產力太低,根本不足以令所有人都享受高等教育、優薪工作,不足以消滅勞心者與勞力者的社會分工。實現平等互助只能是空想。但是,資本主義如果有一點點歷史合理性,恰在於它第一次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在這個基礎上,現在使人人享受免費高等教育,人人都有入息不錯的工作,人人都有低廉的衣食住行的供應,人人都能減少鬥爭,增強互助合作,人人的收入差距不太極端,人類生產活動堅持可持續發展,這個意義上的「烏托邦」,在客觀上並不困難,也並非不現實。只要把生產力從資產階級的壟斷中拿過來,從追求暴利的機制中解放出來,使之歸於社會共同所有,按照人民合理的需要及生態平衡的原則來民主管理便成。反之,想永遠維持資本主義那種拚命擴大生產以謀利,以及那種消費主義(拚命浪費)才真正是烏托邦。

有些人以為,爭取一個大同社會是好的,但那太遙遠了,現在還排不上議事日程。朋友們,地球生態是不能再等待五十年的:那些失業者,赤貧者的碌碌飢腸更不能再等幾年。極右勢力、恐怖主義等等(這些往往就是赤貧、失業與社會動亂的反彈)也不會慢慢等待你。

真正的空想不是爭取一個平等新社會,而是企圖維持現狀,或是企圖改良資本主義。不是說資本主義不能容納一點改良,也不是說不該爭取改良,而是說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了,任何改良都一定是暫時的。歐美戰後的福利國家,如今剩下多少?台灣的充份就業,如今又安在?當整條船都已觸礁下沉,你還只知修補船上鋪,不是有點好笑嗎?

現實的烏托邦 烏托邦的現實

李言成

這是富裕的時代,也是赤貧的時代。富裕因為赤貧,赤貧因為富裕。這是資本極度增值的時代,也是人道極度貶值的時代。二而一,一而二。這是危機深重的時代,也是最後的契機的時代,因為人類既可以一躍跳下徹底毀滅的深淵,也可以一躍跳上那通向「烏托邦」之路。

資本主義病入膏肓

美國這個世界經濟的最後火車頭,已日益無力繼續拖行這列又長又重的破列車了。日本自九十年代初陷入停滯與衰退交替之後,只剩下美國仍能推動世界經濟。但是,2001年春的衰退,終於打破了那個「資訊科技已經使經濟週期成為歷史」的神話。成為歷史的是這個斷言。後來的復甦多少恢復了信心,然而,不到一年,美國企業的詐騙醜聞爆發了。本已微弱的復甦忽然洩了氣。重陷衰退的可能性更大了。

在亞洲危機爆發的時候,美國政客學者譏笑亞洲的體制為「朋黨資本主義」。想不到──是他們想不到──原來那朋黨資本主義的陰魂早在他們譏笑別人之時便已在頭上盤桓了。

世界資本主義已經病入膏肓。而今天各國統治階級的對策就是把危機完全轉嫁給平民百姓。所謂「全球化」,不過是為了打破福利國家,以便重建資本完全自由剝削的野蠻資本主義罷了。然而,不受管制的資本,不僅有害民生,而且使週期性危機更其頻密而且更其爆炸性。1995年墨西哥,1997-98年的亞洲、俄羅斯,2001年的阿根庭。歐美也不同程度地陷入衰退或停滯。繁榮了幾十年的台灣,也不例外。

危機爆發是因為社會太富有

過去一切時代的經濟危機往往是生產不足的危機。只有在資本主義時代,經濟危機才變成是生產過剩的危機。危機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各種堆積如山的商品賣不出去。為甚麼賣不出去?不嫌簡單化說,是:一方面,資本家為求謀利而盲目競爭,拼命擴大生產及佔領市場;另一方面,在資產階級私有制下,財富分配日益懸殊,大眾消費者(以打工階級為主)的購買力的增長,永遠趕不上資本家盲目競爭下所作的投資增長。這種落差越來越大,終於造成廣泛的產能過剩以至商品過剩。今天世界上,從汽車到電腦,從成衣到流動電話莫不生產過剩。於是,清算的時刻就要來臨了。

商人學者會安慰我們,資本主義有新奇的自我修復機制;榮衰交替,否極泰來啊。打工階級,勒緊褲頭,暫時與我們共渡時艱吧!

問題在於,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經濟增長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能創造較多職位,也不再有力帶動工資增長了。前者與後二者早已脫了。廿世紀初,福特車廠的老闆大幅加薪資,以便工人也能買汽車。本來,這種「勞資兩利」的辦法只能在最發達國家中個別壟斷性行業才能實行。但是,現在呢,當福特車廠是全球銷售汽車,又是全球分佈生產線時,連這種「好」老闆也不在意本土工人是否買得起車子,是否對工資不滿意了。

如果在繁榮期尚且如此,那麼,到了衰退期,打工階級更要大批失業;在業的也要承受減薪增辛(勞)之苦。越來越多學生畢業就失業。

即使資本主義還能復甦,但我們依然認為它病入膏肓,正正因為這種「修復」越來越無法造福絕大多數人。

生產力變成破壞力

有些人否定資本主義病入膏肓,理由是資本主義還在促進生產力。只有當它再無法做到這點,才是它歷史使命完結之日。

但是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本來就決定了它總是一邊在破壞生產力(特別在危機時期),另一邊又在促進它。二而一,一而二。所以你要等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絕對停滯下來的一天,是永遠等不到的。資本主義的罪惡不在於此,而在於它越在資產階級私有制的約束衣下發展生產力,生產力越益變成破壞力量,越益嫁禍於人民。

資本主義越發展生產力,結果往往令就業機會更少而不是更多。從前生產一輛福特汽車須要12.5工時,現在只需93分鐘,換言之,生產一輛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了八倍。本來,在一個為人民需要而非為利潤而生產的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可以真正造福人群,因為汽車工人即使大大縮短工時,也能產出比以前多的汽車。普遍縮短工時(而工資至少不減),這樣既可騰出工作給失業者,又可讓所有在業者增加餘閒去發展政治、文化與藝術興趣。如此,社會既無失業之虞,又可逐步提高全社會成員的文化水平。但是,在資產階級私有制下,生產力的提高不是為了造福人群,而是為了謀取私利,所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亦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降低),很少表現為工時的減少,而更多表現為勞動人手的裁減,以增加利潤。在歐洲,廿世紀下半葉,生產增加了4至5倍,但是在情況最好的國家,工時也不過減少了30%。可見生產力的提高的好處都化為利潤,落在資本家口袋了。所以,生產力越高,貧富懸殊越厲害。1997年,全世界最富有的225個富豪的收入達到一萬億美元,相等於全世界25億人(世界人口近一半)的收入。還有更荒唐的呢:一面是長時間辛勞工作的就業人口,另一面是無所事事的失業人口。前者越辛勞,則後者越難找工作。反之亦然。有人估計,在不久將來,社會只需兩成勞動人口出來(拼命)工作,就能生產和推銷全部商品,其餘八成勞動人口,對不起,你們已經多餘啦!滾吧!

要麼世界大同,要麼世界毀滅

這個社會日益令人無法生活下去。但是許多人感到無可奈何。統治階級主流傳媒整天也在灌輸這種「捨資本主義別無出路」的說教。對於富豪來說,越多人相信這種說教越好。但是,對於備受剝削的人民來說,相信這種說教何益?

今天,生產力已巨大發展到非由社會來共同所有、民主管理不可的地步。因為繼續由資產階級按其私利來掌握使用它,只會造成各種災難。日益頻繁的經濟危機以至破產說明這點。科技越以商品形態發展,則經濟、社會以至衛生上的失控的機會越大。對自然生態的無情掠奪而造成的生態災難更說明這點。凡是能夠分解、佔有和出售圖利的自然資源,資本家都以最精確的成本控制來這樣幹了,而不管怎樣破壞生態平衡。凡是不能肢解、私有和出售圖利的自然資源,即所謂「公共用品」,從大海到空氣和河流,資本家就以最敗家的態度當成免費垃圾崗或過濾器,儘其破壞污染之能事。而生產力越高,破壞越大。今天全世界的拖網魚船的生產力已經大到可以在未來幾十年捕光海魚的地步。最近有世界環保團體指出,如目前的生產方式持續,地球最重要可再生資源在五十年內就會耗盡。

人類響往一個平等互助的烏托邦或大同世界,由來已久,但從前的生產力太低,根本不足以令所有人都享受高等教育、優薪工作,不足以消滅勞心者與勞力者的社會分工。實現平等互助只能是空想。但是,資本主義如果有一點點歷史合理性,恰在於它第一次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在這個基礎上,現在使人人享受免費高等教育,人人都有入息不錯的工作,人人都有低廉的衣食住行的供應,人人都能減少鬥爭,增強互助合作,人人的收入差距不太極端,人類生產活動堅持可持續發展,這個意義上的「烏托邦」,在客觀上並不困難,也並非不現實。只要把生產力從資產階級的壟斷中拿過來,從追求暴利的機制中解放出來,使之歸於社會共同所有,按照人民合理的需要及生態平衡的原則來民主管理便成。反之,想永遠維持資本主義那種拚命擴大生產以謀利,以及那種消費主義(拚命浪費)才真正是烏托邦。

有些人以為,爭取一個大同社會是好的,但那太遙遠了,現在還排不上議事日程。朋友們,地球生態是不能再等待五十年的:那些失業者,赤貧者的碌碌飢腸更不能再等幾年。極右勢力、恐怖主義等等(這些往往就是赤貧、失業與社會動亂的反彈)也不會慢慢等待你。

真正的空想不是爭取一個平等新社會,而是企圖維持現狀,或是企圖改良資本主義。不是說資本主義不能容納一點改良,也不是說不該爭取改良,而是說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了,任何改良都一定是暫時的。歐美戰後的福利國家,如今剩下多少?台灣的充份就業,如今又安在?當整條船都已觸礁下沉,你還只知修補船上鋪,不是有點好笑嗎?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