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

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經驗與教訓

Sarah Anderson
丹心 譯

《先驅》第62期,2001年(冬)

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不到幾天,香港工商頭子及高官便急不及待地高調主張和中央合搞中港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多好聽的名詞呀。但是,迫使發展水平懸殊的不同地區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自由競爭」,結果只會方便跨國公司弱肉強食,同時迫使各地區工人之間進行惡性競爭,拖低工資水平。對於跨國公司而言,這是發財捷徑。但對於各地勞動人民而言,只是死路一條。我們這裡介紹的北美自由貿易的經驗,可以作為大家的參考。

今年是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第七年,支持者認為下列各方面都是NAFTA的成功的指標。

(一)外國投資猛增(表1流入墨西哥的淨外國投資(億元))

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使墨西哥從兩方面吸引外資。第一,各行各業的資金都可以自由進出墨西哥。第二,解除貿易壁壘(使國內產品出口美國時賺更多利潤)。結果,美國公司在墨國工廠及各行各業都增加長期的投資。NAFTA亦鼓勵外資在墨國的股票市場作短期投機。

(二)設於墨國邊境的出口加工區就業激增(表2墨國出口加工區的就業人數)

自1994年NAFTA生效後,墨國出口加工區的工人增加了超過兩倍。雖然生產主要仍集中在邊境城市,但這類工廠已擴散到墨國其他地區。

(三)出口美國的產品大增(表3墨國出口美國(億美元))

墨西哥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金額由1994年的494億美元到2000年的1,359億美元,增幅近兩倍。

但是除了以上的外國投資及出口的增加之外,有人也指出墨西哥加入NAFTA之後產生許多惡果,尤其對勞苦大眾的生活而言。以下是一些惡化指標。

(一)工資普遍下降(表4實際工資值(%變化1993-1999))

儘管外資湧向墨西哥的製造業,但工人似乎並沒有受惠,因為當地最低工資的實際價值下降了18%,而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更下降近21%。勞方按照NAFTA有關保障勞權的附屬協議提出過許多投訴,包括:當工人或工會要求資方加工資時,常受到資方有計劃的壓制。這也說明NAFTA這個勞權附屬協議很弱,根本不能保護勞權。

(二)生產力(表5製造業生產力(%變化,1993-2001年五月))

自由貿易經濟學家認為生產力增加,工資會自然跟著提高,但墨西哥的例子證明不是。在製造業的生產力不斷提高的同時,製造業工人的實際工資卻不斷下降。1993年至2001年5月間,生產力實際上升了47.7%,但工資卻下跌超過兩成。

(三)貧窮人口增加(表6貧窮人口)

自NAFTA實施後,墨西哥人生活於貧窮線下的人數增加許多。1994年全國窮人佔人口的50.97%,今天卻佔58.4%。

環境惡化指標

(一)與工業有關的污染(表71988-99墨國製造業四種化學氣體的排放量)

美國Tufts U.大學一項研究顯示:自從NAFTA生效之後,墨國製造業產生的空氣污染程度比前增加了兩倍。而NAFTA的鼓吹者並沒有按原來的承諾就工業對環境及人口增加而相應地提供足夠的環保基建投資。另外有研究人員發現,在NAFTA談判期間,對工廠環境巡查次數明顯增加。但協議簽定後,這類由政府安排的大型檢查則迅速下降,可見這都是為求過關的門面工夫,完全沒有實效。結果,兩國邊境的公眾健康都受到威脅。

(二)自然資源受到破壞

在NAFTA籌備過程中,墨西哥政府廢除憲法第27條,這一條賦予原住民擁有共有地的權利。在協議中,政府不但同意刪除或減少對外國投資的障礙,而且對外資控股權亦解除限制(之前容許外資最多控股49%)。在同一個協議中,NAFTA亦解除對美國粟米入口墨西哥的限制,這使數以萬計的墨國小農無法與之競爭。這種種措施都是為美國大量增加在墨國林業部門的投資而鋪路。

NAFTA生效後的頭四年,十多家美資林木產品公司已在墨國設了廠,更可怕的是這些投資多集中在北美最大的從未開發過的森林區。這意味著墨國的自然資源會受到進一步破壞。

(一)金融市場的反覆無常(表8流入墨國的証券投資(億美元/季))

NAFTA鼓勵外資湧入墨西哥,但同時也使墨國的資金快速外逃。1994年尾,極度緊張不安的投資者把數以10億計的資金轉移出墨國。由於沒有能力穩定經濟,墨國政府把披索(peso)貶值,此舉立即使墨國陷入經濟危機。對於普通墨西哥老百姓來說,這意味著利率急升,大量的本地企業破產,購買力下降39%。這種對股市及貨幣市場的投機所造成的危機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再次出現。

(二)外債負擔(見表9總債務(百萬美元))

1999年,墨西哥的總債項負擔比1994年NAFTA簽署前增加了250億美元。為了應付外債,墨國政府自1993年起每年要還由240億至440億美元不等。如果把這些錢用作反貧困或其他救濟社會的項目,那不是更有價值嗎?然而外債使負債國更要不惜一切代價吸引外資。

NAFTA生效後,美國人民又如何呢?

(一)與墨國的貿易逆差擴大(表10美墨的貿易平衡(百萬美元))

自NAFTA生效後,美國對墨西哥的出口有所增加,但不如墨西哥出口美國那麼快。協議之前美國對墨國的貿易是順差,現在卻有巨大的貿易逆差,而墨國產品大量進口美國無疑影響美國工人的就業機會。

(二)影響美國工人就業

NAFTA生效後究竟有多少工人受影響?具體數字實在難找。但美國2001年7月份的數據顯示,有356,000美國工人合資格參加一種特別的再培訓計劃━━參加者全是因NAFTA生效後,老闆搬廠到墨西哥或加拿大而失業的工人;或是受兩國的進口競爭而喪失職業者。那些與墨國毗鄰的北美邊界社區受影響最嚴重,因為數以千計的製造業職位轉到墨國那邊,使此區成為失業重災區。當中最受影響的是婦女及有色人種,因為搬走的大部份是成衣及電子廠,而這些廠主要聘用婦女及有色人種。

(三)對美國工人工資的影響

經過幾年的停滯,美國的實際工資近幾年有所增長,但也只有少許增長。如果同那些企業利潤及總裁的薪酬相比,簡直無法比。許多專家說工人並無取得公平的份額,因為企業隨時威脅搬廠到墨西哥或其他低成本國,這不但使工資不斷被壓低,更威脅到工會的生存空間。美國康內爾(Cornell)大學一項研究指出,600個工會組織的抗爭之中,有62%的個案涉及管理層以關閉本國廠房來要脅工會勿搞事。

加拿大的工人又如何呢?

(表11失業人口能取得失業保障金的比例(%))

加拿大於1988年與美國訂立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FTA)。在89-96年間,加拿大的製造業下降13%。收入最高的一成家庭與收入最低的一成家庭之間的差距由原來的50比1變成314比1。由於FTA及NAFTA所帶來的競爭壓力,加國大幅減少各種社會福利。例如1989年(FTA生效後一年),75%的失業人口可拿到失業保險,但到2000年,只有36%的人合資格(各省比例有異)。

投資者權利

NAFTA第11章所保障國際投資者的權利比世界上任何一份協議都要多。協議最富爭議性的方面是:它容許私人投資者直接控告NAFTA成員國政府,若該政府違反第11章所列明的一系列責任,例如若成員國政府法例影響企業的「未來」收入,企業有權要求政府賠償)

賦予企業這種權力可算是史無前例了。即是說它有能力限制任何成員國政府的權力,使他們不能有效保護環境以及公眾福利,也不能確保外資在當地投資時遵守各種社會、經濟及環保的目標。

加拿大國會在1997年立法禁止使用或售賣電油添加劑MMT,因為它致癌。但是,出售MMT的美國公司ETHYL CORP.卻根據NAFTA第11章控告加拿大政府的有關法例等同充公其未來收入,要求加國政府賠償1.3億美元。加國政府估計敗訴機會很高,最後作了賠償。

資料來源:Sarah Anderson,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http://www.ips-dc.org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