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

中國民主與中國革命

中國民主與中國革命

劉宇凡

新苗雙月刊第12期1989年8月

一九八九年全民民主運動暫時失敗了,可是,任何人都看到,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並未曾解決,反而因大屠殺而更形尖銳了。矛盾的再度爆發,只是遲早問題而已。那時候,民主運動一定會再度興起。一切民主派從現在起就要為第二次的民主運動作積極準備,其中尤以思想準備為要。現在第一個大問題要思考的是:究竟中國應當走改良主義還是革命的道路?如果要走革命的道路,那麼,這是一種怎麼樣的革命?革命的性質是甚麼?

改良主義還是革命

八九民主運動雖然規模龐大,而且民眾下了極大決心去爭取自己的要求,可是,那些要求本身並不高(最有挑戰性的要求不過是新聞自由罷了),而且一直採用最和平的方式,甚至從頭起就堅持「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的甘地主義。所以,這個運動的主流方向是改良主義的;領導者反對採用武力,更反對推翻中共(這個立場到六四以後才多少有了轉變),只是企圖用壓力迫使中共軟化,使之最終能接受民眾的要求。這樣的一個運動,本來不會根本威脅中共的統治。然而,中共卻居然以大屠殺來回答民眾!這難道還不能證明中共已經完全不能自我改良嗎?

直到六月九日鄧小平亮相之前,人們都一直寄望中共黨內的「改革派」能夠扭轉乾坤。事實證明,以趙紫陽為首的「改革派」不僅不能阻止屠殺,而且自身難保,一下子就被打下了台。這說明了,中共的頑固反動勢力是佔了多大的壓倒性優勢!要知道,趙紫陽為首的「改革派」其實完全不代表真正的民主改革派;它不過是官僚層中的溫和派而已。稱之為官僚溫和派比稱之為「改革派」更適合。(事實上,趙紫陽同鄧小平並沒有根本分歧。大家都要堅決捍衛官僚層制度。所分歧的只是統治方式略有不同罷了。他從來沒有贊成取消一黨專政;他甚至不曾支持過學生所提出的全部非常合理的要求。他最突出的一點,也不過是願意承認學生的愛國行動,和反對四.廿六社論罷了。而且,即就這點而論,他也不過是表了態而已,並沒有採取任何實際行動,更沒有公開號召全黨黨員起來反對鄧小平。)

然而,可悲的是,中共連這樣一個溫和派都不能接受,而且不能容忍,還要除之而後快。現在,中共已經宣佈清黨了。黨內那些已經不多的富於獨立批評精神的黨員一定會被清算。換言之,今後中共在朝向更腐敗更墮落的官僚黨的方向又跨前了一大步。今後中共官僚黨同人民的矛盾一定會更尖銳;它阻礙中國繼續進步的壞作用更明顯。在這個情況下,一切民主派都要丟掉改良主義幻想,下定決心,起來革命,推翻中共官僚黨的統治。

我們並不排除中共將會在壓力下作局部的改良的可能性。或者統治危機再度爆發,或者群眾運動再度興起,在這些情況下,都有可能使中共黨內溫和派再抬頭。如果鄧小平一死,這種可能性就更大許多倍。不過,如果這種情況出現,革命者有可能需要暫時在行動上放棄革命的鼓動,可是,這絲毫不代表要在原則上放棄革命路線。因為,中共有可能在壓力下暫時局部改良,但這並不代表它會自動放棄特權,相反,它定會堅決捍衛它的統治。要知道,「溫和派」和頑固派之間並非隔著一條萬里長城;它們彼此間可以隨時互相轉化。溫和派可以變成頑固派,頑固派可以變成溫和派;客觀地看,他們有對立的一面,但更有互相補充的一面。統治者這樣軟硬兼施,恩威並重,才能達到痳痺人民的目的。鄧小平就是最好例子。鄧小平一九七八年後復出的時候,他不是打著改革開放的旗幟嗎?他不是為了打倒華國鋒和緩和危機,而曾經支持過西單民主牆嗎?在他統治下,中國不是進行著巨大的改革,思想控制不是「寬鬆寬鬆」了嗎?後來又怎樣了呢?這個「改革派」的急先鋒不是一變而為頑固派的總舵手了嗎?如果將來趙紫陽能夠再上台,難道他不可能變成第二個鄧小平嗎?有甚麼制度上、法律上的保證足以有效監督他呢?統統沒有。只要中共仍然一黨專政。那麼,它隨時可以單方面作改良,也隨時可以單方面收回一切改良,人民永遠只能俯仰由人,永世為奴。所以,僅僅在最高統治集團中拿「溫和派」代替頑固派,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只有採取革命路線,根本推翻官僚統治,才能使中國有真正的進步。

革命的結局都只是重建暴政?

經過了幾十年中共式的「社會主義」的經驗,再加上文革這種假革命的洗禮,中國人不僅懷疑社會主義,而且懷疑革命。許多人認為,中國近代以來已經發生過許多次革命了,為甚麼中國革命最後總是以暴政重新建立為結局呢?這是不是說,中國的革命總是跳不開所謂「皇朝循環」,永遠只能在專制——革命——專制之間往復呢?我們在這裡不能作深入探討。我們只想指出:固然不是任何一種革命都能真正推動歷史進步。中國古代的農民革命的確只能形成皇朝循環。但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卻建立過民主。事實上西方民主就是革命所促成。而且,自從近代社會化大工業和世界市場形成以來,中國早就和世界市場結合,早就有了初步工業化,它近百年以來的革命早就不是農民革命,而是像西方那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工農革命了。自然,辛亥革命和四七至四九年的革命並沒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府。可是,從中能得出甚麼結論呢?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並不是任何一次資產階級革命或工農革命都能夠直接建立民主政府,但不能反過來證明任何這樣的革命只能以建立暴政為結局。有些革命是這樣,有些卻不是。就算是那些建立了暴政的革命,它也不是一點進步作用都沒有,一點都沒有推動民主。人類歷史常常都是充滿曲折、充滿反覆的。西方的民主制度,也不是經歷一次革命就建立起來的,而是經歷過好幾次革命,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建立起來的。法國一七八九年的革命的直接結果是甚麼呢?它立即建立了穩定的民主制度麼?都不是。不到幾年它就演變成專政,以後就變成拿破侖稱帝。法國以後要再經歷一八三○年和一八四八年和一八七一年的革命,才比較穩固地建立了民主政府。我們可以說,法國共和政體是一八七一年之後才穩固地存在的。而這個成績是純粹依靠那一年的革命的嗎?不是。如果沒有一七八九年的大革命,沒有它對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作根本性破壞,王權就不會如此急劇衰落,民主力量就不會得到壯大。有些人認為,中國如果要革命,也應當學習英國一六八八年的不流血的「光榮革命」,即實質上的宮庭政變。固然「光榮革命」多少推進了民主,可是,如果沒有一六四○的流血大革命,如果它不是已經大大破壞了王權,大大提高了國會的權威,往後的「光榮革命」能夠成功嗎?前人耕耘,後人收穫;這在革命的歷史來說尤其如此。我們決不能如此短視,如此忘本,以為西方民主制度是依靠和平感化統治者或別的甚麼戲法而換來的。

迎接中國第四次革命

事實上,今天中國革命能夠最終爭得民主,這種可能性,已經比過去大許多倍了。這是因為,中國的第三次革命(四七至四九年)儘管還是重建了專制,可是它畢竟建立了中國初步的工業化的基礎,畢竟多少推進了歷史進步。中國的學生、知識份子、工人階級——他們掌握了現代科技和社會化大生產的技術,比農民更有力量爭得民主——人數儘管多麼不足,畢竟比幾十年前多了許多倍,民主的力量不是小了而是大了。有人說,中國無知的農民仍佔多數,怎能爭得民主呢?這些人忘記了:西方早期的民主革命,農民不是比現在中國所佔的人口比例更大許多嗎?知識份子不是更少些嗎?當時不是差不多完全沒有現代工業嗎?為甚麼它們終於能成功呢?其實,關鍵不在於農民是否佔多數,而在於那最先進的社會集團、知識份子、學生、工人,能否對人民進行正確的教育,尤其是否能提出一條正確的奮鬥路線。

一九八九年七月廿日

分類:第12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