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貓
《先驅》第55期,2000年(春季)
泰國跟其他三個國家菲律賓、印尼及馬來西亞被譽為亞洲四小虎。過去卅年,泰國政府全力開放市場,吸引外資,希望盡快與亞洲四小龍看齊,但事實告訴我們,現實與期望距離甚遠。以下的數據顯示泰國成為小虎所付出的代價是如何巨大。
貧富懸殊擴大
去年的泰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過去30年,泰國透過由出口帶動的農業及工業化,與全球市場經濟結合的結果並不使人樂觀。首先,收入差距擴大了許多,貧富懸殊更嚴重。
在1960年,農業戶的平均收入是其他部門平均收入的六份之一,但到90年代,這個差距變成十二份之一。
1988年,人口頂層的20%佔國民收入的54.2%,最底層的20%只佔4.6%,到96年,這個差距也拉大了。
1996年曼谷人的平均收入是25萬多泰銖(約5萬港元),是全國國民平均收入的三倍,是泰國最窮的東北部地區的人民平均收入的10倍。
環境污染
在環境方面,每年為了出口需要要把240,000公頃的森林及樹林移為平地,用作耕種。所謂的綠色革命雖然使產量增加,但也使農民更依賴農用化學品。例如全泰的殺蟲劑的使用量由87年的2萬噸到96年的4萬5千噸,即在10年間上升了122%。農藥的使用直接危害到當地的水源。據94年一個全國性水質調查指出,81%的水塘的水已受到DDT的污染。與此同時,全國41萬多的農民接受驗血測試,結果發現,有16.6%的農民受到農藥的感染。另外,一個調查發現,在接受測試的78種水果樣本當中,有98%含有違反健康安全標準的殘餘物質。據公共健康部的資料顯示,與農藥有關的疾病在88至93年的五年間增加了17倍。
農藥有那麼多害處,為什麼泰國農民仍要使用呢?究意誰會從中得益呢?其實得益者不是農民,而是在泰投資的跨國企業。全泰國有40個殺蟲劑及除草劑生產商,絕大部份是跨國企業擁有的。
其實許多被泰國政府以投資優惠計劃吸引來泰投資的工業都是最污染環境的工業,許多來自發達國家的外資在其本國受到情緒高漲的環保團體反對而無法立足,於是便轉移到反對聲音微弱,環保法例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繼續污染生態環境。1989年,泰國國家環境委員會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化工業能產出危害人體的廢料,而這些化工業的污染者絕大部份是跨國企業。
泰國工業在94年進口了2百22萬噸對人體非常有害的有毒物質。另外,96年,在135萬噸有毒廢料之中,有75%是由泰國工業部門製造出來的。這些廢料大部份都排放到引水道,運河及河流因而受到嚴重污染。今天,泰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污染的地方之一。
究竟這種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污染換來的財富是否值得呢?財富會掉進了誰的口袋?污染的代價又會由誰來承擔呢?可能泰國人民未必知道跨國企業是罪魁禍首,但卻很清楚自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他們要承受發展所帶來的惡果。
工業投資製造大量就業機會?
過去幾十年,泰國政府為了發展工業不斷引入外資,並認為外商投資會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結果證明這是錯的。其實今天製造業只佔泰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三成,提供450萬個職位,僅能養活3%的勞動力。另外,這些職位是怎麼樣的工作呢?大多是工資低微〔泰政府剛於二月初宣佈今年繼續凍結本來已非常低的最低工資額,即曼谷每天160泰銖(約33港元),其他地區則只有130-140泰銖〕,毫無職業保障、職安及醫療保障的。泰國的車間工傷率是全亞洲最高之一。遠的例子有1993年5月震驚全球的港資開設的開達玩具廠大火,燒死燒傷600多女工,近的有去年清邁發生爆炸,燒死燒傷百多人的台資罐頭龍眼廠,兩起慘劇的老闆在事發後都逃之夭夭,不肯承擔責任,而泰國政府也不肯出面追究。
其實,泰國政府為了吸引外資也付出高昂代價,例如括免外資的稅項方面,泰國在91年就損失稅收17億,到95年則損失127億。這還沒有包括那些因免稅入口的機器所帶來的損失,以及政府放棄徵收在工業村專為出口而生產的企業稅和外資使用本土公共設施的折扣優惠等。
很多學者及民間團體早已質疑泰國政府這種盲目開放經濟給外資,尤其是跨國企業以迎合把持世貿的強國的要求這種做法是否能使泰國及其人民擺脫貧窮。
泰國一個經濟學者指出:我們要讓全世界知道世貿所鼓吹的所謂自由貿易已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何等負面的影響。由70年到96年間,拉美的外債增加了20倍,南非外債增加了35倍,整個第三世界的外債則增加了100倍。泰國呢?在1997年的經濟危機爆發之前,泰國外債與1980年相比已經增加了120倍。
這似乎說明泰國的繁榮及發展只是表面現象,背後的事實是不斷借債來支撐大局。這意味著泰國日益依賴國際的金融財團如世銀、國際貨幣基金會等強迫泰國的工人農民勒緊肚皮來還債。
泰國經驗的啟示
泰國對外開放的經驗很值得我們中國參考。中國政府自80年代初以來也拼命以出口導向,開放市場,吸引外資,到今天這勢頭有增無減。但在經濟有長足增長的背後也造成貧富懸殊的擴大、環境污染嚴重以及外債不斷增加。這與今天泰國的情況何其相似!為何大部份的中國人,尤其農民的生活仍然那麼困難甚至有惡化的跡象?究竟年年增長的財富落到誰的口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