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凡
《先驅》第71期,2004年(春)
一刀接一刀,政府削完工資、綜援再削教育,削醫療,為的是滅赤。按照高官的口徑,香港赤字達到生產總值的5%,如果不趕快削資滅赤,天就要塌下來。
真是大話西遊!香港還有二千多億財政儲備,足可填補多幾年的赤字,根本不必大幅削減公共開支。高官說,花光財政儲備,引來港元受狙擊怎辦?可是財政儲備根本不是用來支持港元的,負擔這個責任的是外匯儲備,高官根本是故意混淆。正如經濟學家鄧樹雄說過,花光儲備本來不是問題。財政儲備的作用不是別的,正是為了準備在經濟不景時填補赤字,是為了下雨打傘。如今真的下雨了,可是政府竟然形同銀行家一樣市儈,專門下雨收傘,死捏住錢袋不賑災。
另一種杞人憂天的說法是:花光儲備之後仍然連年赤字,那怎麼辦?是否就繼續花光外匯儲備?
不用不用。別忘記一萬億港幣的外匯儲備每年都有不少利息收入,去年就達到500億。萬一以後仍是連年幾百億赤字,大可拿外匯儲備的利息去填補赤字,絲毫不必動用本金。其實所有高官巨賈,所有傳媒都知道這點,可就是不談或者少談,反而大張旗鼓去喊狼來了。
香港人均外匯儲備之高,2003年其數為流通貨幣的七倍﹐堪稱世界頭幾名。須要那麼高的儲備來支持貨幣,不是財金官員特別低能,就是為自己的權勢與收入著想──不然,任志剛的八百萬年薪從何而來?而現在我們已經不打外匯儲備的本金的主意,只要求用其利息填補赤字,本來極其合理而又溫和,但高官不管三七廿一,繼續拿普羅大眾開刀,是明擺著偏袒富豪,打壓窮人。
政府高官為何要小題大做?除了以上所舉理由外,更主要的理由恐怕是為了聲東擊西,借滅赤的幌子來大刀闊斧進行私有化、外判化,以便公退私進,為工商界締造商機。什麼「小政府,大市場」,其本質即在此。醫管局一宣佈實行病人自購藥物新政策,萬寧及屈臣氏立即宣佈會在政府診所旁邊開設私營藥房,實在是公退私進策略的最好寫照。私有化究竟有利於誰,不是昭然若揭嗎?
高官們為何要熱衷於為工商界服務?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政府從來就是首先為富人服務。但這方面還另有玄機的。私有化、外判化不僅為工商界擴大商機,而且也為退休高官締造了大量高級職務。你去看看接辦了房屋署所外判的公屋管理生意的私人物業管理公司,就會發現許多前房署高官在那兒排排坐、吃果果,個個位居要津,腦滿腸肥。你也看看接辦了食環署所外判的清潔生意的私營清潔公司,就會發現原來天下烏鴉一樣黑!真箇是﹕今天滿朝紫朱貴,他日盡是大商人!
許多民間團體及政黨都曾經反對削減某些部門的開支,例如教協及民主黨反對削減教育開支,病人組織反對削減醫療開支,但很少上升為總原則上反對削減公共開支。這種「只反對削自己」的主張所以危險,是因為很容易變成「不反對削別人」,變成受政府利用。民主黨提供了一個鮮明例子。他們可以高調反對削減教育開支(以後轉軑與否是另一回事),但卻支持削減綜援。結果當然是使邊緣社群更邊緣化。這真正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不利己﹐是因為你越自限於孤立的鬥爭﹐甚至是破壞勞動人民之間的團結﹐你就越難以成功。說穿了民主黨就是欺善怕惡,哪些人反抗聲音大就附和(這樣會影響選票),聲音小就不妨落井下石。這種半吊子反對的立場在邏輯上早晚走到社運團體之間的內鬥,造成鷸蚌相爭,漁人(官商)得利的局面。
2004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