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
《先驅》第53期,1999年8月
公務員在近月舉行的一連串反私有化大行動,還擊了政府的攻勢。在此之前,政府一直高調地把假改革說成是「勢在必行」,企圖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造成既成事實。另一方面,不少評論也批評房署工會「過激」。五二三公務員大遊行之後,許多評論家改變口氣,也批評政府的「改革」步伐過急了,而房署高層也吹風說可能把私營化延長到十年才完成,等於承認了「過急」的批評。另一方面,民眾也增加了對公務員抗爭的了解和同情。這一切證明抗爭是有效的。
旗幟鮮明地保飯碗、反假改革
但是大家都知道距離成功仍很遠。政府的攻勢是不會停止的,不過是以退為進而已。政府在員工壓力下可能會同意與工會展開高層談判。但是,也不表示它會輕易答應員工要求。相反,它正企圖在談判桌上消磨員工的抗爭意志。房署工會大聯盟的經驗可資為鑑。房署應允工會所請,成立「第六方案」小組,用來專門討論工會所提的有關房署改革的自強方案。但是,據工會大聯盟召集人林民焯先生說,管方根本沒有誠意,會議預先定了框框,凡是擱置移交服務給私人公司的意見,都被報以「無得傾!」另一方面,管方又極力游說工會同意公司化方案。這明顯是管方採用延兵之計而已。
政府的另一陰謀就是極力轉移員工視線,使抗爭從反對假改革轉移到假改革的推行快慢上。可惜的是,連一些工會領導人也模糊了目標,把批評完全集中在「改革太急」上面,而不是「改革是假、是錯」上面。但是不少工人很清楚,問題不在於步伐快慢,而在於這種改革根本是假改革、真剝削(這是五二三大遊行的主要口號)。如果一個人的結局仍是難逃一死,實在不見得晚死一點比早死一點好些,甚至可能壞些。所以,員工切不可附和什麼「改革是對的,只是不應太急進」論,相反應當鮮明地與之劃清界線,重申我們的要求決不是減慢假改革的步伐,而是根本廢除它。當務之急是在全體工會及員工中統一奮鬥目標,特別是向仍被政府蒙蔽的同事解釋利害關係。公務員維持著社會服務及不少基礎設施,所以議價能力不低。問題是公務員不僅還沒有充份團結起來,甚至連奮鬥目標也沒有達到一致。
五月廿三日由公務員工會聯合會及職工盟發起的遊行,鮮明指出政府的改革是假改革,而「保飯碗」的標語全場可見。反觀六月六日水務署工會聯席的遊行,完全側重「維持水務公營」上面,一句不提保飯碗。甚至有聲援團體申請派發主張保飯碗的傳單也被禁止。他們也明文禁止任何工會拿出自己的標語。有人估計這是因為水務署工會聯席的領導比較親近工聯會,而工聯會當前路線就是避免同特區政府對抗,自然不想太鮮明提出保飯碗的主張。這種猜測自有一定道理。事實上工聯會過去可以發動千人遊行反對輸入外勞,但現在面臨政府要打爛成千上萬公務員及半公務員的飯碗的形勢,卻什麼群眾行動也沒有。
政府今後也可能採取另一招數,就是用優惠的條件誘使員工放棄抗爭,接受假改革(最終來說也就是接受遣散)。對個別員工,這可能是值得接受的。但是,對大多數員工,尤其對工會來說,這是萬不能接受的,因為在正常情況下,中下級員工所得的優惠都不會令他們一家人有一生的保障。其次,要知道我們不僅為我們這一代而戰,更是為下一代而戰。現在年輕一代的待遇已經大為下降,如果員工今次不戰而降,就會大大打擊全體以至下一代普羅大眾的待遇。我們忍心眼見就業前途一代不如一代嗎?
有評論認為公務員反對「改革」只是為了一己的私利。不幸,有些資助機構(他們的僱員實際上是半個公務員)工會領導人也在這種壓力下低頭,不敢鮮明地提出保飯碗的要求,好像保飯碗是不正當似的。我們要在這裡強調,就業權利是基本人權,是社會上佔絕大多數的普羅大眾賴以生存的神聖權利,因此關乎社會根本利益,決非什麼個人私利,更非損人利己。政府的假改革才是真正為了高官及工商界的私利而推行的。私營化的本質就是把原由政府負擔的公屋及社會服務,交由私人按牟利原則經營,也就是靠犧牲普羅大眾的利益來為工商界及高官謀取高薪厚利。他們的假改革才真正是損人利己的自私陰謀!而他們居然還有臉面指責員工保飯碗的行動是自私!顛倒黑白的無恥程度真正是登峰造極了。
團結起來!━━但怎樣團結?
有人提出「工會不分左中右團結起來」,有人對此保留,認為在職工盟與工聯會及其他工會之間的確存在路線分歧,很難團結。
這兩種觀點各有道理,但共同的缺點是太模糊,因此不容易得出正確的行動結論。我們認為,有心人自然應當追求團結,但不是任何一種團結,而是有原則的團結,是團結去抗爭,而不是團結去投降。只要同意這點,就應不論門戶,不分左中右,都要聯合起來。對於以往分歧,基本上不應算老帳。要算就只算新帳。意思是只問今次你抱什麼抗爭態度,不問既往。如果今天路向相同,就團結起來;如果不同,甚至相反,即使是本來同門同派,也只好暫時同他分手,實行「各自各精采」好了。總之,團結的標準不是任何黨派,而是上文提過的總的抗爭路線。如果要把這種團結精神概括成一句話,就是:「全港工會,不分左中右團結起來反抗私營化、反抗假改革!」
主要策略是什麼?
五六月間公務員的連串遊行的確產生作用。不過,目前階段的主要抗爭策略,恐怕不宜再以遊行為主了。遊行示威,在今天情況下,頂多是展示陣容而已,並不是實際較量,不會損及政府分毫,不能實際阻止政府的假改革。要達到這些目的,只有工業行動才行。所以房署工會大聯盟才會率先發起初級的工業行動(對擾民的房屋政策消極執行)。
分析到底,甚至可以說,如果要達到目的,實行強烈的工業行動(包括罷工)恐怕是早晚難免的。1973年的教師向政府爭取合理薪酬、1986年的士司機反對政府濫加牌費,都是員工採取罷工之後才迫使政府讓步的。十多年前,英國郵務工人則是用輪流罷工的方式才成功阻止政府的私有化計劃。自然不是任何罷工都可以引向勝利,但束手肯定只能待斃。尤其在今天形勢下,不作強烈的工業行動的準備更不行。這是由董建華政府的本質以及當前的政經形勢所決定的。首先,董建華政府的產生方式決定了它比諸殖民地政府,只會更赤裸為工商界利益服務。而恰恰在今天這個經濟蕭條的情況下,工商界坐擁巨資卻又苦無投資出路,作為商界總代理的董建華政府自然要順應商意,通過私營化為工商界開闢一條回報率極高的投資大道。其次,經濟危機使政府赤字增加,而假改革有助減少赤字;其三,這個商人政府秉承了華人工商界的保守傳統(殖民地時代這個傳統在政府中確有重大影響,但不像今天那樣厲害),又吸收了親中共派的反民主力量(以梁愛詩為代表),因此成為比殖民地政府還要頑固的統治集團;這個統治集團越要把經濟危機轉嫁給民眾,它就越少威信;它越少威信,就越要以強權和加倍頑固來回敬民眾對它的應有鄙夷;其四,高官們可以從私營化大撈好處。有謂本港22間承辦房署物業的管理公司,竟有15間是由前房署高官把關。官商勾結,莫此為甚!總之,董建華政府,不論在私在公(是工商界的「公」),都有必要貫徹私營化,有必要無情地砸碎公務員的飯碗。這就是他們大唱「勢在必行」、「大勢所趨」的原因。所以,不經過一番惡鬥,員工很難迫使政府放棄假改革。因此公務員的當前抗爭策略恐怕仍是以逐步準備各級工業行動為主,而不再以遊行為主。
組織聯合陣線
廣大員工都有工會不分黨派聯合抗爭的良好願望。另一方面,工會一直分黨分派,又是一個頑固事實,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克服。儘管這樣,局部克服它以滿足抗爭需要仍是大有可能的。可以考慮發起公務員工會反對私營化及反對假改革的聯合陣線,去統籌整個抗爭。聯合陣線不分黨派,任何工會都可以平等參與;參與者一面保留批評權利,同時又盡量在行動中求同存異,共同奮鬥。任何有關聯席的重大決定,都可以交由各自的工會的或聯合工會的會員大會去決定,務求盡量發揮全體員工的積極性。事實上,多年來香港社會運動都有豐富的聯合陣線的經驗。在工運中雖然比較少,但最近房署員工各工會的大聯盟也是一種聯合陣線,只是全體公務員工會的大聯盟仍未組織而已。當務之急是盡量促成這樣的大聯盟的產生。自然,由於習慣勢力所然,很難一開始就能達到百份百的聯合。但有心人大可盡力為之,即使暫時未竟全功,一個暫時局部的聯合陣線也會起一個示範作用,從而促進以後的擴大團結。
所謂爭取輿論
有人勸喻房署員工不要罷工,理由是輿論不會同情。首先要說明,誰也沒有打算現在就罷工。罷工須要有各種各樣的準備,須要下很大的決心,而現在條件恐怕未充份具備。可是從這個事實得出什麼結論呢?從取勝而不是屈服的需要看,只能得出努力準備有力的工業行動的結論,而不是相反的消極結論。至於所謂輿論,那就要看指的是什麼了。如果指的是傳媒,實在不必把考慮傳媒的態度置於員工抗爭的需要之上。在多數情況下,傳媒都由工商大亨控制,社論也往往反映他們的立場。如果某些傳媒做到客觀公正報道已算不錯了。這不是說不應爭取傳媒,而是說這方面的考慮應當從屬抗爭的需要,而不是相反。
如果所謂輿論指的是普羅大眾的態度,那情況自然不同。爭取普羅大眾支持至關重要。反過來,政府的假改革要全面勝利,也一定要靠挑撥公務員與非公務員工人、房署員工與公屋居民之間的對立甚至自相殘殺才成。房署工會大聯盟的工業行動特別注意爭取公屋居民,這是正確而巧妙的辦法。歸根究柢,私營部門的員工與公務員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爭取其他種類工人的支持,是可以成功的。要達到目的,自然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尤其須要做的,除了爭取非公務員工人支持自己之外,也須要主動去支持前者的鬥爭。房署工會大聯盟曾經聲援公屋居民反加租行動就是一個好開始。如果公務員工會能進而支持許多勞工團體的其他要求(例如爭取最低工資、創造就業機會等),那就至少在思想上可以加強公務員同一般打工仔的聯繫。員工更應利用一切機會宣傳「打工者不分公營私營,聯合抗爭保飯碗」的思想。
要人家支持自己,首先自己要有所作為才行。不然,叫人家支持你的什麼呢?試想,如果房署員工不是首先大膽抗爭,又怎能刺激起其他公務員支持,又怎能促進大眾對事件的了解?所以爭取民眾支持與強烈抗爭,二者並不矛盾。即使是最強烈的工業行動,只要準備得充份(包括在向民眾解釋上也做得充份),進行得有力而巧妙,就可以爭取大眾同情。相反,無所作為才不會有民眾同情,因為人家只當你「無到」而已。
要有長期奮鬥的準備
今次員工面對的危機是空前的。這場挑戰絕不是過去那種爭取多加一點薪水那樣小兒科。目前的危機實在是香港以至全球資本主義長期的畸型發展所累積而造成。另一方面,本地工會運動長期以來,非常分散和細小,眼光也不夠遠大,會員大多不積極。這種局面也是由各種深刻歷史因素造成的。所以,本地工會特別不容易迎擊政府的巨大攻勢。要扭轉這個局面,須要員工及工會作長期而艱苦的奮鬥,須要克服種種離心力量(例如員工一向缺少集體奮鬥意識,慣於只尋求個人出路),須要逐步加強員工對集體奮鬥的信心等等。對私營部門員工來說,要作這樣的奮鬥特別不容易。電訊工人的失敗多少反映這個困難。可幸的是,公務員的客觀條件一向比私營部門較好(主要是勞動強度不那麼高,僱主的監控不那麼嚴厲,工會活動空間較大等),所以公務員比較私營機構員工較有能力去作長期的奮鬥。總之,只要工會特別是加強基層組織(本地工會的重大弱點之一就是幾乎沒有基層的組織),應該可以比私營機構員工做得更好。何況,假改革也須要分階段進行,不能一蹴而就。這樣也給予員工較多時間從事組織抗爭。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還是光明的!
1999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