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
《先驅》第51期,1999年2月
電訊大幅削減員工雙糧事件,勞資雙方表面上呈膠著狀態,一方面因為工會不接受,另一方面方案要明年底才落實,所以事件的真正分曉也要拖到那時。
員工知道資方此舉一旦成功,不僅表示收入減少,而且鼓勵資方進一步冷酷剝削員工。九十年代以來,資方在「提高競爭力」的幌子已不斷加緊壓榨員工。員工工作要爭分奪秒,實際上同血汗工廠的工人已經看齊,所不同的只是壓榨得更科學化而已。大量招請兼職及日趨外判也大大影響員工的地位。如果未來一年員工這一仗打輸,不僅員工更為「無啖好食」,對全港打工一族也不利。
不過,員工都普遍出現無能為力感。工會領導也沒有把握去發動全體員工集體提出書面反對。有人壓根兒認為員工本來就沒有多少討價還價能力,因為在電子技術及數碼化的情況下,電訊早就高度自動化,員工罷工不會使電訊的日常運作停頓。
這個講法有一定根據,但也不完全對。要電訊完全停頓運作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局部停頓或阻延仍是足有餘力的。在競爭日熾的情況下尤其如此。最近美國電訊工人罷工成功就是一個例子。
今年八月美國三間電訊公司Bell Altantic,U.S.West及Southern New England Telephone的數以萬計工人,在美國電訊工會的領導下發動了罷工,最終成功迫使公司限制超時工作、減少外判、讓安裝及維修工作由工會會員負責等。
美國電訊工人一直面對香港電訊工人所面對的問題:裁員、減薪、加強勞動強度等。他們也知道自動化對罷工的不利一面,但是他們也決定罷工,因為在維修、安裝新電話、設備升級、接聽查詢、推銷產品等各方面仍需要直接由員工操作。這些部門一旦罷工,對公司也構成巨大損失。尤其在開放競爭的情況下,對公司尤其不利。電訊業開放競爭一向使員工大吃其虧,但有時也可增加員工的談判地位。因為員工一旦罷工,使上述部門停頓,其他電訊公司就會乘機拼命擴大自己的市場佔有率。紐約時報這樣評論U.S.West員工的罷工:
「當其他沒有工會組織的電訊公司正在眼饞饞地為爭奪日趨蓬勃的電訊業生意而競爭時,U.S.West只好臨時與員工協議結束長達兩星期的罷工。」工會威脅號召勞聯產大(美國最主要的工會聯合會)會員轉用其他公司的電話線,也對此也不無幫助。
所以,員工只要團結起來,仍是有能力制公司的死命的。
員工的無能感的第二個來源恰恰是對團結一致缺乏信心,擔心別人所打的算盤同自己不一樣。這也是由來已久的問題。不過,這也不是什麼絕對不可克服的困難。其實,過去兩次行動已經是一個增強團結的好開始。在第二次集會中,三個工會也不像過去那樣分散,而是開始合作。自然,兩大工會聯合會(職工盟及工聯會)之間的路線分歧不會一下子解決,由此而產生的矛盾也會繼續存在,但是,只要有心人從現在開始用一切途徑去增進員工之間的感情,尤其努力不懈地消除同事中的種種聽天由命的思想,認真宣傳「工人是有力量的」的思想,那麼未來一年仍是大有可為的。最近電訊工會的會員有所增加,自然是好事,但是,也要同上述那種思想教育配合起來才會真正發揮工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