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欣欣向榮?
(比)曼德爾
新苗雙月刊8期(1988年8月)
資本主義的辯護士經常指出,今天的資本主義同馬克思時代的大不相同,它不僅很少貧窮和社會不公平,而且極富生命力云云,第三世界國家遇到的種種危機,發達國家引以為傲的社會保障制度近年來不斷受到侵蝕,對此他們都視若無睹。我們將會從上述兩個方面,分析資本主義的危機,並探討逃出危機的可能性。
為了了解股災之後落後國家的新情況,我們暫且粗略地把這些國家分為三類,但必須說明,這種分類並不帶有絕對的意義。
美元貶值 落後回得益無機
第一類是有貿易盈餘的「產油出口國組織」會員國家,特別是沙地阿拉伯、海灣國家和科威特。它們受到油價下跌和美元貶值的雙重威脅。美元貶值更令其資產和儲備貶值。這問題的嚴重程度,已令沙地阿拉伯考慮應否繼續把貨幣同美元掛鉤。假如掛鉤停止的行動大規模地進行,那將會給華盛頓帶來毀滅。基於政治的考慮,上述做法儘管在財政上合理,但是不會採用的,不過,減少公眾消費和工業生產卻是毫無疑問的。
第二類是半工業化國家,特別是南韓、巴西、台灣、墨西哥、新加波和香港。在一九八七年,由於對美國的出口增加,它們的工業上升。但美元匯價下跌和美國衰退,將會限制美國出口的數量,而日本的市場是不能一下子擴大到足以取代美國的位置,因此這些半工業化國家也會產生衰退。
第三類是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它們在「國際貨幣基金會」的所謂調整政策下,受到非工業化和貧困化的災難性影響。窮國的資源大規模地轉移到富國去,帝國主義國家對落後國家的出口大幅減少。
非工業化和貧困化的影響在拉丁美洲最為明顯。從一九八○年到一九八六年,智利的人均產值減少了百分之六點四,墨西哥減少了百分之十二,阿根廷減少了百分之十四點二,委內瑞拉和波利維亞則分別減少了百分之十九和百分之二十七。近年來,工人農民以及邊緣階層(如失業工人)的購買刀下降了,如果把這些社會差別也考慮在內,那麼拉美老百姓受到的打擊就大了。一九八七年墨西哥工資的購買力比八○年就減少了一半;巴西的減幅則介乎百分之三十七至五十五之間。
儘管在帝國主義之間,美元對其他貨幣大幅貶值。但在第三世界層面,由於通貨膨脹,各國貨幣對美元反而大幅貶值。
一般來說,第三世界國家並沒有發達的工業,主要依靠找出原材料來賺取外匯。但近年原材料價格持續下跌(八四至八六年就下降了四分之一),大大打擊落後國家的經濟。加上美元和其他強貨幣連續外逃的影響,它們遭到的損失,無疑大於利率下降和美元貶值所帶來的得益。
儘管第三世界的廣大人民受到可怕的犧牲,儘管這些國家遭遇到非工業化的命運,第三世界的債務仍然不斷增加。半工業化國家則有所不同,雖然巴西和墨西哥的工業化已經減慢了。
「國際貨幣基金會「提出了一系列支付債務的政策,以及債務重組的安排,希望靠增加半工業化國家的出口來償還債務,並且增加發達國家對其之輸出。結果卻事與願違。因為落後國家增加出口,是以削減工資為基礎的(而且在通貨膨脹之下進行),工人收入減少了,國內市場必然收縮。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國家的生產設備也就持續過剩,更沒有餘錢購買外國的貨品了。
社會保障制度受到嚴重
新的全面衰退首先會帶來更多的失業。帝國主義國家已經有四千萬失業大軍了。在未來的危機的波谷,這個數字可能達到四千五百萬。
今天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工會。已防止失業作為目標,制定策略。因與資本家直接對抗是困難重重的,工人運動中對於如何防止失業產生了兩條相反的路線。
一些人集中於爭取人幅度削減每週工時,另一些人則向保護主義投降了。後者是階級合作的變種,它代替了國際上的工人階級團結。他們放棄聯合全世界的工人,不去爭取每週工作三十五小時或三十二小時,反而同他們的老板團結起來:打擊外國工人的職位。
這就是所謂「失業輸出」了,它的惡果國際工人階級早已在二九至三九年間嚐過。現在美國的工會官僚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妥協了。
工會這種反動的客觀基礎,是帝國主義國家和半工業化國家工人的上會的差距很大。以日前的匯率計算:那是,與十之比(購買力的差別沒有那麼大,但也很明顯),比此人們認為通過把生產中心轉移到低工資地區(這個轉移其實比一般人想像的規模要小得多),資本家把國民經濟「出賣」了,而那些人口商則特別罪惡,因為他們是違背「國民利益」的。
資本家的反應很直接:讓我們聯合力量,降低我們國家的工資,減少外國商品的進口(換言之,增加消費品價格,即相當於更大規模地降低實際工資)。
工會一旦接受了這些理由,就會令自己陷入地獄的旋渦:工資逐漸降低(美國實際週薪從七三的的二百○一元減至八七年的一百六十七元);「二元社會」(在法國五個工人中有一人沒有真正的職位),延長工人不受社會保障的中間時間;不斷侵蝕就業數目。
只有當發還國家的工資水平下降到半工業化國家的最低水平,這個旋渦才會終止。對於每個國家,找一個與之競爭的、工資較低的國家,是毫不困難的;這就為降低工資加強保護主義製造了藉口。其實這些政策不僅不會有益於本國工人,反而會令其失去職位。降低工資固然會提高利潤率,但由於工人收入減少了,國內市場必然收縮,貨品銷售額就會下降,結果得不償失。另一方面,實施保護主義又會招致外國的報復。只有當利潤和銷售同時增長,資本主義才會有持續的增長。在降低工資和保護主義政策下,這是不可能的。事實證明,在所有接受了「保衛工作就要削減工資」的國家裏,工業人口始終持續下降。
堅決反對保護主義
因此,一定要堅決反對保衛主義,它並不是「保護職位所必需的犧牲」。我們應該號召全世界的工人聯合起來,爭取在不削減工資的同時大幅削減工作時間,以及在半工業化國家裏採取聯合行動,爭取提高最低工資。半工業化國家的民族資產階級將會以妨礙工業化為理由,反對提高工資,這論據同在帝國主義國家提倡保護主義同樣不可接受。在半工業化國家增加工資,不僅不會妨礙工業化,反向會擴大國內市場,令經濟進入更先進的發展模型,從而加速工業化。
資本主義制度的新的基本矛盾,導至股票市場崩潰,以及將會來臨的新的全面衰退。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戰後至六十年代末的經濟發展,但今天它們反過來成為危機的病源。
龐大的債務同資本主義的生存息息相關。它是保證商品出口,擴張以及支付公共開支所必需的。
當然,累積起來的債務,遠遠超過「正常」資本累積的需要。因此,一部份債務將會通過破產和公開或隱蔽的協議取消,但估計即使在下次衰退之後,相當部份仍然會保留下來。
結語
因此,消除過多的債務和「虛假」資本,成功的可能性極低,如果不是沒有可能的話。利潤率的上升將會停留在很低和不足的水平。為了替資本家帶來多些利潤,軍事工業在資本主義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將會比以往更為重要,雖然東西方裁軍正在進行。
只有當工人階級和主要國家的反帝運動同時遭到致命的失敗,資本主義世界才有可能像戰後那樣,出現新的擴張階段。不過,在可預見的未來,這是不大可能的。
現在的債務主要是以私人為主的。它反映了在對資本的控制中,私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一九五八年,十個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中央銀行持有的外匯基金,是私人資本家的五倍。今天的情況則恰恰倒轉過來。一九八六年,私人資本家持有的外匯,反過來比那十所銀行多十倍(不包括黃金)。
民族國家的削弱甚至腐化,反映了上述情況,也反映了多國公司的興起,它們超出了民族國家的控制範圍。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不可能有效地「干預」經濟,人們也不再對國家干預經濟有信心。以為市場可以自找調節的意識應運而生。去年十月十九日之後,這種對市場的信心不再存在了。人們再次要求政府採取有效的行動。但各國競爭不休,很難達致共同行動。這裏並沒有一個統治全球的國家,也沒有「最後的貸款人」。這是籠罩著地球的一個新的致命威脅。(今期三篇曼德爾文章,均摘譯自作者在八八年五月二日《國際觀點》之《晚期資本主義的新的基本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