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凡
《先驅》第67期,2003年(春)
繼政府對公務員減薪及削減綜援之後,預算案進一步增加普羅大眾及中間收入者的稅負。不過,梁錦松強調他的預算案沒有特別針對某一個階層,相反,而是「符合社會的整體利益,同時體現公平合理的原則。」董建華也力挺財政司長,說「財政預算案要社會共同承擔」,「先解決財赤,才能振興經濟。」
新自由主義的毒藥
首先,說財赤嚴重,所以要向市民開刀,這根本是誇張之詞。預算案不忘提醒市民,現在財赤已佔國民生產總值逾5%,比歐盟所定的3%還要高,所以香港財赤已達危險水平。梁錦松刻意隱瞞的是,歐盟各國政府都負債累累,而香港政府不僅沒有負債,而且累積了巨大儲備!
政府尚有三千億財政儲備,足可支付幾年財赤。高官不斷恐嚇市民,說花光財政儲備就會動搖港元,引來國際金融大鱷狙擊。但是財政儲備的職能根本不是支持港元;支持港元的職能由高達一萬億港幣的外匯基金(以人均計算香港的外匯儲備在世界上數一數二)來負擔。事實上,殖民地政府設立財政儲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填補赤字。積谷防飢。可是,如今「飢荒」(赤字)出現了,政府不開倉(儲備)救濟,反而對市民落井下石,說明了這班高官根本違背誠信。他們把死抱著高儲備硬說成是為了支持港元,這不過進一步說明了這班高官一面要拿特高薪金(任志剛這位「中央行長」年薪700萬),另一面卻特別低能,要遠遠高於平均的公共儲備才有可能(有可能而已!)支持到港元。
其次,殖民地時代,例如在八十年代,財政儲備只定為半年政府開支。可是,現在儲備差不多是一年開支,是從前兩倍。梁錦松還計劃在未來把儲備始終保持在十個月政府開支的水平,絕無開倉填補赤字的意思。問題是現在香港遠比八十年代富裕,有甚麼必要把儲備定得這麼高?
「先解決財赤,才能振興經濟」,更加是違反常識的說法。
資本主義的週期性衰退,不論哪一派資產階級經濟學,都不可能防止。這是資本主義的死症。至於減輕衰退的嚴重性,則凱恩斯主義那種擴大財政支出來維持購買力的辦法,雖然未必時時可行,但是,反過來,在經濟衰退期還要去拼命平衡預算和消滅赤字,為此而不惜裁員減薪和縮小公共開支(經濟學上這種思想叫新自由主義),只會使整體購買力更為收縮,因此多份延長衰退期。過去廿年,新自由主義大為流行,可是其惡果也昭著。在亞洲危機初期,國基會及世銀等迫使印尼、泰國等採取新自由主義政策,包括大幅削減公共開支,結果都令危機激化。香港近年雖然在衰退與低增長中徘徊,但是公私儲備仍非常雄厚,不用乞求國基會或大銀行借債填補赤字,所以更毫無理由去服新自由主義這帖毒藥。
放過富豪,專打基層
表面上看,預算案的確做到了各階層「共同承擔財赤」的「公平原則」。對資本家增加利得稅;對中產階級增加標準稅率和邊際稅率;對九萬個月入不足九千的僱員開徵薪俸稅。
各個政黨,各階層「代表」,縱有不滿(向自己開刀當然不滿),都實際上默認了政府今次加稅是多少做到了各階層「共同承擔財赤」。所以他們縱有反對,其針對的範圍也非常狹窄:利得稅只該加1%而非1.5%;中產階級稅負太重;月入九千不應納稅等等。
他們好像不懂得,目前整個稅制根本是劫貧濟富,所以即使要增加稅負,也只應完全由富豪及大公司去承擔,絕不應向普羅市民開刀。
全世界絕大部份國家,包括新加坡,都奉行累進稅制,只有香港奉行固定比例稅(所謂標準稅)。不論是去年賺了752億元的匯豐,還是一個士多小老闆,都一律交17.5%利得稅,多麼公平呀!不論是年入100萬的打工皇帝,還是月入一萬的打工仔,都交16%標準稅率,又是多麼公平呀!的確,對於富豪來說,這才算公平。可惜對普羅大眾而言,卻是最赤裸的劫貧濟富,因為在比例稅下,越富有的人的稅負,會隨其財富的增加而遞減。比例稅不仁不義,連許多資本主義的擁護者也承認。事實上,香港的一些所謂民主派,例如民主黨及若干勞工議員,往往在競選政綱中主張累進稅,民主黨還主張過開徵針對富人的資產增值稅呢,可是,真正到了需要增加財政收入,到了更加需要以累進稅代替比例稅的關頭,所有這些政黨紛紛患了失憶症,完全忘記競選諾言了。
減薪可以救財赤救經濟?
早在預算案發表前,政府已經成功迫使公務員工會及一眾勞工界議員同意減薪,以便減少赤字。其實,不問公務員的高級低級,在未來三年一律減6%,根本是偏坦高收入者,其理與上文論稅制時相同。其次,連低收入公務員也要減工資,客觀上是妨礙而非幫助復甦,因為高收入者未必會因為減6%工資而減少消費,但低收入者則多份會這樣。在一個以「大眾消費」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真正構成主要購買力的來源,是中下收入普羅大眾,而非極少數的高收入者。所以降低中下階層的薪金,對經濟衰退只會起推波助瀾的作用。
傳統經濟學認為只要工人願意接受減薪,就能刺激資本家增聘工人,使失業減少和經濟復甦。這種觀點在卅年代大蕭條完全破了產,而凱恩斯當年就有力地批駁了這種觀點。資本家在衰退中減薪裁員,對他個人來說是合理的做法(對我們工人階級來說自然有不同判斷)。但資本家人人這麼做的宏觀後果,就是進一步削弱購買力,從而打擊復甦。所以,政府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完全採取資本家的立場。
香港基本上繁榮了幾十年,因此不僅香港統治階級,就連不少普通人也相信那種新自由主義神話:自由放任,市場至上(預算案上就重申「大市場、小政府」的套語)。其實,過去幾十年長的繁榮有許多很特殊因素,並不是簡單甚麼「市場萬能」所賜。市場事實上不僅不是萬能,它還會造成巨大震動、衰退甚至經濟破產。凱恩斯主義未必很對,但相比於新自由主義,至少比較尊重事實。而今天的香港統治階級依然迷信新自由主義,說明他們更短視,更頑固,更加剝削成性。
減薪不能救經濟,但是卻首先大大損害了中下層公務員的利益。去年職工盟屬下的公務員團結工會曾發表過對基層公務員的調查,大部份受訪者說減薪4.75%會影響生活質素。所以工會堅拒減薪。公務員被減薪也會波及普羅大眾,因這使整體工資水平競相下調。所以,普羅大眾理應奮起反抗減薪。
勞工領袖銀樣蠟槍頭
可惜的是,勞工領袖們在這個歷史考驗前幾無一個不交白卷。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對於工會來說也是這樣。平時的組織工作都不過為了在官商進攻時堅決抗爭。真正決勝負的地方不是談判桌。街頭及工作單位內的抗爭才是。在1999及去年間,主要公務員工會在面對政府所發動的外判化、私有化及減薪攻勢時,曾經幾度發起幾萬人示威,又在去年又入稟法庭控告政府減薪,顯得好像沒有忘記「用在一時」的職責,可是,到了政府強硬減薪,真正需要鬥爭的時候,這些工會領袖不僅沒有再發動任何行動,反而不戰而降,拋棄原定立場,和勞工界及商界議員一起向官商攻勢叩頭屈膝,同意減薪。這些勞工領袖經常責備政府沒有諮詢他們,然而,在接受減薪問題上,他們自己就沒有諮詢廣大會員,沒有在同意減薪之前召開會員大會去作決定,反而急不及待為管方減薪背書!養兵千日,原來是為了在最後關頭賣人家豬仔!
或許有人為他們的投降辯護,說官商攻勢太大,而員工力量太小。這個說法似是而非。今天公務員的力量比諸過去幾年沒有變大,可也沒有縮小,那為甚麼不能像去年一樣發動一下抗議行動呢?退一步說,即使不能發動,又有甚麼必要去同意減薪方案?為甚麼不可以堅持一種「你有你減,我照樣反對」的立場?這樣作賤自己究竟換來甚麼的好處?董建華最近又放話說不排除裁員。這就是你們屈膝投降所換來的「好處」了!
「同坐一條船」,但誰掌舵?
華員會的領導似乎還嫌叩頭叩得不響,竟然在預算案發表後刊登廣告,呼籲勞資「同坐一條船」,說減薪共識「有利營商環境」,要勞工「齊心協助政府解決財赤,逐步營造全社會和諧氣氛」。一邊挨打,一邊還向那個抽皮鞭抽得正起勁的惡棍叫「打得好!」自然囉,因為如果你看仔細一點,就會發現,挨打的和喊「打得好!」不是同一個人,而是兩個人呢!挨打的是普通員工,而喊好的是那些好天打傘,下雨就收傘的勞工領袖。這種領袖,在平時即使已經冶鍊成泰阿名劍,可是真正要上陣殺敵的時候,就會倒持泰阿,授敵以柄,好讓對方殺戮自己麾下士兵。
我們是否太偏激?難道勞資不是一條船?
對,是一條船,只是大老闆永遠當舵手,而員工永遠當划船。而一旦在他領導下闖進了怒海,這時也由舵手來決定誰該被扔下海,誰該勒緊褲頭。
我們必須明白,不論普羅大眾怎樣與人為善,殘酷的事實是:富豪階級及其政府必須剝削你,他們才能發財。這是至淺至明的道理。在經濟繁榮期,他們剝削得稍輕;在衰退期呢,就乘機大大加重剝削,以便轉嫁危機了!而不論輕重,其為剝削則一。所以,除非普羅大眾組織起來保衛切身權益,迎頭抗擊富豪階級及其政府的進攻,否則更痛苦的剝削還在後頭呢!
2003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