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驅》第62期,2001年(冬)
最近有人重提董建華下台的要求。有政治團體更發起行動,反對董建華連任下屆特首。
作為普羅民主派的政治團體,我們理解大眾對董建華的不滿。董當然不值得大眾支持。不過,我們要指出:董最壞的地方不是推行改革過急或者諮詢不足。他推行的根本不是真正有利大眾的改革,而是為了成全少數財團發大財而進一步壓迫大多數人民的生活和福祉,是假改革、真改衰。
有人指責董的八萬五建屋目標拖垮了樓市,其實董政府從來沒有認真執行過「八萬五」政策,後來更無疾而終,所以談不上八萬五拖垮樓市;更重要的是現在的私人樓宇價格仍然未下降至大眾可以負擔的水平,所以不能說樓市下跌對大眾來說是件壞事。從政府最近停建居屋和收緊申請公屋入息上限等托樓市的措施,可以看到董政府的房屋政策還是一貫偏袒大地產商的。
同時,我們要看到:董不是特區政府種種惡劣政策的唯一的或最後的負責人。那些惡劣政策早在港英末期一直推行,更得到本地資產階級和中共政府的支持,也是近年爭相推行所謂全球化的各地政府所奉行的。而董不過是由大財團黑箱作業挑選出來、代表大財團去執行這套有利財團(不利大眾)的政策的工具而已。
因此,單純要求董建華不要競選下屆特首而不觸動特區政府的組成和那反人民的總政策,不觸動董政府背後的大財團專政,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
這樣說絕不是為董開脫罪負。不是的。我們要說的是:要徹底解決今天普羅大眾面對的困苦,需要推行全面的改革;不僅需要政制的民主化,由全體市民普選港人代表大會組成民主政府,還需要實行社會經濟領域的民主,打破大財團主宰一切的制度、縮短貧富懸殊、確保社會財富資源首先用來滿足大眾的生活需要。要實現上述目標自然需要很大努力,需要大眾長期奮鬥,但它卻是能夠打破困境的有效方向。而單純反董連任的口號,不但不能起著群眾教育的作用,反而轉移了群眾抗爭的目標(從針對整個制度變成針對個人)、模糊了民主運動的方向。
2001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