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
《先驅》第69期,2003年( 秋)
今年7月1日的群眾遊行,未必(有可能,但不一定)成為香港劃時代的大事件,但是,只要用心去想想,一定可以看出它有重大的意義,尤其可以對香港的前途和出路問題得到進一步的了解。這種了解可以大大影響我們以後的行動和命運。
當天會有多少人參加遊行,誰都沒把握事先準確估計。如果多達五萬甚至於十萬以上,成為1989年之後最大規模的遊行,那當然表示港人對23條立法強烈反對,同時也表示港人對回歸6年的整體情況(尤其是特區政府)強烈不滿。不過,反過來,如果人數不太多,並不能証明港人沒有強烈不滿。因為,普遍的強烈不滿,早已在多方面充分表現出來。如果許多強烈不滿的人並不參加遊行,那只由於有某些原因(值得探討),他們沒有採取參加遊行的方式去表示不滿而已。
不少人指出,當政者應該重視市民普遍的不滿,而且慎重考慮各種反對意見。毫無疑問,當政者有這責任。但我們覺得,更值得呼籲的,是每個市民(不論是否參加遊行)認真考慮如下的問題:為什麼人們有這麼大的不滿?群眾要求(或者需要)的到底是什麼?限於反對23條立法嗎?限於反對董建華嗎?一次遊行有多大效果?下一步該怎麼辦?…
這次遊行的主題是反對23條立法。但是,很明顯,人們強烈不滿的並不限於這件事,甚至很可能主要並不是這件事。如果不是過去五年多裡面大多數港人的經濟情況都惡化了,甚至於陷入生活困難,而特區政府的所作所為處處令人失望,人們是不會有這麼大不滿的。所以,許多人都覺得:這次遊行實際上是反董大遊行,很可能遊行中的倒董呼聲會明顯地比反23條立法更強烈。港人多數早已對董建華很不滿,早已想要他下台,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否認這點是自欺欺人。但是,大家同時也知道,無論是反對23條立法還是要董建華下台,單純靠表達民意是不可能成功的,遊行也沒有多大實際作用。既然如此,人們為什麼還要參加遊行呢?也許大多數人並沒有認真去考慮過這個問題。他們只覺得滿肚子不滿,應該發洩一下。
當然,可能有人覺得遊行和其他倒董活動有利於發展自己一派的勢力,甚至可能有人覺得倒董有利於自己去擔任下屆特首。但這種人只會是極少數,而且他們未必參加遊行,可能只在一旁觀察和利用。這種少數人怎麼想和怎麼做,我們普羅大眾不必那麼關心。我們倒應該認真想一想:除了發洩一下不滿,我們的遊行能否產生其他效果?除了遊行以外,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如果我們只想促使香港和北京的統治者體恤我們的困苦,為我們做些好事,或者希望產生一位偉大人物來替我們包辦解決一切問題,那麼,我們所能做的實在不多,不外是遊行請願一類,而效果則大概等於零。但是,只要我們普羅大眾不再依賴別人來打救,決心自己救自己,則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這次遊行不過是一個開始而已。首先,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共同探討: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
23條立法進一步限制我們的自由,當然需要反對。董建華做好事無能,剝奪我們的自由倒很積極,撤換他也是我們需要的。這個要求是更進一步了。不過,問題馬上來了:董建華下台後,讓誰來代替他呢?怎麼保證繼任者為我們普羅大眾謀福利呢?在現行政制(欽定的基本法所強加給我們的政制)之下,繼任的特首還是由那欽點的八百人遵照北京當局的意旨來選舉。結果大概會怎樣?如果選出的人不比董建華更壞,就算我們好運氣了!
那就要改變政制,立即實行普選特首,最好全面修改基本法━━已經有人想到並且提出了這方面。不錯,這又再進了一步。可是,還有更根本的問題,就是:現在已經有哪個政治人物是我們心目中適當的人選呢?
如果我們所要爭取的只是反對23條立法,如果香港普羅大眾今天急需解決的問題只有這一個,或者只要實行全面普選的民主政制就萬事大吉,那麼,可以說,不少反對23條立法的人物都可算是代替董建華的適當人選;或者可以放心,讓那些民主黨派去為我們推舉適當人選。但是,很明顯,普羅大眾所急需的不止這一點,而且最重要的不是這方面。最重要的是解決民生問題:就業機會和待遇問題。正因為五年多以來大多數港人的生活都惡化了,才令人們普遍不滿,要上街遊行。
由此可知,我們所需要的,除了反對23條立法和實行普選民主制之外,還需要有能夠解決普羅大眾的生活問題的政黨,讓它去執政。只有這樣的政黨執政了,才會滿足普羅大眾的需要。如果沒有這樣的黨,即使有了民主政制,選來選去,還是沒有政府會滿足普羅大眾的需要。今天歐美各民主國家的情況就是這樣。
香港現有的政黨每一個都自稱要解決民生問題,而且自稱有辦法解決。其實董建華和他的執政班子也一樣自稱。不過人們已經看透了他們的吹牛,不再對他們抱幻想。那些政黨又是否值得信任呢?
董建華和新特首
今天許多人對董建華最大的不滿,是嫌他老懵懂,希望換一個精明能幹的人當特首。其實,評價一個政府或政黨,首腦的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沒有政策和路線那麼重要。政策和路線的重要性又比不上制度。而最重要的,還是看它依靠哪個社會集團(階級)。根據這種標準來評價,香港現在所有的政黨和比較有勢力的政治團體,基本上都和董建華一樣。它們統統主張維持現在的經濟制度,就是讓市場決定一切,亦即資本主義制度。他們統統是依靠資產階級。既然是這樣,我們應該了解,不論它們之中哪個上台,主要的政策都差不多,尤其是不能希望它會解決普羅大眾的生活困苦。如果新特首比董建華精明能幹許多,恐怕加強剝削的政策會更毒辣,推行得更堅決迅速。
我們要明白,董建華當然沒有能力解決今天香港的困境,尤其不能解決普羅大眾的生活問題,但是,這困境並不是他所造成的。他固然沒有能力解決,任何人,只要站在維持資本主義的立場上,也沒有能力解決。這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問題,連世界霸主美國的政府也解決不了,更不用說我們中國一個特區的行政長官了。
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簡單說,今天香港的經濟困境主要是兩大原因所造成。第一是工廠外移,第二是經濟大泡沫的破裂。工廠外移(現在擴大到許多工序也外移)已經是二十年以上的事情。這幾年再加上泡沫破裂,於是形成了現在的慘狀。香港過去工業繁榮時期所發展的,主要是勞動密集的工廠。這種工廠轉移到新發展的地區,是近年全世界普遍的現象。泡沫破裂也是這幾年全球的普遍現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那時長期繁榮,先進國的工人生活水平一直提高)早已過去;香港的黃金時代也斷然過去了。按照資本主義的市場需求來看,現在全世界的生產設備已經大大過剩。所以,只要經濟仍舊由資本家主宰,競爭一定日益激烈,資本家一定要加強剝削工人,迫使工人比賤(鬥賤)。今後即使經濟復甦,有所增長,全世界一般打工者的處境也難免繼續相對惡化(與資本家的差距擴大),甚至於多份要絕對惡化(本身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惡劣)。所以,今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大資本家還可以有機會發更大的財,但是打工者的日子一般只有越來越不好過。那種鼓吹讓資本享受更大的自由的經濟學說,完全是助長剝削,助紂為虐。普羅大眾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必須從資本家手上把經濟的支配權奪取過來,使經濟活動的目的再不是為了讓少數人發財,而是為了滿足全體人民平等而合理的生活需要。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
需要怎樣的政黨和政府
凡是擁護資本主義、主張市場至上的政黨和政府,不論嘴巴說得多麼好聽,甚至真心想給普羅大眾.一些幫助,他們也不可能實際上給我們辦到好事。他們最終只會叫我們服從市場規律,迷信市場規律不可抗拒的歪理,實際上就是叫我們甘心自我作賤,永為工資奴隸,而且處境日益惡化。所以我們萬萬不可讓他們迷惑。
為了自救,我們必須了解:一切社會制度都是人類自己所造成,所以也可以由人類自己來改造。今天資本主義制度對於人類的絕大多數來說,已經成為極大的禍害,所以必須改造;同時也具備了能夠改造的條件(生產力已經發展到很高,而且容易發展到更高,足夠滿足所有人的合理需要)。所欠缺的只是群眾的理解和決心而已。因此,現在應該用各種方法(包括遊行)促使群眾普遍明白這個道理,同時組織起來,為改造社會經濟制度而堅決奮鬥。我們要建立採取這種立場的政黨,讓這個政黨上台執政。只有群眾自己從事這種長期的奮鬥,才是解決群眾在香港(也是在全世界)的困境的辦法。
2003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