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國(轉載)
《先驅》第62期,2001年(冬)
中央編譯局(國內負責翻譯、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著作的官方機構)出版的《國外理論動態》今年第6期發表了《戰後西方左翼關於技術的爭論》一文,簡要介紹了美國學者尼克.迪爾.維斯福特的新作《數碼/馬克思:高科技資本主義鬥爭的周期和循環》,文中迪爾.維斯福特認為曼德爾是技術決定論者。今年第10期《國外理論動態》刊登了這封讀者來信,它反映了杜先生對著名馬克思主義學者、托洛茨基主義運動革命者曼德爾(Ernest Mandel)有深入了解,而且不帶成見。
迪爾.維斯福特完全誤解了曼德爾。曼德爾決不是技術決定論者。
同馬克思一樣,曼德爾認為單純的技術或經濟原因,只能決定資本主義將趨於危機狀態。但資本主義「沒有絕對無望的處境」(列寧語)。危機不會自動地發展為資本主義的滅亡,它即可能以革命告終,也可能以反革命結束。危機的解決,將完全取決於主觀因素,取決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誰能夠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對方。曼德爾用20世紀資本主義的歷史及托洛茨基對其預測的實例來證明面臨危機的資本主義將何去何從。
早在1921年,托洛茨基便指出,從1914年開始,資本主義世界進入了長期危機時期,危機不會地再次恢復為長期繁榮,也不會注定導無產階級的勝利。如果工人階級及其領導具有足夠的決心和勇氣,採取正確的戰略和策略,就能夠利用危機推翻資本主義。反之,資產階級將擊敗工人階級的抵抗,從而強行恢復資本積累的社會條件。「假如歐洲以至全世界的工人階級容忍資本主義為恢復國內的正常秩序而進行種種實驗,那麼不出20年或30年,歐洲就會犧牲工人2,000萬到3,000萬……只有犧牲一代工人,以美國這個世界頭號強國為首的新的資本主義平衡才能恢復。到那時,歐洲與美國的關係就如同過去西班牙與英國的關係。歐洲文明也將受到這個剛剛復興的資本主義的束縛而只能苟且偷生。」(註1)歷史驗證了托洛茨基的預言。只是由於工人階級的領導(社會黨和共產黨)的無能和軟弱,法西斯才摧毀了整個歐洲工人運動,進而又通過一次世界大屠殺,世界資本主義才確立了以美國霸權為首的新秩序、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
曼德爾也認為,隨著全面自動化的擴展,資本主義將再次陷入長期危機局面。只有通過工人階級的革命行動才能使更高級的社會形式代替資本主義。而今天的資本主義所擁有的技術手段,將使其在為擺脫危機而採取的行動中釋放出極大的破壞力量,從而有可能使整個人類文明走向自我毀滅。「在今天,『社會主義或野蠻主義』之間的選擇,仍然是個十分貼切的問題。」(註2)
迪爾.維斯福特認為曼德爾的第三次技術革命論與蘇聯官方的「科技革命」同為技術決定論。這「要求人的主觀願望服從技術科學發展的必然性。……勢必使生產資料脫離集體控制,而……交給官僚階級」。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方面,對曼德爾的這種指責也是毫無道理的。
曼德爾對社會主義的構想就是馬克思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制度:「由生產者自己佔有其生產資料;生產資料有計劃地使用,這種使用不是以謀取利潤,而是以直接滿足需要為目的;計劃的優先順序決定於多數決定原則,決定於包含信息、選擇、辯論、爭執諸方面的自由和政治多元論在內的民主程序;聯合的生產者本身管理經濟以及由自我管理的民主實體組織的公民管理社會;加速機構臃腫、開支龐大的國家官僚機器的消亡;迅速減少收入不平等和貨幣與市場經濟方面的不平等;徹底縮短工作日,捨此自我管理自我實施就是空想和欺人之談。」(註3)這裡無論如何也看不出曼德爾主張生產資料脫離勞動者而交由官僚們控制。
注釋
1.《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文件》,中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75頁。
2.曼德爾《晚期資本主義》,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9頁。
3.曼德爾《資本主義發展的長波》,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