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凡
《先驅》第64期,2002年(夏)
多年來,大慶一直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自力更生路線的樣板。直到1959-63年發現及開採大慶油田之前,中國一直非常依賴進口石油。五十年代初,中國石油產量僅居世界第29位。大慶油田開發後,中國才逐步達到石油自給,1980年躍居世界第六。近年再升為第五。這種成就,首先是依靠當年大慶工人那種忘我的奮鬥精神而來的。由於當年與蘇聯鬧翻,唯一的外援都沒有了,導致技術與資金都奇缺,所以只好鼓吹自力更生,靠「土法上馬」以及人海戰術、「大會戰」。鐵人王進喜之所以成為典範,就是據說因為他的英雄事跡:在發出「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號召下,在缺乏機械下帶領工人手拉肩扛的以土法安裝鑽機,他自己更有一次因攪拌機故障而自己跳下去用身體攪拌泥漿。大慶工人說這是「以人肉換石油」。我們知道,當年新中國許多英雄事跡都難免有相當誇張成份,但是,即使打個折扣,即使有時付出不必要的高昂代價(特別是在職業安全及健康方面往往太忽視),大慶油田的建設成績仍是不可否認的。何況,大慶工人的待遇後來亦逐漸地有了相當改善,生活水平比許多國企工人都高━━直至幾年前。
為股東服務
在大慶油田管理公司的網頁上,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要「傳承鐵人精神,躋身國際大石油公司前列,……給員工、股東和社會以更大回報。」
王進喜泉下有知,一定哭笑不得。他那個時代最多只有「為人民服務」;如今卻橫插一個「股東」!這句話真道盡近年來大慶以及整個石油業的重組巨變的本質,道盡今天60萬石油工人被裁的來龍去脈。連大慶在內的整個石油業,已經完全資本主義化了。
這個資本主義化的故事,雖說正式始於1998年的大改組,但故事的序幕要上溯到九十年代初。鄧小平南巡的結果是資本主義改革全面展開,為日後石油國企資本主義化營造了一個大環境。就石油業而言,首先就是全面模仿資本主義那種重點發展私人汽車、公路運輸的模式,而這就造成國產石油供不應求。每一個有點理性的人現在都知道這種靠大量燃燒石化燃料的模式是製造溫室氣體、全球暖化的元兇,都知道這樣下去是死路。
可悲的是中共卻在近廿年忽然擁抱起這種模式,由國家帶頭鼓勵富人大官大買轎車,鼓勵各級政府同跨國公司合資經營收費公路等等,而這一切直接導致騎單車日益危險困難。在北京,以前六成人出門騎單車,現在只有四成。同時,自1993年以來,北京汽車增長3倍。1990-1998年間,公路機動車輛年均增長19%,比經濟增長率高出超過一倍。公路上越多汽車貨車,石油消費量就越大。(註1)這可以從中國已變為淨石油進口國這個事實,就可以知道了。1993年之前,中國石油不僅能夠自給,而且可以出口,但從那年之後,一切逆轉了。1993年淨進口石油900萬噸,到2000年,淨進口升至7000萬噸,是93年的近八倍,進口率達23%,估計15年後就更達到53%(亦即自給率不足一半)。自力更生已經變為嚴重依賴外國石油。
過去十多年石油需求大增,在兩個方面造成石油國企日後的困境。先是大量進口外國廉價油(特別是走私油)及石化產品,置國產油及石化產品於極為不利地位,因為國產油成本比外國高出一截。再加上中共急於要國內油價同世界油價接軌,而近年油價不斷下降,使國內石油化工產品價格下跌,導致97-99年兩石油大集團利潤大幅下滑。尤其因為從九十年初代至1997年,中共為求加入世貿,先後七次大幅降低關稅至1997年的平均17%,導致國外石油產品日益佔據中國市場。(註2)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對國企卻像是落井下石,逐年大幅削減石油業(以及其他行業)的補貼。九十年代初幾年,石油業每年尚獲得40-50億人民幣補貼。但1994-96卻下降為零。(註3)1998年的補貼不過3億多。中國石油業在這內外夾攻之下,能不陷於困境嗎?
表一:中國石油業在入世後的關稅減讓關稅
入世前 | 入世後 | |
成品油 | 9% | 5% |
柴油 | 6% | 6% |
煤油 | 6% | 6% |
原油 | 1.5% | 0 |
合成樹脂 | 16% | 6.5% |
聚乙烯 | 16% | 14.2% |
聚苯乙烯 | 16% | 12.8% |
合成纖維 | 8.3-14% | 5% |
資料來源: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年報
石油業入世承諾:
━━入世後三年向外資開放成品油的零售市場,外資有權開設加油站;五年後開放批發市場;
━━進口原油取消許可證制度;
━━2002年起,中外私人資本有權進口原油828萬噸,成品油460萬噸,並以每年15%的速率遞增。
其次,在走資路線下,即使是國家投資,也日益唯利是圖。因此,一旦石油需求大增,各地政府為求謀利便紛紛大力興建小煉油廠及小石化製品廠,結果是廠子不僅生產成本高,而且很快造成產能過剩,開工不足及惡性競爭。煉油的加工廠在1997年只有不到七成的設備利用率,比世界平均數的80-85%要低許多。(註4)又或者是四處開發低產低效的小油田,結果開採出來的油因為成本過高而虧本。石油化工業的情況也一樣生產過剩,例如乙醇胺的國內供應三倍於需求,又因品質欠佳,以致國產品仍只佔國內市場一半,另一半靠進口。
外資擠佔中國石油市場
到了九十年代末,石油及石化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產能過剩、虧損等問題已經到了最後關頭。是從走資路錢退回去,還是索性來個走資大躍進?中共的答案是後者。這要分兩方面來說。第一,就是向帝國主義讓出更多的經濟主權來換取入世。從表一的關稅減讓來看,表面上減幅不大。其實那是因為在整個九十年代已經不斷降低了關稅,並導致石油國企陷入困境。
外資企業獲得石油化工產品的批發權及分銷權,從此將進一步擠佔國企市場。中石化年報也承認「汽油關稅的下調會影響中國石化成品的銷售收入。」(註5)由於外資在中國入世後可以直接向中國傾銷石油,所以,他們從此會減少向中國轉移技術;這是另一方面的損失。此外,因為中國從此要受世貿有關知識產權協定的約束,所以中國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大量無償仿製外國石油儀器設備,而改為有償(付專利費)仿製。總之,由於中共向外資作了超常讓步,才使國企受到跨國公司的直接競爭。人們普遍預期石油國企的市場份額進一步下跌,而越是下游產業(乙烯,塑料等),危機就越大。
第二個走資躍進措施,就是對石油業貫徹抓大放小的方針,把低效油田及石化企業關閉,或合併於大企業,同時大量裁員,以打造足夠競爭力的國產跨國石油公司,以便同西方跨國石油公司既合作又競爭,從1998年起,原石油兩大總公司改組為三大集團:
━━中石化(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石油(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亦即大慶油田的母公司)
━━中海油(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三大集團除在國內上市外,先後在2000-2001年間在香港、紐約上市。從此,這些公司就要「傳承鐵人精神,……給員工、股東和社會以更大回報。」這裡雖對「員工、股東和社會」三者一視同仁,但是中石油與中石化兩年間一口氣裁員60萬人這件事,就可以知道誰才得到最大回報了。當中石化在2001年宣佈裁員21萬人之時,香港一份財經報紙評道:「對投資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註6)
「給股東以更大回報」。但誰是股東呢?大部份股份仍屬國有股,但這個「國」向來都只是高官顯貴的禁臠。所以首先得益的當然是一眾高官。其次,就是外資股東了。
石油國企挫弱扶強
中石油在紐約原打算集資70億美元。但是由於中石油與蘇丹政府合資的油田,在人權、環保紀錄上奇差(註7),以及由於中石油的西氣東輸會在新疆、西藏開發天然氣,而備受美國人權、環保團體攻擊及阻止其上市。在中石油危難之際,幸得英國石油.阿莫科(BP Amoco)出手拯救,買入20%中石油所出售的股份,成為最大買家,中石油才能上市(但集資額縮小為30億美元)。
中石化在紐約則集資35億美元,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殼牌石油共購買20億元的股份。至於中海油所發行的股份,殼牌也買了2億美元。
許多中國人都覺得中國國企「走出國門」,成為國際跨國公司,表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就像中國加入世貿也標誌著中國的「大國」地位。他們不知道,這份虛榮,只有高官顯貴才值得高興;對於大部份勞動人民來說,這是災難的開始。不僅因為上市國企的性質已變資本主義式企業,而且因為海外上市將加速外資擠佔中國市場,造成更多國企倒閉和更多工人失業。雖然外國油公司仍只佔三大石油國企的少數股份,但是他們買入其股份正是為了方便進入中國的市場及擴大其品牌的支配力。近年來,世界三大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殼牌)早已通過注資、品牌包裝等爭奪大陸油站,過去四年在中油與中石化協助下在各地建立了400多個加油站,又收購了幾千個加油站。要知道,對公司盈利來說,油站比採油更重要,因為煉了油賣不出也白煉。英國石油購買中石油股份,就是為了交換分享汽油銷售市場及參與西氣東輸,包括合作在南中國建設1000個加油站。這種「走出國門」,海外上市,吸收外資的做法,實際上是引狼入室。
表二:三大集團與外國油公司的合資項目舉隅 | |
中石油 | 1.與英國石油合作在南方建設1000個加油站;
2.與英國石油及殼牌公司合作舖設從塔里木盆地到上海的天然氣管; 3.與英國石油合資在深圳建設中國第一個液化氣總廠; 4.與殼牌及俄羅斯的Gazpom合資開發中亞石油;中石油佔55%股份; |
中石化 | 1.埃克森.美孚買入中石化19%的發行股份,以便換取在廣東合資建設500個加油站;
2.與英國石油合作發展上海的乙烯項目; 3.與殼牌合作發展在湖南的煤氣化項目; |
中海油 | 1.與殼牌合作發展惠州的石化項目。 |
世界三大石油跨國公司可說是人類與自然之敵。它們殘酷剝削第三世界(首先是中東)的石油資源及石油工人,為此而支持世界上最反動的專制政府(首先也是中東,包括沙特阿拉伯及以色列),無數次支持帝國主義的不義之戰,無數次為省錢而把廢油傾於大海,在開發石油時罔顧對環境的破壞、加速全球暖化(註8),在推行裁員瘦身及外判化上走在世界前鋒(參看《大慶上演<動物農莊>大陸版》一文),等等,簡直罊竹難書!而現在中共卻要一切向這些惡行斑斑的跨國公司看齊,從一切向錢看到以裁員來增加盈利為止,這樣徹徹底底的背叛原有信念,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今天中國正在逐漸恢復從前那種經濟上的半殖地地位。不過,1949年的革命儘管有許多先天缺陷,畢竟不是白搞的。中國今天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上雖然只能擔當帝國主義的小伙伴角色,但是,過去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多少奠定了較完整的工業基礎,因此在一些行業,比上不足,比下卻有餘,一旦變臉為資本主義企業,亦完全有能力去剝削一些比中國更窮的國家。誓要「躋身國際大石油公司前列」的中國石油巨頭們,一面是倒屐歡迎西方石油公司來剝削中國資源,另一面也在爭相收購第三世界的油田。在1993-1998年間,中油在海外獨資、合資、合作發展的石油項目共11個,而中海油也參與了印尼馬六甲、緬甸、美國墨西哥灣5個地區的生產。(註9)上面提過中油與反動透頂的蘇丹政府合作開發油田(參看註7);中海油最近則以5.8億美元收購印尼油田,成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產商。十幾年前,有部電視劇叫河殤,作者哀嘆當年鄭和缺乏那種「海洋精神」,沒有像西班牙、葡萄牙那樣四處殖民。不打緊,現在的國企老總們已經一雪前恥,拼命在引狼入室之餘又拼命「躋身國際大石油公司前列」,以便剝削窮國石油資源了。
直到廿年前,中國在第三世界勞動人民中享有極高威望,因為當年中國敢於向美帝說不。這個時代早過去了。現在是泰國工人投訴中國把工資壓得太低,印度農民投訴中國為求入世而過份開放農業市場,促成第三世界之間惡性競爭;現在是世界環保組織批評中石油花在環境保上的錢還遠不及殼牌一間尼日利亞的分支公司所花的錢,是美國勞聯—產大批評中油開除幾十萬工人,是國際自由勞聯批評大慶當局鎮壓抗議工人,是人權組織批評中石油在西藏的石油開發沒有問過當地西藏人。「藏獨份子!」「仇視中國強大的右派!」中共或許會這樣回敬批評。的確,有些外國批評家的動機需要懷疑。但是,一個稍為公正的法官都知道,要把原告的個人動機,同原告所提出來的證據,區分開來,不能混為一談。不論他們的動機如何,所有上述指控都是確確鑿鑿的事實。
狗咬狗骨
中國石油業這種資本主義式重組,不僅引起各國民間團體的批評,而且在國內,除了引起工人抗議及西藏人的反感之外,還引起權貴集團之間因分贓不勻而狗咬狗骨。2000年12月,中石油與中石化為爭奪競投深圳南海集團屬下的加油站、油庫及汽油碼頭曾經哄動一時,不僅因為中石化最後以天價2.9億元人民幣奪得價值不過九千萬的資產,而且因為雙方代表揮拳相向。牛刀小試之後,雙方為爭奪油站的鬥爭終於演出全武行。最近《南方周末》很詳細地報道了事件:今年3月21日—22日,在河南省澠池境內的多處高速公路,一大批正在為油站施工的中石油員工,被突然闖進來的中石化員工包圍毆打,工具被搶,材料被扣,驚動了省委。
事件的背景是這樣的:在重組後,中石油在全國奪得1200多家加油站,中石化則取得8000多家。重組的目的本來就是「加強競爭,提高效率」,所以兩家之間就爆發油站爭奪戰。河南省的公路管理局本已同中石油合資興建50多座加油站,中石化高層為此下達「不惜代價、不擇手段」去「奪回」加油站,因為這是一筆年收益20億的大生意。「不擇手段」的意思,在3月22日事件後,已經不用多解釋了。這邊廂兄弟鬩牆,那邊廂外資卻已在漁人得利。一位知情者說:「他們(外資)的大部份收購參股行動都在隱蔽地進行,按照WTO協議,我國三年放開成品油零售、五年放開批發,到那個時候,一夜之間你也許發現所有的油站都換了主人,這是最可怕的局面。」(註10)
在中國,操控一方的頭兒就是這一方的諸侯,彼此之間常為爭奪資源而互鬥。一個大慶工人在網上報道:
「許多油田,什麼社會設施都是一式兩份,油田一份,地方市當局又另搞一份。如玉門油田早被叫作『重影的城市』。從前許多社會設施收費很低,屬福利事業。大慶油田有自己的電信局,但市也有自己的電信局,兩方面常為公共電話亭的安裝而運來成卡車的人互毆。改革重組以後,凡是沒油水可撈的事業,都在裁撤、下放,轉包給私人。但像電信之類,因有利可圖,就仍抓在手裡。在這些範圍,油田當局與市當局之間的鬥爭不會停止,只會加劇。」
重組本是為了「加強競爭,提高效益」。但現實是:競爭變成戰爭,而市場的無形之手也給權貴的有形之拳頭打殘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石油業,是這樣一幅宏偉圖象:石油國企的頭兒既忙於開門揖大盜,又忙於出門劫掠老弱;既忙於鎮壓抗議工人與少數民族;又忙於內訌內鬥。這一切反映了:儘管統治精英們成天高喊「穩定壓倒一切」,成天要把「動亂消滅於萌芽」,但它自己的貪婪自私、背信棄義、狗咬狗骨卻正正是在破壞著穩定,不僅率先製造炸藥而且可能首先是自己去點燃。
相反又相成
面對著當代中國重走依附帝國主義的老路的事實,不少人開始懷念起六十年代的自力更生、大慶精神,希望中國回到過去模式。他們不知道,過去那種「一國社會主義」本來就要早晚破滅的,而且最容易直接引起資本主義復辟。
斯大林、毛澤東相信,落後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不問社會主義革命在世界其他各國的成敗,只需單獨依賴一國工農在革命後不斷提高生產力,就早晚可以完成。這種理論之所以錯誤,在於它忽略了:幻想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超英趕美」,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來打破孤立,這樣恰恰在助長著一種反社會主義力量的坐大,即助長一個高踞工農階級之上的國家官僚集團的產生(註11)。因為既要在生產力不足的情況下來貫徹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路線,又不能給人民以足夠的機器裝備和教育、以及良好的勞動報酬,就只好更多地依賴國家的強制鞭子來鞭策人民拼命勞動。所謂「自力更生」、「土法上馬」、「挑燈夜戰」(即時時加班)、「先生產、後生活」以至所謂鐵人精神等等,就是這種困局的反映。社會主義的第一要義本來就是通過人民逐漸廣泛的民主管理社會,來促使國家與官吏的消亡。然而,當時的蘇聯與中國卻相反,國家不僅沒有走向消亡,反而在天天加重那條鞭子的力度。國家官吏本應是人民公僕,但當他們慣於手執鞭子去役使人民的時候,他們很快就反僕為主了。而當他們已變成一個專制特權官僚層的時候,也就是他們走向資本主義復辟的第一步,因為,官僚最終只有復辟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鞏固其特權。第二步復辟,則始於官僚集團在鞭策自己的「主人」幾十年之後,才發覺超英趕美的夢想破滅了,才發覺自己仍遠遠落後於西方(他們不知道,他們那種橫蠻粗暴的瞎指揮,恰恰是在妨礙著社會的科學、文化及生產力的提高)。大慶能產油,可是生產成本仍遠高於人家。這時候起,官僚對自己的「自力更生」路線的信心動搖了、破滅了,同時對西方資產階級生活地位卻由衷羨慕。從這一步再走到全面復辟資本主義,實在輕而易舉,毫不費力。從這角度看,從前的一國社會主義路線與現在的走資,實在是相反而又相成的。
又有些人知道此路不通,就主張在資本主義基礎上實行保護主義政策,和加強國家調控市場的力量。對落後國家來說,這些政策只能湊效於一時,而不可能真正擺脫帝國主義的經濟剝削,因為落後資本主義的國家機器再強大,也敵不過西方及日本帝國主義的發達生產力的經濟壓力,及以此為基礎的政治軍事壓力。
中國勞動人民今天已經站在歷史關頭。要麼就是聯合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共建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要麼就只有淪為僱佣奴隸,甚至是沒工作沒飯吃的飢民。
註釋
- 據官方數字,同期汽油表觀消費量年均增長8.3%,柴油是10%。不算高啊。但為什麼叫「表觀消費量」?因為那只是官方能統計到的數字,不包括驚人數量的走私油。實際數字遠高於「表觀消費量」。《石油行業形勢分析與2000年展望》,載於《2000年中國經濟展望》,63頁。
- 1998年,外資在成品油及潤滑油的市場份額已經分別達到20%及25%。在合成樹酯、合成橡膠市場上,外資在1990年分別佔33%及9%,近一兩年上升為52%及44%。中國入世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266頁。
- 中國入世議定書,附錄5B。
- 同註2,278頁。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年報,53頁。
- 信報,2002年2月16日。
- 中油持有大尼羅石油營運公司的40%股權,這家公司由蘇丹的國家伊斯蘭陣線的政府控制。為了發展油田,迫遷36,000人,對不肯遷移的居民施以虐殺、強姦。加拿大外交部曾發表一份有關蘇丹的人權報告,指石油開發引起許多衝突。
- 單是一家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亦是全球最大),每年就已排放一億七千萬噸二氧化炭。
- 同註1。
10.《3.22暴力震動高層》,南方周末,2002年4月11日。
- 托洛茨基當年反對一國社會主義,意思只是反對一國可以建成社會主義的空想;他並不反對工農革命政府率先在一國內開始社會主義建設。斯大林派經常誣蔑托洛茨基當年反對一國社會主義,只知空喊世界革命,是因為托對社會主義工業化沒有信心。其實托氏最早提出工業化及計劃經濟的政策,因為他認為蘇聯即使在孤立下也可以開始社會主義建設。他反對的只是那種以為在孤立下可以完成社會主義建設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