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

技術革新與人口過剩 ——談談幾種人口理論

技術革新與人口過剩

——談談幾種人口理論

廖化

新苗雙月刊5期(1988年)

近年世界人口剛好突破五十億。許多人因此憂心忡忡,認為世界人口已經超過世界資源的限度了。許多落後國就採取強迫節育的辦法。佔世界人口五分一的中國,八年來也採取這個辦法,而且非常嚴厲。每個家庭只限生一胎(還不是自由決定生育時間。要按照官方規定的先後次序)。懷第二胎的不論多久也要強迫墮胎。「社會主義」中國的人口問題當然同資本主義的人口問題有不同之處。不過,彼此不僅在理論上有淵源,而且所提議的辦法竟也驚人地相似。

馬爾薩期的謬誤

早期英國工業化的時候,就有人提議周消滅窮人來解決人口問題。一七九八年,馬爾薩斯發表了《人口原理》。他認為,當時英國工人大量失業和陷於赤貧,是由於他們生育太多,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他說,自然之神賜與人類以豐盛的宴席。可是,宴席已經坐滿了。應該告訴那些遲來的人:滾開!他因此認為。最好讓窮人死得多些,不論是戰爭而死、勞累而死,還是飢荒而死,總之都是有利的,有助於保持人口與生活資料之間的平衡。他也因此反對救濟窮人。這個倡議獲得許多上流人士的贊成。促成了英國議會在一八三四年通過了新的濟貧法,大大縮小濟貧範圍。

另一位叫馬爾庫斯的學者,在一八三○年出版了一本小冊子,主張設立一個國家機關,限制每個工人家庭平均只能有兩個半孩子。超過這個限額的孩子就應當用無痛苦的辦法殺死。馬爾薩斯把他的結論建築在如下的「理論」:人口是按幾何級數1,2,4,8,16,而增長,而生活資料(糧食)按算術級數1,2,3,4,5,6,7,……增長。兩相比較,前者比後者快許多。他憑甚麼得出這兩個公式呢?他根據當時美國人口和法國農業的發展狀況。可是,美國人口之所以增長迅速(是否按幾何級數增加,很多學者都已表示懷疑),是由於大量移民,而不是本土人口的自然增長的結果。至於法國農業,當時的確處於衰退,但那是偶然現象,同當時的革命和長期戰爭分不開。從個別的、偶然的現象,不可能歸納出一般的規律,這是用不著多說的。從《人口原理》發表到現在,差不多二百年過去了。沒有一個嚴肅學者還會相信這個「公式」。二百年來,人口並沒有按每廿五年幾何級數增加,糧食也沒有按算術級數增加。情形還剛好相反呢,社會越發達,它們的人口增長越慢。從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七七年,美國人口增加不過一半,歐洲人口增加不到百分之三十。時間越近,增長率就越慢。歐洲一半國家,人口增長率在七十年代每年不超過百分之零點五。好些國家現在正在擔心不久將來會降至零。另一方面,糧食生產的增加卻很快,法國、瑞土、比利時、丹麥和西德五國,儘管農業人口大幅度下降,糧食產量在十至二十年間提高了一倍至幾倍。西德從四五年到七六年糧食增加了四點三倍。

馬爾薩斯反其徒子徒孫,越到後來越依賴「邊際報酬遞減率」來辯護他們無法辯讀的「人口過多」論。「邊際報酬遞減律」認為,在上垃數量保侍不變的條件下,其他生這因素——資本和勞動力——若不斷增加,所帶來的產量的增加是遞減的。根據這個「定律」,糧食生產趕不上人口增長,似乎是不易之律,因為世界上地的數量是有限的。可是,恩格斯早就指出:

「我們可以假定耕地面積是有限的。但是在這個面積上使用的勞動力卻追隨著人口的增加兩增加;即使假定收穫量並不是永遠和花費的勞動量同比例的增加,但是我們還有第三個要素,一個對經濟學家來說當然是毫無意義的要素——科學。它的進步和人口的增長一樣,是永無止境的,至少也是和人口的增長一樣快。僅僅一門化學,甚至僅僅亨弗利.戴維爵上和尤斯圖斯.李比希二人,就使本世紀的農業獲得了怎樣的成就?但是,科學發展的迅速至少也是和人口增長的速度一樣的;人口的增長同前一代人的人數成比例,而科學的發展則同前二代人遺留下的知識: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況下,科學也是按幾何級數發展的。而對科里來說,又有甚麼做不到呢?當「密士失必」河流域尚有足夠的荒地可供歐洲的全部人口移居的時候,當地球的土地才耕種了三分之一,而這三分之一的土地只要採用現在已經是人所共知的改良耕種方法,就能使產量提高五倍、甚至五倍以上的時候,談論甚麼人口過剩,這豈不是非常可笑的事情。」(《政冶經濟學批判大關》,馬恩全集六二三頁)恩格斯這本書寫於一八四四年。百多年後的今天,農業科學所提供的技術,更為鞋業拓展了無邊的天地。ARTURII.VIRTANEN教授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在一九五一年曾說,如果把現代的農業科學拉對推廣到全球,糧食生產可以多供應四十億人——比當時世界總人口這多一倍以上。

一八五○年,四個農民才能供養五個人的糧食,現在,美國一個農民就能供養六十人。由於農業機械化、化肥、農藥的使用、種子育苗的科學化等等,這些年來畝產是幾倍幾倍地增長。現在日本的糧食畝產高達主七三公斤,比中國高一倍。

資本主義的相對過剩人口

其買,人固然是消費者,但同時又是生產者。由於生產技術的革命,使勞動生產率成倍地增長,因此一個人所生產的東西,不僅足以補償他所消費,而且還超出許多倍,所以足可令人人有飯吃,有工做。當然,士地面積終究是有限的。反過來,人口也不能無限地、毫無計劃地增長下去。但有計劃地發展(或不發展)人口,並不等於要強迫絕育和墮胎。

正當現代生產力這樣高的時候,西方世界竟然有三千五百萬人失業。許多時候,技術革新不是帶來充份就業,而是帶來失業。生產工具越是精良,對工人的排斥力就越大。

失業人口確是過剩人口,但不是絕對過剩人口,而只是相對過剩人口。那些找不到工做的人,只是相對於資本主義的狹窄的就業機會來說,是過剩的。表面上是人口過剩,實際是資本主義的就業機會過少。

工人生產力越高,他們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機會也越高。這是由資本主義為利潤而生產的制度所決定的。生產力提高,即工人以同一單位的時間,能創造比以前更多的財富。比方說,織布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這即是說每周織工織一百碼布。以前要一個小時,現在只要半個小時。或者,可反過來說,一個職工一小時就能織出二百碼——比以前提高一倍——的布。如果工人所創造的財富能歸工人所有,他們就能充份享受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好處:一方面逐步縮減工時,另一方面逐步增加工資。然而,何等諷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所得的不是它的好處,而是它的「懲罰」。既然生產資料為資本家佔有,工人只是受僱來為他生產利潤。因此,工人所創造的價值(儘管已大大超出資本家所墊支的資本額),也還是歸資本家所有,而非歸工人所有。只有在這條件下,本來可以節省一切就業工人的勞動時間的機器,在利潤制度下卻變成節省受僱人數。本來可以把一切就業工人的工時縮減一半(假定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的機器,在利潤制度下卻變成把受僱人數裁汰一半。這樣一個奇怪現象發生了:一邊是哪怕是一個小時工作也找不到的失業人口,另一邊是辛苦勞動十個、十二個小時的就業人口,就業人口越廉價地出賣勞動力,失業人口越難找工做。同樣,失業人口越多,就業人口就越要廉價出賣勞動力,這兩部份人口只是同一根棍子的兩端。

我們繼續說明,上述規律如何體現在資本主義的運動裏。為了能夠在商業競爭中取勝,資本家必須不斷擴大生產。這就必須不斷追加資本,資本分成兩個部份:不變資本:用以購買機器、原料等生產資料;可變資本:用以購買勞動力。每一次追加資本,表示不理資本和可變資本這兩個部份都同時增加。但是,因為技術水平越高。每個工人所推動的生產資料數:也越大。上文已說過,資本家是為利潤而生產的。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時間的節省較少通過縮減工時或增加工資表現出來,而較多通過節省受僱人數,通過節省可變資本,而表現出來。所以,儘管隨著總資本的擴大,可愛資本也會增加,但增加幅度遠比不變資本的增長低。「因此,隨著積累的進程,資本的不變部份和可變部份的比例會發生變化;假定原來是1:1,後來會變成2:1、3:1、4:1,5:1,7:1等等,因而隨著資本的增長,資本總價值轉化為勞動力的部份不是1/2,而是遞減為1/3、1/4、1/5,1/6、1/8等等,轉化為生產資料的部份則遞增為2/3、3/4、4/5、5/6、7/8等等。因為對勞動的需求,不是由純資本的大小決定的,而是由總資本可變組成部份的大小決定的,所以它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遞減,而不像以前假定的那樣,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按比例增加。對勞動的需求,同總資本量相比相對地減少,並且隨著總資本量的增長以遞增的速度減少。誠然,隨著總資本的增長,總資本的可變組成部份即併入總資本的勞動力也會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越來越小。」(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六九一頁)資本積累越快,它能吸收工人的數量就越少,這便形成資本主義的相對人口過剩。

資本積累產生失業工人。失業人口反過來又促進資本積累。首先,失業人口為資本提供後備勞動力。在經濟周期的繁榮期,市場一片興旺,產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這時候就需要大量勞動力。如果沒有失業人口,資本家就只有等待人口的自然繁殖。這顯然是行不通的。時間在資本主義競爭中是決定性的。一九四一年,一位英國學者說:「假定在危機時期國家竭力通過向國外移民的辦法來擺脫幾十萬過剩的貧民,那結果會怎樣呢?結果是,當勞動的需求剛一恢復時,就會感到勞動不足。……我們的工廠主的利潤主要取決於是否有能力利用暢銷約有利時機,並以此來彌補滯銷時期的損失。……他們必須找到可供支配的人手」(赫.梅里威耳《八關於殖民和殖民地的演說》—。引自資本論第一卷六九五頁)

其次:失業人口越多,就業人口就不能不以更惡劣的報酬為老板賣命。因為失業人口為了生存,即使工資再低、「工作時間再長,只要有工可做他們就會做。這樣就對就業工人造成莫大壓力,使平均工資很不容易得到提高。結果是資本家的利潤也更高,從而促進了資本的積累。

然而,在這時候,資本的加促積累開始走向自己的反面了。災難來臨了。當資本積累由於市場興旺的刺激而進行得更快的時候,盲目競爭所引起的生產過剩卻在另一頭出現了。當頭一批企業倒閉,連鎖反應的開頭開動了。越多商品滯銷,越多工廠倒閉,於是失業人故猛增。購買力因此又下跌得更快,結果使貨品更滯銷,更多企業、商店倒閉,失業人數更膨脹……這個循環運行到整個社會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大批商品被銷燬恃才停止。因此,正如馬克思所說:「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模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資本論第一卷,六九二頁)

資本主義的過剩人口,不是由於人口絕對過多,而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是為利潤而生產,工人只是資本增值的手段,只有在資本家有利可日時才會招聘工人,相反就會寧願丟空廠房、設備,讓工人失業,也不會進行生產。不是由於生產設備不足,而是由於大多生產設備,市場飽和,造成衰退,而使工人失業。

所以,資本主義的失業現象不是一個自然現象,而是資本主義的制度所構成。在利潤制度下才會出現生產設備閒置而令工人失業的現象;節省勞動時間的機器才會理成節省就業人故。換言之,資本主義制度使機器只造福資本家,而沒有真正造福工人。但工人不是傻瓜。他們知道他們的貧窮不是由於生產不足,而是由於技術成果為資本家壟斷,所以從十九世紀以來,工人不斷為縮短工時而奮鬥。最初工人提出十小時工作制來代替十四甚至十六小時工作制。十九世紀下半葉,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他們又提出八小時。當前,針對西方大量失業,他們再提出上小時工作制。縮短工時,這樣就能大大吸收失業人口,讓人人有工作,同時又讓人人工時都縮短,這不是可促進生產,又能解決失業嗎?當然,工人這個提議,資本家是不肯接受的。工人要把技術改革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轉化為節省工時,而資本家卻總是要把它轉化為減少工人。

所謂「社會主義國家」的失業問題

中共過去一直宣稱,社會主義是沒有失業的。它並且一直否定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當五十年代一位人口學家馬寅初提出「新人口論」的時候,中共還封他進行批鬥。

歷史真不乏諷剌。毛澤東死後,鄧小平出來收拾爛攤子。中共終於承認中國有嚴重失業問題。同時,開始為種種人口論翻案。對馬爾底斯不再批評,又為馬寅初翻案。最後,為了為自己的人口政策辯護,一些理論家更特別泡製「社會主義」人口論。

馬寅初既是中國最初提出人口論的學者,而中共又為之翻案,我們不妨略略談一下馬寅初。

——「人口大,所以消賀大,積累就小」。這句話只有前半對。人口大當然消貿大。但這不一定要降低積累。這要看國民收入百多少。如果卻民收入不增反減,這當然就會擠了積累。但這種情況不是常規。更常見的是消費增加了,但國民收入畢竟也增加,而且增加更多。事實上,卅年來國民收入增長四倍多,人口只增一倍。結果積累沒有因此減少,反而是人多了。

——「人口增加,糧食必須增產,經濟作物的面積就要縮小,直接影響到輕工業。」其實,提高桓食產量不一定要擴大面積,只須提高畝產便行了。事實上,卅年來,中國糧食耕種面積減少了一低三千萬畝,下降了百份之七,但同期糧食產量增加了一倍。

馬寅初的其他論點都以上述兩點為中心,不必再贅。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都証明馬寅初根本錯誤。中共當年在人身自由上打理他,不准他自辯,逼我們反對。但中共當年所指出馬寅初的錯誤,儘管不完善。但沒有犯錯。反倒是現在中共重拾馬寅初的餘唾,才令人覺得可笑。

中共一些理論家還「創造」自己的人口論。田雪原為了解釋中國的失業現象,正式提出,不僅資本主義,而且社會主義也會有失業。這是技術革新所決定的。她說:「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的主要途徑是靠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又主要依靠技術進步。依靠勞動者技術裝備的提高。這樣一來。隨著生產性固定資產積累的增長,勞動者和勞動手段之間相互排斥運動就要發生,一部份勞動者被生產過程中釋放出來,同資本技術構成和有機構成提高過程中工人被「游離」出來的情形相類似,這是由生產力內部固有的矛盾運動決定的,與生產關係的形式無關。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否定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即生產相對過剩人口的外部經濟條件。至於產生相對過剩人口的內部經濟條件,即技術進步以及由此引起的勞動者和勞動手段之間的矛盾運動,則沒有她不可能被否定。」(新時期人口論,一二一頁)

多麼可怕,機器越精良,過剩人口就越多!按照這位先生的邏輯,倘有一天機器人普遍代替人力,那麼絕大部份人都會過剩了。如果人類努力提高生產力的結果,竟然是使自己失業,那又何必搞甚麼現代化呢?不過,在被嚇傻之前,我們應當問問田雪原先生,他根據甚麼件那樣可怕的結論?為甚麼在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就稱努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工具越精良就越排斥人呢?究竟誰才是主人,是勞動者還是機器?

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產量所需的勞動時間越少(比方說,織一碼布的時間出六分鐘減為三分鐘),這當然是事實。但這不一定要因此減少整個社會的就業人口。大可以維持原有就業人口,同時拍工作時間按同等此例減少。這樣人人有工做,又有更多餘暇去參與管理社會,真正做主人翁。在號稱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這不是更符合社會主義的原則嗎?為什麼反而一定會像資本主那樣非要把工人「游離」出去不可呢?

其實,實行國有制的中國,沒有理由會無法解決失業。資本主義的失業,不是由於生產資料不足以裝備工人,不能讓人人有工做,不是這樣,而是由於生產資料由資本家壟斷。資本家為自己利潤而生產。有利可圖他才僱用工人。中國:行國有制,如果這些全民財產只正交由人民而不是官僚管理,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人民同生產黨料對合起來進行生產,就沒有理由非出現一面是設備問三,一面是工人失業的現象不可。

為什麼中國有失業

儘管近年中共大力找展輕工黨,同時開放個體戶經營,所以大大緩和了失業,但是失業並未完全消除。這裡的原因根本周資本主義大大不同。中國的失業不是由於生產過關,而是生產不足;不是由於積累太多,而是由於積累不足,限制了工業化的速度。

其次,是因為經濟政策失誤,造成經濟部門失衡:

——片面強調種糧,忽視林、牧、魚、副業。「以種為綱,全面掃光。」致使糧食種植出現勞動力過剩,但又不能轉移到其他部門。

——重工業比輕工業發展太快,不僅造成人民消費不足,同時令失業更:重,因為輕工業每投資一萬元,比重工業能吸收多一倍的勞動力。

——交通運輸、商業、服務業長期被忽視,致使多餘勞動力不能轉移到上述部門。

——中共長期禁上個體經濟,同時官僚又控制種種集體經濟。

上述一切都是造成中國失業的重要原因。它們同資本主義所不同的是,中國的失業不是根本性的,只要好好調整經濟,就會大大緩和情況。事實上近七年來中國已解決了五千萬失業青年。認為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也一定出現失業,這是沒有根據的。事實上,蘇聯東歐等沒有像中國那樣嚴重經濟不平衡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沒有什麼失業。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