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
《先驅》第70期,2003年(冬)
一國兩制的政策曾被譽為偉大的創造和解決港澳和台灣問題的妙方。可是在它實施六年以後,並沒有顯出很好的效果。在香港,市民普遍的不滿已經無法掩飾。對台灣,它不但毫無吸引力,簡直成為最醜惡、最可怕的東西。
在回歸剛滿六年的時候,香港五十萬人以上的大遊行顯示了港人的強烈不滿。起初官方還硬說不滿的真實原因是經濟不景,與政治無關,而特區政府和國家安全法不過成為遷怒的對象而已。他們更把中央政府的責任推得乾乾淨淨,甚至於說港人對中央的信心明顯提高了。可是在中央政府採取種種經濟措施向香港送大禮之後,11月23日的區議會選舉中保皇黨仍然不免大敗,慘敗的程度超過任何人事先的估計。反之,民主派的聲勢高揚,同時要求2007年起行政長官和全體立法議員普選的呼聲高漲到令官方無法正面抗拒。這不但粉碎了上述官方的巧辯,而且向官方提出了新的難題。官方明顯不願2007年就讓香港實行全面普選的制度,更擔心選出不受中央控制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但是若乾脆拒絕港人這種強烈要求,又會使市民和政府的對抗更加嚴重。這就是香港的難題所在。
台灣方面,民進黨政府始終不放棄實現台灣正式獨立的企圖。在目前的總統競選中,陳水扁更極力利用台灣人民對統獨問題的自決願望來爭取選票,為此而把公民投票表決(公投)問題變成目前政治議題的一個焦點,迫使國親兩黨也不得不在這方面積極競爭。在北京方面看來,公投就是為台灣宣佈獨立的預備步驟,所以是萬難容忍的。雖然陳水扁終於宣佈了不會拿統獨問題來公投,但是拿要求大陸撤銷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來公投,同樣令大陸覺得是一種挑釁。然而,中共政府也明白,公投是台灣人民所支持的一種民主權利。所以,怎麼應付陳水扁這個巧計,也是目前中共面對的一個難題。
香港07年普選的可能性
從種種蹟象看來,2007年普選行政長官,儘管違反當局本來的意願,但是有可能實現的。第一個理由是,香港市民有這個強烈的要求。其次,這是基本法所允許的。第三,北京方面只強調必須依據基本法循序漸進,不得妄想由香港單方面決定,而沒有根本否定。第四,北京可以通過實際是欽點的提名委員會來控制提名,排除選出敵對者的可能性。第五,目前在香港佔優勢的民主派其實是很溫和的,他們正在極力設計一種制度保證只有北京能夠接受的人才可能當選。所以,2007年能否實現普選行政長官,主要看是否有強大的群眾運動支持。如果2004年的立法會選舉結果民主派大勝,隨後群眾運動發展到超過七一遊行,而北京當局還死硬不許2007年香港普選行政長官,就太愚蠢了。由此看來,香港的普選問題對於中央政府來說,並不算真正的難題。中央政府大有辦法允許實行普選而不愁失控。如果終於釀成一種僵局,那是中央政府處理不當,違反了一國兩制的諾言,硬要把香港特區變成在政治上跟大陸一樣的結果,而非問題本身真正難以處理。反倒,怎樣爭取真正民主的普選制,對於香港的市民才是個難題。
實行由欽點的委員會提名然後普選,當然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這樣選出的行政長官,跟以前由小圈子選出的不會有多大分別。真正的民主派(尤其是普羅民主派)自然不應以此作為爭取的目標。我們應該直接要求徹底自由競選的普選制度。但是,在我們的要求未能達到,而某種受限制的普選制實行起來的時候,我們除了繼續爭取自由競選的普選制度以外,應該也利用已有的普選制度去作政治活動。基本法上是規定了香港的普選制度永遠不能擺脫提名委員會的限制,也就是永遠不讓港人享有真正民主的普選制。但我們人民不應接受這種限制。
台獨問題
台獨問題對於北京來說,卻不像香港問題那麼容易解決了。北京不但要阻止台灣正式宣佈獨立,還要阻止台灣人民能夠以民主方式來正式表達對統獨問題的態度,最後還要使台灣接受北京所提的一國兩制的統一辦法。第一個目標不太難達到。後面兩個就真正是極大的難題了。
台灣至今並沒有宣佈獨立,而且看不出有在近期內宣佈獨立的傾向。你可以說,這是因為台灣還沒有最後下決心。但陳水扁等獨派人物之所以還沒有下決心,是因為他們還不敢。為什麼不敢?其中原因之一,正是北京的阻力有效。不但過去一直有效,而且最近還取得更大的效果。那就是取得了美國更明確的不支持台獨的聲明。
我們一向都說:台灣事實上是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並沒有必要再正式宣佈獨立;那樣宣佈,對台灣人民無益有害;因此可以推斷,台灣政府大概不輕易那麼做,美國政府大概也不會支持台灣那麼做。現在可以看得更清楚了,事實正是這樣。北京政府能夠達到阻止台灣宣佈獨立的目標,就是因為形勢有利於此。關於北京政府更進一步的目標,情況就大大不同了。
北京害怕台灣人民以民主方式表示反對它的一國兩制統一方案,所以反對台灣制定公投法,讓人民享有這種直接民權。台灣人民理所當然地反對這種壓迫。民進黨固然極力利用這問題來爭取民心,謀求繼續執政,國親兩黨也不敢後人。於是台灣的公投法正式制定出來了,而且陳水扁宣佈要在總統大選的同時就要求大陸撤銷對台武力威脅問題舉行公投。儘管北京早已指公投就是走向台獨的準備,同時以台獨等於戰爭來恐嚇,到底也無法阻止這個局面的出現。北京當局會不會因此對台灣動武呢?如果不動武,它有什麼辦法應付呢?這真正是北京現在面對的一大難題,比香港的政制問題困難得多。
會不會動武?
想解答這個問題,應該首先根據現實的種種條件,分析動武或不動武的客觀後果會是怎麼樣,看看這種後果對於北京有什麼利益和害處,然後判斷北京大概會採取哪種政策。
一旦動武,台灣方面顯然會極力抵抗,不會不戰而降。既然這是北京方面所發動的改變現狀的戰爭,根據美國已經宣佈的立場,它不會坐視不理,一定會打著保衛民主自由的旗幟,用實力支持台灣方面。雖然這並不表示美國一定直接參戰(直接參戰的可能性看來不大),但它一定會對台灣提供某種程度軍事上有效的支持,使北京即使最後得勝也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其他國家即使不支持台灣,看來也極少可能有哪個強國會用實力支持北京。所以北京不可能輕易取得徹底勝利。它最多只能在付出沉重代價後取得一個飽受戰火破壞、民心怨恨、在大規模戰事結束後仍有不斷反抗的台灣,同時在國際上至少有一段時期陷於孤立的甚至於受到廣泛抵制的地位。這樣的勝利,這樣的統一,不會給中國勞動人民帶來任何實際好處,只會帶來生活困苦和繼續的(甚至更厲害的)專制統治。至於北京的統治者,在暫時享受到征服者的虛榮之後,很可能由於長期無法擺脫征服地區的危機而面臨全國性的更大的危機。
反過來,如果北京讓海峽兩岸的兩個政權並存的現狀繼續下去,用理智的、正確的態度對付台獨活動,則不但不會給大陸人民和政府造成任何不利,連台灣正式宣佈獨立的危險也不難避免。倘若北京肯完全放棄用強迫和打壓的態度去對待台灣,改用真正適合於同胞之間爭取聯合的友好的態度,則和平統一的目標也大有希望實現。
兩種不同政策的不同後果,最簡單扼要地說,就是如上述。如果北京當局是明智的,它就不會採取動武的政策。即使不是很明智,做不到用很合理的態度去對待台灣,只要不是十分愚蠢,也不應在目前形勢下(台獨派還不敢宣佈獨立)就實行動武。由此看來,我們應該認為目前大概還不至於爆發台海戰爭。兩岸關係雖然近來有點緊張,那主要是台灣總統大選中的競選手段所造成的現象。在實際上,兩岸現狀基本上仍會維持下去,無論誰當選總統都沒有多大分別。如果藍黨(國親)重新上台,固然不會把兩岸關係緊張化,陳水扁連任大概也不敢推進到引發爆炸的邊緣。
總而言之,對於北京來說,台灣問題當然比香港問題困難許多,但只要北京肯採取開明理智的態度,同樣並非無法妥善解決的。真正困難的地方不在於客觀形勢,而在於北京當局者的思想恐怕不易改變。
有人會說,即使當局者願意採取開明的政策,恐怕鷹派也會打著民族主義的大旗乘機奪權,或者威脅到當局者終於不敢採取開明的政策。我認為,這種危險不能說沒有,但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麼大。理由是,第一,雖然那種大一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是很普遍存在,但這種思想的實力主要存在於當權者的腦袋裡面,它並沒有在統治集團之外形成一派主張武力征台的政治勢力;第二,中共黨內至今還未能容許憑政治異見而奪權。所以,關鍵仍然在於當局者怎麼決策。那些並非當權的反對者起不了多大作用。
在中國勞動人民方面,自然應該堅決反對武力征服台灣的任何企圖。我們需要的是和平民主的統一。只有在雙方人民都自願的情況下實現和平民主的統一,才可以造成有利於勞動人民的新中國。
2003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