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股市崩潰的前因後果
(比)曼德爾
新苗雙月刊8期(1988年8月)
在八六年上半期,國際資本主義經濟經歷了一次小衰退。在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中,只有英國例外,但它的製造業生產也沒有多大增長。這小衰退後來並沝有深化。從八六年底開始,生產量就緩慢地上升。表一清楚說明這點。
逃出小衰退並不容易,各國的經歷也各不相同。日本的小衰退在八六年全年和八七年初都持續地出現(這解釋了為何八七年十二月的生產同前年同期比較有那麼大的增幅)。
法國和加拿大在八六年至八七年間的五季裏,有三季出現工業生產下降。西德的小衰退在八六年的第三季再度出現,八七年一月比去年同期,工業生產下降了百分之三。同時,英國的工業生產也下降了百分之一。
這場小衰退被列根政府推行的凱恩斯政策,即龐大的美國財政赤字所煞住。於是,日本、西德、南韓、台灣、巴西等國的商品便源源不絕地湧入美國。龐大的美國貿易赤字,不僅沒有消除,反而在八七年持續惡化。於是美元加速貶值:而各主要財政資本也避免使用美元。股票市場、地產物業、藝術品市場的投機活動越益嚴重……
八七年十月十九日的股市崩潰,停止了這個趨勢。它投下了全面衰退的陰影。這衰退出現得越遲,後果就越嚴重。股市崩潰的直接原因是過度投機——貨幣資本不投入實際生產——的結果。
龐大的資金尋找投資對象。由於原料相對過剩,價格很低,所以引不起投資者的興趣。資金便湧向諸如股票,房地產等市場上。
股票崩潰的背景
在紐約股票市場,杜瓊斯指數從八四年頭的八百點升至八七年三月約二千四百點。倫敦金融時報工業指數八二年只得四百點,八六年初上升至八百點,八七年三月就達到一千五百點。東京平均股票價格八四年只有八百點,八六年初達一千點:八七年三月便達一千九百點。八七年四月期間股價會一度下降,之後數月再次攀升。八七年八月,倫敦杜瓊斯指數竟上升至二千七百點!
由於需求很大,股票價格上升得很快。八七年首兩季,外國購買美國股票總值就超過一百八十億美元,其中日本佔七十五億,英國佔四十億,法國佔十八億,而拉美則佔十億。
在倫敦股票市場,戴卓爾夫人放寬管制,大大提高了國內股票和債券的交易量。由於新股票新債券的發行量追不上交易量的增加,價格便不斷上升,以致在東京和紐約,公司盈利只及股票市價的百分之一點五和二點五。
在巴黎、倫敦、紐約和洛杉機已很瘋狂的物業投機,在東京更為驚人。在股市崩潰前,東原一黃金地段,在兩年間,每平方公尺的價格從三萬一千美元增加至七萬七千美元。
一百二十平方公尺的房子每月租金達六千美元;銀行貸款有一成是投資在物業市場的。據一份比利時報紙報導,日本農地價格是加州的二十倍。
銀行資本兩個結構上的因素,大大增加了出現恐慌的機會。首先,大量增加的交收,導致財務經理的非專業化、無能和犯錯。此外,不擇手段迅速發財的意識和道德觀,推動大規模的欺詐:欺詐又剌激投機,投機反過來又刺激更多欺詐和罪惡。
八七年瘋狂的股票和物業市場基本上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流動資本太多所致,而後者則由更深刻的結構性原因——持續的資本過度積累——導致。
表一:一九八七年工業生產與八六年比較 | ||
加拿大 | +8.8% | (十一月至十一月) |
法國 | +4.0% | (十一月至十一月) |
西德 | +2.0% | (十二月至十二月) |
意大利 | +3.6% | (十月至十月) |
日本 | +8.6% | (十二月至十二月) |
西班牙 | +8.9% | (十一月至十一月) |
英國 | +4.9% | (十二月至十二月) |
美國 | +5.1% | (十二月至十二月) |
資本過度積累表示,每年從利潤而來的新資本,很難找到可以帶來平均利潤的投資機會。向現在的平均利潤率文氏從戰後到六十年代末期的「擴張性長波」時期的為低。這些資本不是投入生產性行業,而是流進金融和物業等市場。這就產生了投機。
投機的根本原因是南品的生產過剩,大多數工業都擁有超出購買力的生產設備,阻止了生產投資的真正復甦。表二很好地說明這點。
表二:美國工業部門生產設備使用率(每年第四季)
1985 | 1984 | 1983 | 1982 | 1979 | |
所有工業 | 67 | 66 | 66 | 59 | 75 |
耐用品 | 64 | 65 | 61 | 53 | 72 |
非耐用品 | 72 | 72 | 73 | 69 | 78 |
食品 | 71 | 70 | 69 | 69 | 73 |
衣服紡織 | 73 | 73 | 75 | 71 | 80 |
傢俬 | 68 | 70 | 70 | 58 | 75 |
化學產品 | 63 | 63 | 65 | 60 | 76 |
鋼鐵 | 63 | 60 | 63 | 42 | 78 |
機械:非電器 | 58 | 62 | 57 | 50 | 70 |
機械:電器及電子 | 65 | 68 | 65 | 60 | 73 |
汽車 | 76 | 79 | 71 | 50 | 71 |
飛機 | 63 | 55 | 48 | 51 | 71 |
科學儀器 | 66 | 68 | 68 | 67 | 76 |
要正確理解這些數字,我們要記著一九八二年是衰退年,而七九年則是前一個經濟周期的高峰。因此,我們應該拿一九七九年的數字同八四、八五年比較。根據統計數字:我們看到從一個周期到下一個周期,美國製造業的過剩生產設備從百分之二十五增加至百分之三十三。根據美國貿易部的一項研究,這變化則為由百分之三十增至百分之三十五。
除了專業「投機者」的資金外,人企業壟斷托拉斯也廣泛參與這些「票據」的買賣。八三年:日本工業企業在股票市場上的交易額只有三十三億日圓,八七年則升至一百七十億日圓。
八六年,從生產活動以外(即金融活動)賺取的利潤佔總利潤的比率,在Fuijisawa是百分之五十三點四,日立百分之四十五,信興電業則為百分之六十點五。
有些論者把這現象概括為帝國主義國家的「非工業化」。他們過於輕率,忽略了帝國主義和金融資本的根本性質。其實這種「非工業化」只是暫時性的。英美兩國的資本會增加商品出口,使其工業再現代化。
根據這個判斷,股票市場崩潰其實代表了上述轉變的開始,它一方而體現了金融資本中工業傾向的傳統部門的利益,同時卻損害了銀行和純金融資本部門。
資本主義鎖鏈在它最弱一環——股票市場上——首先破裂。這破裂差不多自動地引起其他環節破裂。現在最受影響的,是股票行和其他融資媒介;較弱的銀行(不一定是較小的銀行);國家的償債能力(不僅是那些負債累累的第三世界國家);不少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和一些受嚴重影響的多國公司。
由於連鎖反應的作用,整個國際信貸系統以及整個國際貨幣系統崩潰的危機正在不斷增加。
美元危機作為一條傳輸帶,把私人企業的危機和公共政策帶來的危機聯系起來。正如我在八七年五月底所指出,債務的高山開始移動了(見《新苗》雙月刊第四期)。這場雪崩怎樣能夠阻止?
在這種情況下,華爾街的主要股票行已出現大幅裁員,以及實施了應變措施。它們在股災中的損失是十分驚人的。英國的情況也一樣。
這只不過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頂端而已。事實上,資產遜於大銀行的金融媒介,在股災之前大規模地,毫不審慎地向提出收購建議的買家融資,以後者發出的債券抵償。股災之後,這些債券的價格一落千丈「各有關金融媒介均損失慘重。由於受到長期蕭條(農業危機:油價下跌;第三世界的壞帳等等)的嚴重打擊,美國八七年有二百間銀行破產。總體來說,在德州三十九所儲蓄和借貸銀行破產之後,儲蓄銀行處於危險狀態。在八七年,銀行損失估計為四十五億美元。
金融投資引起銀行倒閉
一九八六年,擁有十六億美元資產的奧克拉荷馬州第一國民銀行信託公司宣佈破產。這是美國自七四年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破產以來最大的銀行破產事件。
比這些中型銀行破產更為嚴峻的:其存款額在過去相當長時期為全球之冠的「美國銀行」,出現了財政困難。幸虧日本資本的大規模參與,它才不致於陷於倒閉。總的來說,美國的主要銀行的利潤不足,而華爾街已不再把它們的股票放在首位。
比較起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美國銀行系統的處境和困難比較為人所知。但其他國家過去比較有效地封鎖的消息,現在已經開始過濾了出來。
加拿大六大主要銀行中,有五所已經關閉了,它們的資產負債表均處於危險水平。瑞典三間銀行在股災中,總共損失一億美元。在挪威,一所主要銀行在股災及其後的不利的外匯買賣中損失了二億美元。
在澳洲,一所主要的股票經紀行西大陸公司被迫關門。英國最富有的銀行——國民西敏寺銀行——發現,它所擁有的一所公司在股災中損失了一億三千萬美元。英國由大銀行之一的米特蘭銀行則被來自香港的資本所拯救;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買入其百分之十四點九的資產。「米特蘭銀行」估計其八七年虧損為五億零五百萬英鎊或九億英鎊;策斯銀行則為二億四千八百萬鎊或四億或四億二十,一百萬鎊。
金融業之外受到最嚴重波及的國家,要算澳洲了。該國三個主要托拉斯總共損失達五億美元。因為這些損失是股票價格下跌所致,所以有人把它稱為「紙面」上的損失。這是不全面的看法。事實上,公司資產在會計上的價值一旦下跌,它獲得信貸的能力也會按比例地減少,投資機會和活動因而受到影響。
在這悲哀的境象中,還存在著另一威脅:第三世界不能償還欠債。這些債務的證明書只能以百分之五十的價格在市場上買賣。摩根銀行正式把墨西哥債務證以百分之三十五至五十的折算率,賣給墨西哥政府。倘若折算率升到百分之五十,萬國實通銀行,將會損失一半資產。製造商漢諾信托銀行和化學銀行將會損失全部資產。
根據《經濟學入》報導,美國的銀行亦不謹慎地向提出收購建議的買家融資。在經濟衰退前不久,這些被吞併的公司的證券價格是可能下跌的。有關銀行因而會蒙上損失。
而且,這些高風險信貸超過了法爾高銀行的全部資產,大概是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的百分之七十二,美國銀行的百分之七十一,製造商漢諾弗信託銀行的百分之六十四;化學銀行的百分之四十五,萬國實通銀行的百分之二十一和大通曼哈頓銀行的百分之二十。在絕對量方面,法爾高、萬國實通和美國銀行則特別高。
從純粹技術角度來看,股市崩潰是由美國調高利率所致的。叫是股價跌幅卻與利率增幅不成比例。去年的十一月三日,華爾街的股價同八七年最高紀錄比較起來,下跌了百分之二十八;倫敦下跌了百分之三十三;法蘭克福百分之三十五;新加波百分之四十一;香港百分之四十五。
現在我們知道,那時候股票市場和政府官員如何驚惶失措(當時是被小心地掩飾起來的)。財政當局在華爾街和東京市場投放大量信貸,避免經紀因周轉不靈而賤價拋售股票。美國一億五千萬元的年貿易赤字。
但是,為了解決當時的困難情況,美國中央銀行——事實上是美國政府——不得不擴大結構性的財政危機: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
沒有外國資本的大規模,經常的輸入,美國的人規模貿易赤字是很難維持的。在美元匯率下跌的時候,倘若美國銀行利率低於東京、法蘭克福和蘇黎世的話,外國資本家是不會傾向於借貸給美國的,由於在該等地區的存款證的利率徘徊於四至五個百分點之間,而通脹率為百分之三,這表示美國長期名義利率不可低於百分之八至九,否則外資輸人將會停止。那時美國的處境將會同墨西哥、巴西一樣——凍結償還外債。事實上,美國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存去償還每年一億五千萬元的貿易逆差。
因此,我們正在目睹一場巨大賭博,兩方面的參與者都面對著兩難局面。靠打出令美元下跌的牌,美國開始恢復貿易優勢,刺激出口,限制人口。可這會引起日本、西德、南緯、巴西、台灣和其他地區的衰退;但如果因此而造成美元崩潰、通貨膨脹相美國出口下跌,則美國經濟亦會受到嚴重打擊。倘若美國利用提高利率來穩定美元,卻又會立刻觸發國內衰退。
另一方面,如果日本和西德要「保衛」美元匯率(即保衛本國貨幣的穩定),那麼只有購買大量美元。可是持有越來越大量的不斷貶值的美元,就意味著巨大損失。然而,若果這些國家讓美元自由貶值,它們產品的競爭性將會自動地大人減小。出口,出產和收入將會下跌,一場衰退就在所難免。而且,美元貶值的程度將會更大,儘管各國持有的美元額較小。
去年十月十九日以來的連鎖反應,大大加強了在八八年出現全面衰退的危機。事實上,因為美國的綜合「週期指數」連續七個月指向衰退,不少經濟學家表示,衰退已經在美國出現了。汽車銷售在八七年已經下跌了百分之十五。房產開始下跌。工業生產還沒有下跌,但相當的份額開始轉為存貨,它已在冷清的零售業中造成影響。
八七年十二月十七日,三十三位資本主義世界中最知名的經濟學家(其中不少是新凱恩新派)發表了一個聲明,要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採取他們建議的行動消弭經濟危機,他們首先呼籲美國實行緊縮政策,減低國內消費佔當前生產量的比重,藉此消除貿易逆差以及最終在九二年消除所有財政赤字。
但是,他們似乎看不到這政策——它會大人增加美國的失業率——會在短期內給美國帶來衰退。而這衰退多份會擴展到全世界。
事實上,「樂觀」的經濟學家現在可以祈求的,也不過是美國可以通過這個或那個方法去渡過這場衰落。悲觀派,甚至是保守派,正預視著一場嚴重的衰退出現。危機的根本原因,不是市場崩潰或者貨幣紊亂,而是由不斷發展的出產規模(由逐漸以機械代替活勞動的過程為標誌)和相對停滯的市場之間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平均利潤率下降。資本的過度積累出現。而激烈地陷入債務和投機(股市崩潰既是其表現,也是其結果。又大人強化上述矛盾,以及增加其衰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