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層與國有經濟的矛盾
劉宇凡
《新苗》第1期,1987年3月
在《中國經濟改革的困境》一文中,筆者對官僚集權的經濟體制,以及官僚如何阻礙改革,作了一番描述。本文則旨在分析,官僚在生產和分配中的特殊位置,以此說明官僚層的本質及它們同國有經濟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官僚們控制了全部企業和相當部份農村生產單位,但是他們的收入是同生產完全脫離的。官僚憑著黨證和橡皮圖章,他們事先已能夠從國有經濟中取得分配,並不需要根據生產有多大發展。他們的利益不是來自發展生產,而是來自「反僕為主」,來自政治權力的壟斷。因此,他們的利益是獨立於整個社會的生產關係之外的。這自然並不是說他們完全沒有生產的角色。他們扮演著生產者的鞭子的腳色,30多年來驅策人民「革命加拼命」。他們決定積累率,指揮生產,控制分配。問題只在於,一般工農的分配要同生產掛鉤,所謂「生產長一寸,福利多一分」。(其實連這點也辦不到,工資凍結了整整20年,近年才逐步調整。)反觀官僚,他們的利益同生產發展並不直接掛鉤,而是根據官僚政治的原則,根據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什麼時候入黨就屬於什麼級別,什麼級別的官僚就可以享受什麼待遇,就可以看什麼文件,就能夠有什麼權力,憑著這份權力又可以換來怎樣的「合法」的和非法的利益。級別越高,利益越大。一句話,官僚的利益是同壟斷權力的多寡掛鉤,而不是同生產效益掛鉤。這樣,官僚又怎會關心生產呢?怎會努力達至國有經濟的最優化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我國一些經濟學者也指出,目前幹部們不是追求經濟最優化,而是追求資源佔用最大化。每一級、每一個部門的官僚,都是一個山頭主義者,他們利用他們的權力,能從國有經濟中霸佔多少資源就佔多少。「他們利用本行業擁有的一點權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甚至敲榨勒索,強要『買路錢』。」(註一)我們現在嘗試分析一下官僚的收益來源。
1.官僚的工資。
通常工資只佔官僚收入的一個不大的部份;而工資又是按級別、職務發的,同官僚主管經濟是否成功沒有關係。經濟官僚(工廠廠長等)有點不同。但直到現任還遠沒有做到按經營成果分配。
2.集體福利。
住宅、食堂、托兒所、療養所等,都是由國家投資,而由各單位分配;官僚往往侵吞最大份額,住宅尤其如此。
3.各級官僚利用權力盡量擴大自己單位的人、財、物。
這是基本建設長期突破預算的主因。「反正是無償使用,不少地區和部門就熱衷於爭項目、爭投資、爭材料設備。而不講經濟核算和投資效果」。(註二)
4.利用手上分配物資之權,搞「以物易物」。
在中國,任何緊缺商品都可以變成普遍等價物。鋼材有一段時期比人民幣還吃香,可以換回許多其他物資,其中包括了奢侈品供官僚享用。
5.對屬下企業、農村社隊壓榨剝削。
各個企業上面有許多管它的「婆婆」;這些婆婆常常向企業攤派、亂收費。有時甚至警察的夜餐費也要企業墊付。
農村幹部對農民的壓榨則更為野蠻,比得上封建領主有餘。一般估計,農村幹部補貼往往佔農民收成約二至三成。(註三)
6.借掌管審批之權索賄。
7.擴大行政費。(詳見《中國經濟改革的困境》一文)
上列一切,表明官僚怎樣通過所屬單位、部門拼命侵吞國有財產。如果說,資本家的利潤會刺激他更努力生產,又或者工人為了增加收入而努力工作,所以他們的分配所得是生產性的,那麼,官僚的所得就完全是寄生性的。官僚再刮得更多民脂民膏,也不會反過來刺激他努力提高經濟效益。恰恰相反:官僚之侵吞國有財產,無可避免地會造成機構重疊、「投資飢餓」、比例失調、效益下降。
官僚「割據」與經濟流通的矛盾
中共時常宣稱,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就會四分五裂。用強權來維持的「團結」「統一」,無疑也是統一國家之一種。諷刺的是,中共在對付人民的時候能如臂使指,但是,它在自已黨內貫徹政策時,尤其是有關經濟改革的政策時,有如牽牛上樹。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中共內部在經濟範圍內,某個程度上是「四分五裂」的。在官僚層內部,有多少個部門、局、科、室,有多少個省、地、縣、鄉的各級政府,就等於有多少個山頭。這種現象可稱之為官僚「割據」。官僚層的等級制度雖然預先把特權分配好,但是,每一個官僚都不會滿足於「合法」的特權,而是拼命的利用手上的權力去爭取更多利益。所以,官僚層內部絕不和諧。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之間的官僚,都不斷互相競爭、爾虞我詐、互相封鎖,以便為自己從國有財產中吸取最多的養份。官僚層不是一條龐大無比的寄生蟲;它是上千上萬的大大小小寄生蟲的集合體,他們都抱著「犧牲大我、完成小我」的精神。中央要建一個大項目,各地各省都要運動「朝中」親信爭取把項目建在自己的地方。分配投資基金時,各出奇謀;到壓縮投資時,只可停別人,不可停自己。可是,一旦一定量的財、物分配到各個單位之後,就實際上差不多全歸官僚所屬部門支配。即使放在那裡生銹閒置,也絕不容易離開單位,進入流通,滿足其他有需求的地方。甚至連人也是這樣,國內戲稱之為「人才單位所有制」。職員、工人一旦分配到單位後,就像農奴人身依附於領主一樣要依附官僚。即使你大才小用、用非所學,投閒置散,要自己調職簡直難之又難。
明白到官僚「割據」的情況,我們才會明白,為什麼條塊分割由來已久,而且越演越烈的道理了。條塊分割絕不只是經濟體制問題,不是像中共所說的只是權力過度集中的問題,而首先是官僚層作為寄生集團的問題。各單位的官僚為了「割據」而不借破壞經濟的自然體系,這是不能簡單拿經濟體制來解釋的。
我們且舉幾個例子:
——晉城樹脂廠建廠14年未能建廠。該廠原屬於縣,但縣的流動資金不足。地區一級幹部願意提供流動資金,但要把廠收為地區所有:結果縣地之間互相扯皮,勾心鬥角,建廠後14年,部份設備已更新三次,基建投資追加了一倍,但仍未能投產。
——中國各省之間、各市之間,甚至各縣之間,時常以「保護本地事業」為名,禁止他省、市、縣的貨品進入本區,盡最把自己搞成大而全、小而全的自給自足經濟,盡量把自己的資源封鎖起來。
中共把這種荒謬現象歸咎於「個人主義膨脹」。其實,這恰恰不是官僚個人的責任,而是寄生性的官僚專政的必然後果。官僚個人是微不足道的;他只能以機關的名義、通過機關、化身成為機關,才能從國有財產中佔得他的利益。官僚一旦脫離了機關,便沒有了特權保證。這都是因為,官僚雖掌管著國有財產,但是並沒有取得財產權,更沒有繼承權。正因為這種畸型狀態使官僚無法光明正大地以本身名義去佔取國有財產,而只能躲在機關的硬殼裡,打著「為人民服務」的旗號去發號施令。一旦官僚退休,一旦他離開機關,他便無法再以他個入名義取得原有特權。正因如此他才拼命抓著權位不放,死不退休,且在有生之年拼命佔據特權,以謀後路,為子女預先佔有更多財富。「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於是,官僚「割據」的現象就無休止地持續下去,而這樣就必然要破壞經濟的種種橫向關係及流通關係。
結語
要中國經濟發展得好,必須剷除寄生性的官僚層,把屬於全民所有的國有財產真正交由人民管理:換言之,不僅要實行政治民主,而且要實行經濟民主。只有這樣才能名實相符,成為人民的財產,也就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有些人主張,只需要實行全面經濟自由化,把全國上百萬個工商企業交給廠長獨立經營,並且逐步實行私產化,就能走向四化。我們認為,如果不實行全面的民主制度,而只是實行經濟上的私產化,實際上只是有利於官僚,使他們變成資產階級。中共本身的經濟政策也在促進這個趨勢(最近的反自由化,中共也一再強調不會擴及經濟領域,儘管這才是真正有利資產階級復辟)。這樣的改革,是不是有利於人民,自然是大有疑問的。
註釋
註一:86年6月18日人民日報
註二:79年3月24日人民日報
註三:81年11月17日人民日報
分類: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