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期

學券制是教育上的劫貧濟富

劉宇凡

《先驅》第69期,2003年(秋)

財政司司長曾蔭權曾經提出大學實行學券制,若干教統會成員也起而附和。但是,把學券制說成能夠加強學生及家長的選擇權,提高教育質素,減少公立教育浪費等等,是徹頭徹尾的謊話。

種族主義者愛上學券制

從前,許多國家的公立教育,都是由政府直接撥款給公立學校。而所謂學券制,就是改變這種撥款方式,把教育資源,通過一定金額的學券,直接撥給學生而不是學校,再由學生自行挑選入讀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

要了解學券制的好壞,最好首先是從它的歷史去了解,而不是首先從抽象的學理(什麼「市場萬能論」、「個人選擇」論等等)去了解。

當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佛利民在五十年代提出學券制的時候,最初只有白人種族主義者支持。一九五六年喬治亞州通過了不容許種族隔離的政策,因此公立學校再也不能實行種族隔離。白人種族主義者為了能夠避免把子女送入公立學校就讀,於是就想借學券制來發展實行種族隔離的私人學校。

另一批學券制支持者則是基督教保守派勢力。他們一向主張要在公立學校實行強制的聖經教育。可是,基於政教分離的憲法規定,他們一直無法成功。於是他們就想借學券制來削弱公立教育,同時增加宗教學校的勢力。

第三批學券制支持者是右派。他們一向仇視公立教育。例如矽谷的億萬富翁Tim Draper指責公立教育形同社會主義,因為公立教育不分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學習能力,一視同仁地給予一切學生均等的教育機會。在他們眼中,這樣做是浪費教育資源在一些不值得培養的人身上;他們認為教育資源應該要按照能力分配,學習能力強的多得,學習能力弱的少得。公立學校的成績往往不好,沒有理由得到政府的固定撥款;私立學校的成績往往比較好,卻得不到撥款。這是不公平的。應該在公私營學校之間引入市場競爭,讓市場的那種獎勤罰懶的機制發揮作用,這才算公平。

從上述歷史可以知道,學券制一直是美國右派和種族主義者的主張,並且一直受到中下階層、有色人種、自由派、教師工會及左翼的反對,所以學券制幾十年來難以落實。

教育變成發財商機

最近十多年來,有更多資本家支持學券制,因為隨著資本主義危機的加深,投資機會不斷減少,因此一年高達六千億美元的教育部門就成為他們新的商機。他們要發展這種新商機,首先就要打破公立學校「壟斷」教育部門的現實。所以他們一直主張教育部門的私有化。而學券制就是一種巧妙的私有化工具,因為它表面上不是為教育資本家服務,而是為學生和家長的「選擇權」著想。另一方面,公立教育由於撥款不足(這又同資本主義危機所造成的財政赤字有關),所以公立教育質素不斷下降,使越來越多家長捨公立學校而取私立學校。連一些中下階層甚至黑人的家長也開始支持學券制。

九十年代以來,已經有一些州實行學券制。但以下例子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一位叫Tenasha Taylor的女黑人,在Milwaukee一間私立中學就讀。有一次在課堂上她批評學校存在種族歧視。學校立刻要她退學。她不服,並根據自由言論的原則告上法庭。但是法庭的判決卻說,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原則並不適用於私人學校,它只適用於公立學校。

公立學校受制於種種限制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的法例,而私立學校則不受限制。怪不得那些右派那麼仇視公立學校了,更怪不得他們那麼支持學券制了。

有錢有選擇,沒錢沒選擇

美國一些低下階層的家長本來以為學券制可以使他們的子女轉去優質的私立學校。在經過一些州的實踐之後,才發覺事情並不那麼簡單。他們所拿到的學券,金額根本不足以入讀優質的私立學校(政府之所以支持學券制,本來就是為了省錢,所以學券的金額當然不會高)。除非自己再拿出一大筆錢,否則他們根本不會因有了學券就可以讓子女成龍成鳳。真正獲得學券制的好處的,是富有階層的家長,因為只有他們才有足夠的金錢保送子女進優質學校。其次,一些貧窮地區的公立學校,在實行學券制之後,經濟能力或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走了大半,只留下比較貧窮和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學校時刻面對著關門的危機。而那些優質的私立學校由於吸收了很多額外學生而不斷擴充,使投資者大發橫財。所以人們批評學券制劫貧濟富,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學券制的要害就是通過「錢跟學生走」的機制,把公立學校的資源轉交給私立學校。有人說,私立和公立學校互相競爭,不正好迫使二者競相提高教育質素嗎?有競爭才有進步呀!這種論調把競爭的好處無限誇大,根本就是錯的。競爭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惡性競爭就是壞的。軍備競爭也是壞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現在所涉及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競爭,不是像下棋那種智力上的競賽,而是市場競爭。市場競爭同一般意義上的競賽的分別在於前者純粹關乎金錢勢力的競爭,誰的錢多,誰就佔上風。其次,市場競爭下的教育機構必然也要採取金錢化及其他量化的經營標準(例如學生成績有多少個‘A’,有多少人可以上大學),可是單靠這些標準本身就有害教育質素,因為教育質素最難量化,最難用金錢衡量。考試成績是一種量化的標準,但教育的本意不是考試成績,而是人格和潛能的全面發展,而後二者恰恰是最難量化(一個學生在教師的悉心安慰下恢復了自信。但你能夠把學生的這個進步量化嗎?)。硬把市場競爭引入教育根本就是破壞教育。

說學券制可以增加學生和家長的「選擇權」,這個所謂好處同樣也是無比誇大的。不排除會有個別人由於學券制而使子女進入比較好的學校。可是,學券制所引發的惡性競爭和對公立教育的破壞,長遠而言卻限制了中下階層子女受教育的機會。畢竟,大多數中下階層的家長不會負擔到昂貴的私立學校。他們的子女最終仍然要留在公立學校,又或只能選擇差勁的私立學校。不論哪一種情況,對公立教育所造成的破壞對他們都是弊多利少。其次,學生家長所得到的那種「選擇權」,相當程度上是虛幻的。在壟斷資本主義下,跨國公司全知全能,而一般消費者,根本無法知道產品是否有毒,是否破壞環境,資本家有沒有牟取暴利等等。如果消費者對一般消費品都如此無知,那麼,對於無法用金錢或者表面成績來衡量的教育,他們就更加無從知道了。這種所謂鼓勵無知的個人選擇論,不過是右派用來蒙騙不知底細的家長罷了。

2003718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