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我們的希望、失望和絕望一起捏成一個結實的拳頭
這裏不下雪
擁擠的工業區
已經看清楚
一個結實的拳頭
——勞工歌謠「工業區的拳頭」
拳頭會說話:從通鋼工潮說開去
陳泰
進入21世紀後,新民國加快了企業改制的最後衝刺。2005年吉林當局拍板通化鋼廠改制,一錘定音:「我們用市場換成本,用市場化思維化解國企多方面問題」[1](省國資委主任肖萬民)。通鋼產能居國內中游,職工近四萬。必須提醒讀者:諸條官方改制思路(從國有絕對控股到私有主導)均預期大幅裁員及剝離輔業。2001-2005年間,廠方迫使近兩萬職工內退分流。2005年中旬,收購國資經驗老到的大型私企「建龍」入主通鋼。
發家之初,「建龍」老闆張志祥曾表白「我們與台灣中鋼等先進企業的最大差距是文化底蘊不夠」[2],而中鋼管理口號是「鐵的紀律、愛的教育」。很快,通鋼承受了劈頭蓋腦式「鐵愛洗禮」。改制後第一波裁員七千。管理層腰包猛漲,一線人員普遍減薪[3]。死命拉高勞動強度,罰款盛行動輒辭退。頻繁加班吝惜工錢,粗暴壓縮成本導致勞動安全惡化。鳴冤叫屈的歷年上訪(從各級衙門到中鋼協),效果全無。二零零八金融危機砸了東亞製造業一記悶棍,通鋼也應聲趴窩。年底廠內高爐一律熄火,殃及職工社區供暖。雖說頭腦們起勁嚷嚷「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4](董事長安鳳成),卻抹不掉觸目驚心的等級差別:張大財主指派的總經理陳國君年薪三百萬,而危機最甚時工人僅拿三百月薪。七月工潮後,張某人的班底把低薪責任推給留用高管;無論狗咬狗內幕孰真孰假,工人口袋癟了是休想抵賴的事實[5]。
數年來,省府大員自詡改制促成「職工身份置換到位」,搓著雙手面有得色[6];那邊廂,通鋼百姓的憤懣也日漸「到位」(從錘殺廠長到攔路示威[7])。鐵水停產,怒氣升騰……
今年初,建龍與通鋼股權分立並攫取了後者的礦山,疑似抽身。數月後,市場趨暖使鋼廠稍顯生機。7月22日,省府宣佈建龍增資擴股捲土重來。7月23日當地傳出集會號召,市警局部署「掌控或訓誡」[8]潛在抗議者。7月24日大量在職工人遊行罷工,再度上任的總經理陳國君受困斃命。曾幾何時,張志祥勉勵部下曰:「全身心投入我們的事業中去,甚至用我們的生命」[9]。陳馬仔為私有化鮮血滿地,可謂不負主公。當晚官方承諾「終止建龍集團控股通鋼集團的方案」[10],工潮告一段落。7月底,溫家寶總理在東北重申「加快兼併重組」[11]鋼企的國策。10月中旬,警方逮捕了陳總死亡的疑犯(某通鋼工人)[12];在此前後,張老闆給殉職幹將立碑厚葬及發放天價撫恤[13]。
萬人騷亂高管挺屍的「通化事變」,多少觸動了統治者的神經。鷹犬出巢家臣秘議理清糾葛排查隱患,京畿塞北奔忙中。原因無他:鋼鐵業早成大資產者的角鬥場,任何劇烈動作均會影響場內利益的分化組合。
鋼鐵業:資產階級的角鬥場
與20世紀初日本的財閥之路相仿,新民國苦心構築巨無霸企業群。審批、放貸與市場准入,僅是朝廷「扶持基幹產業」諸般花樣的幾種。私人資本作為一個整體不斷滲入往昔禁區,至今難克命脈地帶[14]。它要更多信貸與更松管制。它要更寬投資管道和更低私有化底線。它要油、煤、鋼、機械、鐵路及滾滾紅利[15]。但眼前總有一堵牆……自由派輿論大聲吆喝「愛這個國家,就要扶植民營企業」[16](北大教授張維迎),後 台恩主卻悲哀察覺「石油行業民企根本進不去;電力更難涉及」[17](西洋集團董事長周福仁)。冶金界堪稱各方交錯的共管區,私營勢力根深蒂固;官廳的週期整頓,令一眾新貴運命無常:有落難者(鐵本),有登高者(沙鋼),有委曲求全者(日照)。風光一時的張志祥也曾低頭挨整,不久前又向寶鋼出讓旗下某廠股權。關起門來談及時隱時現的國家巨掌,富豪們咧嘴苦笑「發改委一個科長能把我訓得團團轉」[18]。
話說回來,正如國內其他經濟部門,鋼鐵領域絕非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權力核心並不原則排斥私人資本,混合持股屢見不鮮。中層官僚或擁抱壟斷重鎮,或強化手頭國字型大小集團,或引入強悍投資商,更多時候以上兼備有錢共賺。漸成氣候的冶金大王毫不體恤同門弱小,益發重視「提高行業門檻」(張志祥)。紅頂官商生怕份量變薄痛失聖眷,近乎病態地內外擴張——以老通鋼為例,它一度極力收購海外礦產(從朝鮮到澳大利亞)改善競爭態勢。毫不奇怪,雖佔據全球產能半壁江山,有欠整合的中華鋼鐵資本還談不上國際市場主宰。對外,它一路攻略身陷苦戰(礦山收購與原料定價);對內,朝野巨頭彼此勾連兼互下黑手。一句話:有產議事桌上的交易、纏鬥與再瓜分,遠未塵埃落地。
國際經濟危機以來,鋼鐵業的又一輪大魚吃小魚加快了進程。廟堂放言借蕭條東風「徹底清退那些設備落後小鋼廠」[19](中鋼協副會長羅冰生),繼續強固相關央企。嫡系親軍的鯨吞對象,首推成色較好的雜牌[20]。借喉舌之口,鋼鐵「民團」摔盤駡街「行政主導式企業重組是窮折騰的典型表現」[21](《21世紀經濟報導》評論員張立偉)。發洩過後,是耐心繁複的討價還價。自由派筆桿對救市資金傾斜分配指指點點:「面對衰退,政府與其花錢,不如改制」[22](秋風)。對類似嘟囔,官家連眼皮都不抬。但執政黨早非鐵板一塊,頗多聲音承認產業政策「對國企和民營企業還沒能做到事實上一視同仁」[2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所長陳小洪)。雙重標準受益方卻嫌偏袒力度不夠:「政府執行政策應有所區別,比如鋼鐵和石化」[24](武鋼總經理鄧崎琳),趁勢鼓吹清場撤座:「有些行業不適合民營企業進入,鋼鐵業就是這樣」[25]。鄧總的民間同行聞聲反擊,步步為營寸利不棄:「對退出的市場參與者,應形成補貼標準」[26](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李新創)。好不熱鬧!
成功人士的分肥內鬥,總以窮苦底層為當然犧牲品。做大做強的中華資本當代史,更是一部勞工血汗史。央企上市的前奏,一向是減員增效達標「優良資產」。每每浮現兼併黑雲,私家買賣立馬抓牢救命草:裁人降耗引入外資參股護航。地方官宦提升產業的三板斧,首推主輔分流甩包袱。滔滔天下,「建龍」豈可例外?「國企管理只有一個根本問題沒解決,就是產權」[27]——張大當家如是說。言外之意:其他均有對策。大當家收購之手伸進哪家工廠,就以操練純熟之「勞工榨汁學」禍害一方。成規模持續裁員(遵化鋼廠)。罰款、減薪縮編與拒絕傷殘保險(唐山冶金鋸電)。同工不同酬和拒絕失業保險(寬城鐵礦)。長年強制加班且吝 於付費(四川鍋爐)。這是一個實力說話的世界,而資本的實力毋庸置疑。工人實力何在?工人意志何在?「公司面前我們連說話資格都沒有」[28]——陳國君腳下的勞動螞蟻默默歎息。2009年7月24日,通鋼無產者以拳頭說話攪了一局,令張老闆及階級親朋微微一怔。不快之餘,上流社會更添警覺。主流傳媒提筆上陣補課洗腦,自不待言。幕僚團的深層反思,按部就班擬稿中。
謀士反思:為可持續剝削構建勞資和平
對有產分子及近侍僕從的任何殺戮「絕不可存而不論」[29](《經濟觀察報》社論),這是統治者的第一反應。「老百姓的情緒正在失控」[30](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有待麻痹疏導,這是各色謀臣的基本調子。剝削永固的勞資和平,再次成為熱議話題。去馬列化毛主義思想家呼籲「思考資本積累無止境需要和工人有限生存權要求之間的平衡問題」[31](「老田」)。官養策士點頭贊許:「成功改制只能出自各相關利益者的合作和妥協」[32](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韓朝華)。泛左學人加重語氣:「關鍵是既得利益者要妥協」[33](發改委特約研究員盧周來)。一切,都指向張董陳總之流能否稍許讓步。稍許讓步有打有撫的新政之路,既事關老爺社稷安危,也屬日常吸血的潤滑必需。慣常替私人資本幫腔打旗的自由派輿論,耐著性子質問陳死鬼兼開導張主公:「面對敵意重重的社會氛圍與營商環境,改制後企業如何順利運轉?」[34](《經濟觀察報》社論)。
可掃帚不到,老闆不會自己跑掉。別說跑,退一公分都得肉搏。讓步?工商陣營一片獸性嘶叫:「即使搶來的財產,也不能被隨便搶走」[35](政法大學原校長江平)。張志祥自吹收購國企一直「最大限度妥善安排原企業職工」[36]。但面對下崗工人維權之舉,他的看家伎倆無外警車伺候與欺哄職工代表(遵鋼)。新民國的現實一百萬次證明,自上而下的重大改良遙遙無期。當政寡頭也好,憂國義民也好,越發把目光投向自下而上的可控糾偏。通鋼工潮後,枯朽「老左」長跪不起,痛諫朝廷「充分發揮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堅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37](原全總中央書記劉實)。時尚新富沉吟著,漸下決心「通過工會和職代會這些看似傳統老套的平 台加強與普通員工溝通」[38](《經濟觀察報》評論員蘇琦)。與「通化事變」前後腳的林鋼風潮,也出現權威批示今後改制「必須經職代會討論通過」[39](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官僚機器看似不緊不慢,內裏早有調度:以職代會制約私有化違章操作,已是國家意志[40]。話說回來,千噸公文總不如一記鐵拳立竿見影。
工會也好,職代會也好,均為局部維權機構。它們是培養初步自救常識的學校,也隨著瑣碎改良傳播勞資兩利幻想。老闆並不死摳每枚銅板,而富有靈活性。「建龍」曾主動結清國企欠薪平息怨言,以求順利收購(明城鋼廠)。老闆國家並不一味鉗制改良,而樂於牽線操縱。全總曾「熱誠」款待民工工會,以換取回避罷工(澳利威事件)。不計一時得失,而以磨鈍工人精神為重,是為「可控糾偏」的有產目標。
共產主義者的任務:與階級一起成長
通鋼事件中,老闆槍手成筐批發的消毒文宣極力暗示工人僅是某些利益派系的炮灰[41]。誠然,中外有產幫夥不乏利用——乃至挑動——大眾抗議落實本位目標的先例。雇傭奴隸的被統治地位,決定了它的任何活動難免讓部分老爺借勢牟利。
誠然,通鋼工人隊伍缺陷極多。與老闆及國家靠山相比,它經驗全無易於順從,很大程度慣性地「遵循企業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原則」[42](通鋼《員工守則》)。它缺乏義無反顧的鬥志,或多或少指望縮在「我廠」世外桃源便可逃過市場劫難。它狹隘(對外來工的片面敵視[43])。它輕信。它僥倖。它滿心與既有秩序妥協共處,恰恰現行資本主義秩序催生了無數陳國君。但這就是新民國工人階級,我們的父老兄弟。無論集體抗爭的誘因與外形如何扭曲,也毫不改變階級自衛的本質。基層行動的任何一步,均蘊藏著徹底猛醒的潛力——正如某無名通鋼工人所說:「沒有領導我們幹的更好」[44]。停產十小時,損失一個億的工潮經濟帳,再次反證誰才是社會生產不可或缺的中心角色。共產主義者無法也無權「預訂」一群雄赳赳的完美英雄,他必須在所處歷史條件下與真實存在的勞苦大眾共渡急流。怎樣共渡急流?幫助工人利用一切機遇(從職代會發言到罷工 佔廠)增進凝聚、辨清本階級利益所在並嫺熟掌握反剝削技巧,讓一樁樁「通化事變」聯結為苦力掙脫枷鎖的有機進程。如何避免盲目損耗時間氣力?如何儘早踏上這一進程?簡約地說:共產主義者必須學會與階級一起成長。
何謂與階級一起成長?
從改善日常待遇到制止侵吞國企資產,從反失業到嘗試合作社,即便戰鬥性工人至今仍相當欠缺對先輩事蹟的瞭解消化。挖掘經典勞資衝撞記錄及馬列分析,有利於民眾預知陷阱少繞彎路。
乍近共門的熱情分子,難免「幹大事」虛浮病與「我們發動他們」的包辦代替偏見。鼓勵他們靠近乃至紮根工業區,爭取融入產業工人及相近階層,有助於初步培養自身無產視角,抑制減緩向勞資關係中間商蛻化的程度。
通鋼及其它工潮的共同現象,是嚴重缺乏工人聲音、壓迫細節及職工心理演變的總結。利用可行管道(NGO、民工子弟學校、個體訪問及其它)追蹤廠內動態,可及時感應生產大軍深層震動。覺悟工人及共產青年對每起抗議前因後續的認識判斷,將遠較現今充分準確得多!
頻繁「鬧事」與混沌意識,是目前工運的兩大特徵。一心「搞政治」也好,誠懇靠近產業工人也罷,部分赤色分子困惑消極、撂挑罵娘「這幫孫子絕對不是革命的料!」或化身改良主義事務員,均非意外。以罷工參與者採訪和工廠通訊為載體,系統搜集體會結晶並揭示成敗教訓,意味著從刻板沉悶的蒙昧之海捕撈智慧火花及覺醒瞬間的鬥爭之珠。它無法杜絕動搖者的離去,但定能照亮新民國第一波工人鬥爭高潮的前路。把上述行動方向相容貫通,是為現階段最大限度服務工農解放的唯一道路。
10/12/09
[1]「‘吉林模式’:蘿蔔快了不洗泥?」2009-8-01|中國經營報
[2]張志祥:建龍的務實與境界http://www.zjsr.com 2008年02月29日
[3]車間主任月入可達一萬元以上。一般工人月薪降至千元左右。
[4] http://www.jltg.com.cn/l_view.jsp?id=889&newstype=0 2009-04-07求變圖強見行動——通鋼集團董事長安鳳成談抓落實 保增長
[5]北京建龍集團重組通鋼再調查2009年08月14日《新京報》724事件後,急於洗脫自己的建龍聲稱改制後自己一直提議漲工資,但董事長安鳳成負責的薪酬委員會考慮到改制分流的職工情緒,未漲工資。
[6] 2006年年初,在吉林省國有工業企業改革攻堅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通鋼集團被命名為全省改制企業先進單位。
[7] 2008年12月,通鋼煉軋廠廠長宋凱開除某酒後上班工人,被後者大錘砸死。2009年3月通鋼退休工人大規模集會,要求清查國有資產流失
[8]「通鋼高層否認策劃喋血事件 吉林國資委進行反思」2009年08月03日金羊網—羊城晚報
[9] http://biz.zjol.com.cn/05biz/system/2008/03/14/009303529.shtml張志祥:充滿夢想的鋼鐵大王2008年03月14日《英才》雜誌
[10]吉國資發直改[2009]105號《關於終止建龍集團增資擴股通鋼集團的通知》
[11]「溫家寶:制定能源發展總規劃」2009年7月28日東方早報
[12]「通鋼事件已抓捕六名工人,主犯紀宣剛」新華網10月18日報導
[13]據主流傳媒報導,陳的家屬將得到三千萬元以上撫恤金
[14] 2005年2月,國務院曾發佈《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這份被稱為《非公經濟36條》的檔首次明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金融等國有企業壟斷的行業和領域。但2006年12月,國務院又出 台《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明確七大行業將由國有經濟控制,強調在電力、通信、石油等領域內國有經濟絕對控股。
[15]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9/148465_2.html「民企‘常州宣言’:集體呼籲‘五個深化’」21世紀經濟報導1970-01-01
不久前,一批私人資本代表在常州開會,提出「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為民營企業創造更多的融資機會;深化第三產業領域的改革,放開管制,打破壟斷,讓更多民營企業進入服務領域;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破除行政壟斷,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平等參與上游產業領域的競爭」等要求
[16]張維迎:企業家改變中國 歧視民企損害國家利益2006年12月27日《中國青年報》
[17]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21/HTML_DK3QXMTYXVNY_4.html 2009-07-21繞開南半球:一個民企的海外尋礦樣本
[18]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23/150810.html《中國企業家》2009-10-23沈文榮:獨孤求勝
[19] http://www.21cbh.com/HTML/2008-11-5/HTML_G6PF4I562CPF.html 70主流企業捲入減產、降價潮:鋼鐵業突現全線虧損2008-11-04
[20] 2009年1月14日中央出 台的《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表示,中央企業要在國內聯合重組中發揮先鋒作用,力爭三年內鋼鐵業聯合重組取得重大進展,並形成若干個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國內排名前5位鋼鐵集團產能達到45%以上。
[21]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1/HTML_51I197ORGLSO.html重組並不能消除產能過剩 張立偉2009-09-11
[22] http://www.21cbh.com/HTML/2009-3-16/HTML_C382LUL9G8ST.html政府與市場可互相矯正2009-03-16
[24] http://www.21cbh.com/HTML/2009-3-10/HTML_XV08N10ALWF0.html洗牌是鋼鐵業大勢所趨2009-03-10
[25]同上
[26]「鋼鐵業‘落後產能淘汰’河北樣本」2009-05-05
[27]同注釋8
[28] http://www.qlwb.com.cn/display.asp?id=429641被邊緣化的通鋼“主人翁”《齊魯晚報》2009-08-05
[29]國企改制的善終之途2009-08-24《經濟觀察報》社論
[30]通鋼事件是我國勞資關係發展的標誌性事件2009年08月10日新華網
[31]「資本積累進程中的高昂社會成本:以陳國軍被圍毆致死為例」二○○九年七月二十八日老田
[32]建龍張志祥潛行記2009年08月17日中國企業家
[33]盧周來:公平的權利分配優先於市場2009-09-21
[34]「國企改制的善終之途」2009-08-24《經濟觀察報》社論
[35]「江平:‘搶來的財產’亦應受保護」2007-05-11來源:國際線上
[36] http://www.zjsr.com「和諧共贏 回報社會」2007年01月01日
[37]關於維護憲法權威、捍衛社會主義國有經濟、重建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倡議——從通化鋼鐵廠事件說起
[38] http://www.eeo.com.cn/observer/shelun/2009/07/29/145900.shtml「暴戾通鋼」2009-07-29經濟觀察網評論員蘇琦
[39]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19/HTML_6KREJ14M9S31.html林鋼改制也叫停2009-08-18
[40] 2003年底,國務院國資委《關於規範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規定,國有控股企業改制為非國有控股企業,改制方案必須提交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審議,並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式及時向廣大職工群眾公佈。
[41]主流傳媒強調724事件期間,通鋼煉鐵廠食堂面向所有人提供免費午餐和飲水。並反復報導工廠周邊的附生經濟。
[42] http://www.jltg.com.cn/l_view.jsp?id=20&newstype=3《員工守則》2008-12-17
[43]建龍一度向通鋼輸入幾百名外來工。部分本地工人對一面裁員一面引進外地工表示不滿。
[44]通鋼高層集體辭職 生產照常進行2009-07-29《中國企業家》
分類:經改與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