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凡
《先驅》第56期,2000年6–8月
四月中旬的美股大跌市之後,連續幾天作了反彈,使不少人仍然懷抱牛市未完的期望。但是,至少,許多從前一直看好所謂新經濟的評論家現在已紛紛轉態了。
永久繁榮夢的破滅
美國九十年代的繁榮週期長達九年,使許多人相信,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資本主義經濟已經擺脫了傳統的興衰週期,昂然直入永久繁榮。香港信報作為“新經濟”的大好友,在今年初的跌市時仍言道:
說“網絡股是典型的投機泡沫”,“我們並不同意。萬維網的出現,不但改變了傳播和溝通的方式,也改變了企業經營、學習生活、消費消閑等……,發展潛力無限。……有甚麼比網絡股更有前景?”(一月六日社評)
到了四月五日,它已經要改口,說“科技股暴跌會否演變成另一場股災?……是吉是凶很快就會有分曉。”四月十四日美股大跌之後,它就不得不借金融時報的口來說明“分曉”了:“只有當人類不再貪心和憂心時,牛和熊才會退回到動物園中。”
但是,仍有基金經理看好。四月中旬,美國道指從最高位跌了7.3%,而納指則跌了25.3%。恒指則在四月十七日一天跌了8.5%。那位經理說:但納指仍比一年前高40%啊。對的很。1996年格林斯平已警告股價太高,是“非理性亢奮”,但股價還是繼續亢奮,以至去年底又比1996年高出六成。據此看,四月中旬的跌市不算甚麼。
我們不能確定港美股市已進入熊市。但是,至少它很難再有持久的升勢。最直接原因包括以下兩點。一,是因為未來一年,港美兩地還有大批股票推出。前一階段人人趕熱潮,大搞網絡股上市。但當時所發行的股票還只佔應發的小部份。這是因為美國納斯達克及本地創業板都規定股東所持的最多數股票須有六個月或以上禁售期。也就是說,業已推出的科網股只是少數,更大量的供應陸續有來。在供應劇增下,股價實難大升。二,過度供應使科網公司之間正展開一場淘汰戰,因此這方面的壞消息每況愈下。美國廿家大網商的現金將在一年內用完。九成的網商並無一仙盈利。在股市上升的情況下,它們還可以通過股市債市集資。然而,一月開始的持續跌勢封殺了這個途徑。未來將有不少破產。
週期危機的痼疾
我們堅持一貫看法,即:資本主義過去,現在以至將來,都不能擺脫週期性衰退。自然,過去、現在和將來,資產階級國家機器都會在這個關頭出面拯救大資本家。事實上,如果1988及1999年格林斯平及財政部不是先後減息及挽救陷入破產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美國可能早就被亞洲危機的餘波所打擊而使泡沫破滅。又如香港,如果港府前年不是以千億港元救市,港股也很難在後期反彈至萬五點。但是,國家干預頂多只能延緩危機,減弱危機的衝擊力,不能根本取消危機。在大跌市前,不少人說新經濟擺脫了傳統週期,理由千奇百怪,例如:
網絡股的資產不能再按傳統的標準計算,因為人才與創造力才是最重要資產;
電腦技術日飛猛進,使資訊產品價格只降不升,從而製造了無通脹、高增長的環境;
首先,即使上述觀點站得住腳新科技也不可能使整個資本主義經濟脫胎換骨,因為,資訊科技投資只佔美國總投資的4%,因此絕大多數經濟仍受傳統基礎因素支配吧。其次,即就資訊工業而論,關鍵不是你怎樣算資產,或是電腦價格只降不升。關鍵是公司最終必須有盈利,股票才會有人買。股價可以在一定時期內高於利潤率,但是不可能根本脫離利潤率,因為股民持有的一紙股票之是否有價值,最終看公司盈利及派息。而公司有否盈利,不能單看技術上或供應上的因素,還要看的因素首先是購買力是否按比例發展。按照新自由主義的神話,供求可以經常保持均衡,所以不會出現經濟危機。但資本主義的最明顯的固有矛盾,正正是一方面生產總是盲目地無限擴大(這是資本之間的劇烈競爭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社會購買力的有限發展(多得資本家經常要壓抑工資增長以便進行競爭)。這一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可以從資本家的一種矛盾態度看到。資本家總想自己少付工資,但卻會認為別的資本家多付工資對自己有利,因為這樣工人才有錢買自己的商品。這講法自然過於簡單化,但是多少反映上述矛盾。而這個矛盾,再加上其他矛盾,就造成資本主義的週期性生產過剩,造成危機。自從1825年以來,世界資本主義已經歷過20多次危機了。
表面上,美國此次繁榮同六十年代的繁榮期一樣長,可是,同六十年代不同,此次繁榮建基於一些脆弱不堪甚至會早晚轉向反面的因素:
美國長期繁榮的基礎薄弱
1.繁榮是因為美國人大量花錢消費。而這主要是靠借債來維持的。他們不僅花光所有的收入(儲蓄率為零),而且債務日增。住戶的債務與可用收入之比,1986年為77%,1997為92%,1999年為100%。去年居民負債總額為5.8萬億美元。這些債項也支持了不少人借錢買股票,促成股價飆升。公司債務也不斷增加。私人債項再加上5.6萬億美元的公債,美國總債務高達11.4萬億美元。1980年美國尚是淨債權國,即世界各地淨欠美國的錢,而比例為國內生產總值的7%。到1998年則相反,美國變成淨債務國,它淨欠下各國2.3萬億美元,其債務為國內生產值的29%。美國因此每年要付出天文數字的利息。
2.美國人大量進口外國貨,致使貿易赤字極為嚴重。1997年約為1100億美元,1998為1000億,1999估計為1500億。美國人所以能夠舉債消費及投資,依賴的是巨量外資流入。沒有它,美國根本不可能這麼繁榮。1998年流入外資高達2180億美元,1999年更升為7200億美元。之所以這麼多,部份原因正正是因為自亞洲危機爆發,全球近一半地區陷入危機以來,各地資金紛紛流入美國避難。現在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儲蓄在美國,有謂數字甚至是七成。
很明顯,美國要繼續繁榮下去,須依賴信用制度的更大擴張,也就是說,依賴更多外資流入。可是,這日益困難,因為避難資金已經流入得七七八八,很難再大升。其次,目前巨大貿易赤字使美元匯價受壓,這又使外資流入的風險大增。只要一點風聲鶴唳,大量外資不僅不會再流入,反而會大量流出,那時候美元就會下跌,負債者要被迫還錢,股市也大大受壓。這時就難免牛去熊來。
即使在九年的牛市中,美國“新經濟”也不是那些人所吹的那麼繁榮。整個九十年代,勞動生產率每年平均僅增1.4%,雖比八十年代的1.1%高,但仍比1959-73年的2.9%低許多。在國內生產總值方面,1990-98年平均每年為2.43%,而1980-90年是2.75%,1960-69是4.33%,1948-53年是5.38%。美國九十年代的增長率是最低的,但目前的股價卻是戰後最高的。美國歷史上的平均股價與利潤之比(即市盈率)只是15倍,而今年初卻高達26倍,是平均數的兩倍。九十年代的平均經濟增長率遠低於1950-80的時期,又怎有可能長期維持高於平均市盈率兩倍的股價?過萬點的道指與過5000點的納指,不是泡沫是甚麼?
不論盛衰,人民都是輸家
美國如果確定進入熊市,對全球經濟都有重大打擊。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佔所有發達國36.5%,占全球經濟的20.7%。世界一半的入口為美國吸納。香港與中國更加依賴美國市場。近年大陸的出口;約有18%依賴美國,而香港則為25%。日本自九十年代初便一直沉痾不起,只剩下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火車頭。如果美國衰退,則不僅日本及亞洲四小龍有可能進一步沉淪,連帶大陸與香港也會受影響。
對普羅大眾來說,股市盛衰對自己的影響日益增加。首先,由於統治階級的傳媒的吹捧,現在比過去有更多工人(包括若干“中產者”)買股票。(美國股民佔人口一半,而香港股民也達到80萬。)小股民最沒有條件玩這個遊戲,但是,他們又是股市大鱷最易入口的點心。在股市牛熊爭持的險境中尤其如此。
股市盛衰也往往預示整體經濟的盛衰。但整體經濟的盛衰,對不同階級的影響大不相同。
在過去九年,美國傳媒不斷吹噓新經濟怎樣使人民變成富翁。實際情況卻是,這九年是美國貧富懸殊加劇的年代,其嚴重程度是發達國家之冠。超過一半人口擁有股票,但10%的最富戶卻擁有89%的股票呢。1983-95年,最窮的40%住戶的財富減少了80%,而最富的1%住戶多得了17%。繁盛期內始終只是大資產階級獲益,而普羅大眾頂多不過有一份工作及一份微薄的收入。香港尤其如此。
到了衰退來臨,資產階級及其政府就會趕忙把危機轉嫁給人民,於是裁員減薪、削減社會福利等等接踵而至。大部份人民都沒有一分錢股票,可是,投機的一切惡果卻要他們承受。
資產階級總是告誡人民:默默忍受一切犧牲吧,因為啊,經濟盛極而衰本是天命,就像蘋果落地一樣是天經地義的。“只有當人類不再貪心和憂心時,牛和熊才會退回到動物園中。”(他們忘記自己先前怎樣迷信牛市永續的神話!)既然人類總是貪心,又總是為財富而憂心,那麼,牛與熊自然永遠困擾人間了。
老實說,那不過是唯利是圖的資本家把自己的天性投射到300萬年以來的全體人類的身上罷了。歷史告訢我們,人類在其演化的幾百萬年中,大部份時間都不存在他們所指的那種貪心,即累積私有財富的欲望;這種貪心是最近不到一萬年才出現的;但是,在這不到一萬年的歷史中,也只是最近幾百年,“貪心”的方式才由積累貨幣資本普遍代替了積累土地或者使用價值。也只是不到二百年,資本主義才生根於地球並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目前這種經濟循環,第一次出現如此荒唐現象:普遍人民捱飢受苦,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得太多而不是太少。資本主義並非從來就有,亦非注定要永遠統治人間。只要普羅大眾認識到這點並奮起改革社會,廢除資本的統治,牛和熊就會退回動物園,不必等到人不再“貪心”的時候。
2000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