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為盧旺達種下的苦果
陳東
《先驅》第30期,1994年8月
盧旺達已經有五十萬人被殺。自從一九九四年四月總統在一次事故中死亡而引發的流血以來,已有一半人口(五百萬)做了難民。邊境的難民營仿如人間地獄。
殖民地主義的痛史
胡圖族佔人口多數,而圖西族佔少數。兩族之間的沖突,可以追溯到四百年前。那時候,畜牧部落的圖西族從北方侵佔盧旺達,打敗了那兒的農業部落胡圖族。胡圖族被迫臣服於圖西族以換取「保護」。
不過,兩族之間的矛盾,由於帝國主義入侵,以及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才使這種矛盾再尖銳化。差不多整個非洲在十九世紀都淪為列強的殖民地。盧旺達也不例外。先是一八九七年德國征服了盧旺達及布隆迪。第一次大戰德國戰敗,比利時取而代之。一九四六年它又成為聯合國的托管區,直到一九五九年才獨立。
帝國主義的統治長期對兩族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例如,比利時實行的身份證制度,規定身份證上寫上種族,企圖使種族劃分永久化。他們又專門收買圖西族,加強其優越地位,包括訓練圖西族人當軍官,開辦專門教育圖西族人的學校等。在二次大戰後,在普遍要求獨立的民族解放的壓力下,比利時人開始交出權力,但只是交給圖西族的精英集團。這種種族歧視政策迫使胡圖族人在一九五九年爆發叛亂,趕走圖西族國王,同時十多萬圖西族人亦隨之逃亡。
他們多數逃亡到鄰邦布隆迪,那兒統治的是圖西人國王。從此布隆迪由圖西人統治,而盧旺達由胡圖人統治。逃亡的圖西人組成了「盧旺達愛國陣線」。他們現在已經奪得了全國的控制權。
法國對獨裁政府的支持
除了種族原因之外,經濟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大部分盧旺達人都非常貧困,而人口密度很高。這使得土地的爭奪成為異常尖銳的問題。盧旺達的主要出口是咖啡。海拔四千五百尺所出產的是用於製造即溶咖啡。不過,真正獲利的是跨國公司,而不是盧旺達農民。政府所規定的最低工資,每天不過是一英鎊(港幣十一元多),可見盧旺達人民的窮困情況。
此外,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世界銀行迫使盧旺達接受「結構調整計劃」,也使到盧旺達的經濟更為貧困化。但是,一直得到帝國主義支持的統治精英,不論是胡圖族人還是圖西族人,都不管人民死活。第三世界許多統治者都是這個模樣的,就像中國的蔣介石一樣。
一九七三年,祖溫奴成為軍事獨裁者。法國大力支持他,並逐漸取代了比利時的勢力。法國政府為他訓練軍隊,賣給他武器——正是這支法國訓練的軍隊,最近幾個月都在使用法製武器來屠殺圖西人。
自一九九○年以來,盧旺達愛國陣線就一直同祖溫奴政府打仗。但愛國陣線也吸收了一些胡圖族的反政府力量,並不純粹是圖西人。愛國陣線得到烏干達政府支持。由於自八十年代以來,烏干達政府都是親美的,所以愛國陣線也間接得到美國支持。所以,有人說盧旺達的種族鬥爭背後,也有美法兩國的影響。
一九九○年,法國決定派軍支持祖溫奴的獨裁政府。接著在九二和九三年法國又再增派軍隊,支持政府屠殺圖西人。政府還特別成立了反圖西人的暗殺隊。
一九九三年布隆迪舉行大選,第一次選出了一個胡圖族人的總統。十月,總統被圖西人暗殺,由此引發起兩族仇殺。到了今年四月,祖溫奴與布隆迪總統(二人都是胡圖族)在一次空難中死亡,引發起胡圖人為主的軍隊大舉屠殺圖西人。臨時政府也乘機對付同屬胡圖人的反對派,包括總理及一些高級軍官。愛國陣線則開始同政府軍發生戰爭。
不單純是種族之戰
正如有個國際援助人員指出:「這不是種族戰爭。胡圖人殺胡圖人,圖西人也殺圖西人。殺人的理由可以是政治的,可以是社會的,也可以是其他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殖民地主義和其他社會因素。將戰爭僅看成為種族之戰,方便了那些背棄了盧旺達,任由他們自相殘殺的人。」
在六月,法國又增派部隊支持那搖搖欲墜的政府,但現在已不得不承認失敗。但是,他們對於自己有份造成的慘況都撒手不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極大壓力下,才勉強空運一些物資及食水去救濟難民。正如一位援助人員指出:這兒沒有石油,戰略地位也不重要,自然不會有人會管盧旺達人的死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