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

甚麼是資本主義?

艾倫.伍德E.M.Wood  丹心 譯

《先驅》第65期,2002年(秋)

每個社會是由它組織生產以及分配生活的基本需要的方式而形成的。資本主義是這樣一種制度:一切的產品及服務都是為市場而生產並從市場中獲得。其他社會也曾有過市場,但只有在資本主義,基本的生活條件得依靠市場才能獲得。這種組織物質生活的獨特方式只有相對較短的歷史──形成於1617世紀的英國鄉村──雖然“資本主義”一詞要到較後才出現,而且要到19世紀才達到其工業成熟期。

在成熟的資本主義,那些供應產品及服務的無產工人為了工資而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資本家則在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及資本貨物,然後把工人生產出來的東西賣掉。在非資本主義社會,一個有優越權力的階級可以直接剝奪另一個階級的剩餘勞動。例如,封建主榨取農民的勞動服務或地租。但資本主義的利潤則不是直接從工人那裡抽取。資本與勞動的關係是透過市場作為媒介。那就是說,資本家預先支付了工資(習慣上是這樣說),而必須把工人生產出來的東西賣掉才能實現利潤。利潤的大小則視資本家所支付的工資與工人供應的產品及服務能賣得多少之間的差額而定。

工人似乎是獲得他們所做工作的全部酬勞:例如八小時工作收取八小時工資。這似乎跟農民為了自己消費而生產但被迫把剩餘勞動轉移給地主的情況很不同。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關係的性質很清楚,那很明顯是地主剝削農民,後者要喪失部份的勞動而令前者致富。資本主義則恰恰表現出相反的情況:老板付錢給工人,而非倒轉過來。這正是為甚麼資本家比封建主更容易否認他們剝削工人。

但這種外表是誤導的,因為工人是按出賣勞動力一段時間而獲發工資,而不是按他在那段時間內實際能生產多少來獲得工資的。無論工人生產多少都是屬於資本家的,而資本家就把工人的工資與其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售得的差額據為己有。就是這樣,資本家以利潤的形式佔有了工人所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那就像地主以地租形式佔有農民的剩餘產品一樣。

競爭與利潤最大化

資本家只有在市場上成功出售其產品及服務,並獲得比他付出的生產成本高的收入才能獲取利潤這一事實表示,利潤是不確定的。資本家要在同一個市場上與其他資本家競爭。事實上,競爭是資本主義的驅動力━━儘管資本家常常盡最大的努力透過某些手段,例如透過壟斷以避免競爭。在任何一個市場內,價格競爭的成敗取決於社會平均生產力,但這個社會平均生產力不是個別的資本家所能控制的。他們無法控制產品成功銷售出去的價格,甚至不能預先知道確保銷售成功的必要條件,更不消說確保有利可圖了。

但有一件事,資本家在很大程度上是能控制的,那就是成本。由於他們的利潤要依靠一個有利的成本/價格比率,他們會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削減成本以保証利潤,這意味首先要削減勞工成本;而這樣做就要求勞動生產力的不斷改進,就要找出組織及技術手段,以最低成本在一段固定的時間內從工人身上榨取最大的剩餘價值。

要讓這個過程繼續下去,就需要作定期投資,需要剩餘價值的再投資以及不斷的資本累積。這種對資本家的要求是不依他個人需要而轉移的。甚至最溫和的及最有社會責任感的資本家也要受制於這些壓力,而被迫以利潤最大化的方式來累積資本,從而得以繼續營運下去。那種採用“最大化”策略的需要,其實是這個制度的基本特徵,而不僅僅是一種貪婪的表現──雖然實際一定是這樣:一種基於市場原則的制度無可避免地重視財富,因而也鼓勵一種貪婪的文化。

危機與矛盾

那種要生產力不斷改進的需要,使資本主義特別有活力,也導致技術的不斷改進以及所謂的經濟增長。但這個使資本主義那麼有活力的市場壓力亦產生矛盾的效果。資本主義傾向於不斷的波動,不僅僅有短期的“商業週期”,而且有長期的向下調及停滯。競爭的事實意味著:當新的競爭者加入爭奪,而舊的競爭者又想盡可能長久留下來以免於喪失其所有資本時,就會發生生產設備過剩及生產過剩的危機了。與此同時,那種減低勞工成本的壓力亦會減低對產品及服務的需求,因為這壓力使人們,不僅是工人,把錢留在口袋裡。資本一定要不斷擴張,尋找新的市場及資源,但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會產生更多競爭。它需要其他多少是成功的經濟來為其出口提供市場。假如它要阻礙其他潛在競爭者的發展──這是不可避免的,結果很可能亦限制了它自己的市場。這些只是折磨那種一切依賴市場的經濟的眾多矛盾之中的幾個而已。

但資本主義有其更根深蒂固的問題。資本主義盡管有強大的推動力,但它並不是一種提供人類需要十分有效的方法。資本主義造成巨大的物質及技術進步確是事實,但由它產生出來的生產能量與它實際釋放出的能量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生產不是決定於人類需要甚麼,而是決定於生產甚麼能產生最大利潤。

例如,人人需要舒適的居住環境,但對私人資本來說,好的而人們又負擔得起的房屋並不是很有利的投資。這種住房可能有巨大需求,但這不是經濟學家所指的“有效需求”──那種背後有真金白銀的需求。所以資本更可能投資在生產電腦一類的東西──那些剛在市場上流行就立即變成過時的設計,使有負擔能力的人不斷去買新型號的產品,但其他許多人則無家可歸。當一個社會(美國就是最佳例子)的生產向利潤最大化傾斜時,它一方面有大量的生產能量,足夠使所有人豐衣足食及擁有舒適的居住環境,但同時卻存在大量貧窮、無家可歸及缺乏足夠健康護理的人。

資本主義也帶來其他後果,例如:

1.組織工作以達到利潤最大化的意思,是指工作佔據了人們大部份的精力及時間,對許多人來說工作是單調乏味的,而非一種自我實現的活動。

2.產品及服務的質量,甚至其安全性,常常是放在利潤最大化及削減成本之後的次要考慮。

3.強調利潤最大化及資本累積的資本主義,必然是一種浪費及具破壞性的生產制度。它不但消耗大量的資源而且要求以不斷的破壞來創造新的需要,結果對環境造成可怕的影響。

4.生活中所有變成了市場上的商品的方面,都不受民主的監督,只回應市場及利潤的要求而不回應人們的願望。

所有這些問題肯定被“全球化”加劇,貧富懸殊更嚴重,環境惡化亦達到驚人的程度。但全球資本主義做出這些事情,並不僅僅因為它是全球的,而是首先因為它是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無論本地也好,全球也好──都是由市場法則所推動。

(原載加拿大《新社會主義》雜誌20028-9月號。伍德寫過許多書及文章,她最近的著作有《資本主義的起源:一個較長遠的觀點》,2002年由Verso出版。內地最近也翻譯及出版了她的舊作《從階級退卻》(書名改為《新社會主義》),尚慶飛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