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涉
《先驅》第67期,2003年(春)
上月底幾個公務員工會的頭頭,經七大政黨的斡旋,與政府「達成共識」,採用「零三三」方案,使整體公務員的薪金,分兩年削減6%。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在公布減薪方案時,一群公務員工會的領導,站在局長的背後,面露笑容,好像「成功爭取」了些什麼似的。
爭取到什麼?爭取到「立法減薪6%」,也就是去年三萬名公務員上街反對,而各大公務員工會領導誓死抗拒,不惜訴諸法律以制止的「立法減薪」。爭取到這樣的成果,工會領導固然甘之如貽,負責穿針引線,促成好事的議員也說已為公務員爭取到最好的方案。
大商家認為公務員應該按「市場調節」去削減薪酬,也就是他們壓低了私人部門的工人的工資後,公營部門的工人也應該削減工資,跟著又可以進一步壓低整體工人的工資。我打壓了其他人,因此你不應例外,也要被我打壓,這就是大商家的邏輯。
政府和大商家主要是利用了私人部門與公營部門工人收入的差距,合理化他們對工資的打壓。他們說這是「市場調節」。另一方面,公營事業年享以十億、百億計的利潤,並且年年倍增,政府卻愛護有加,讓他們可以企硬不減價,說這是維護「合約精神」。「市場調節」和「合約精神」這些空洞的修辭下,便是操縱著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和政治權力的,官商勾結的「不神聖同盟」。
其實,公務員最能夠保護自己權益的方法,便是視自己為整體工人階級的一部份,利用本身較強的組織和議價能力,支援其他的弱勢社群,共同抵抗官商勾結對整個工人階級的全面進攻。那麼,公務員工會的領導便不應站在王永平的背後做佈景板,而應該與那幾天常到政府總部門外請願的政府臨時工和綜援人仕站在一起,他們才是真正的盟友,真正應該爭取的對象。
去年七月公務員三萬人上街,顯示了本身相當的實力,逼使政府要與他們展開談判。公務員工會領導最少可以乘勢爭取集體談判的權利,但他們卻偃旗息鼓,最後更繳械投降。這除了顯示這些領導軟弱的本質外,更揭示了他們致命的弱點:並不把自己視為廣大工人階級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