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廖化 編譯

《先驅》第49期,19988

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繁榮與危機的交替的歷史。二百年來,資本主義總是在經歷過生產的突飛猛進之後繼之以突然崩潰。過去廿年我們亦已歷經三次衰退,而每一次都比前次更嚴重打擊了普羅大眾。

週期性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固有的。每個企業都盡量攫取利潤。如果盈利高,它們就會盡速擴大生產,相信可以輕易出售產品。它們蓋新廠房,增聘人手,從而為其他企業提供了現成的市場。這樣經濟就繁榮起來。但這是不會持久的。自由市場就是表示各競爭中的企業之間沒有協調可言。比方說,汽車製造商決定擴充生產,但是鋼鐵製造商及馬來西亞的橡膠園並不一定能立即隨之而擴充生產。一方盲目擴大生產會引致原料、技術工人等供應出現短缺。這樣就會引起價格及利率上升。這時工人為了保護生活水平,也會採取行動要求加工資。這就會增加企業成本,減少盈利,部份企業有倒閉危險。為求生存它們就只好縮小生產及裁員,甚至索性關廠。但這樣做就會消滅了別的企業,別的產品的市場。繁榮就讓位於衰退。生產過剩出現了。產品堆積如山賣不出去。工人被裁。失業工人得減少支出,結果是更嚴重的生產過剩。

從繁榮變成衰退,常常出乎資本家及其政府的意料。1990年,英國首相馬卓安一再說不會出現衰退,差不多所有經濟學家的預測也是這樣說。金融時報報導說,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認為工業國家可穩定地達致3%的經濟增長。忽然間,衰退來了。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家總愛相信好景會永遠持續,直至衰退忽然降臨。然而,僱主與政府的對策永遠是叫普羅大眾勒緊褲頭。

到今天為止,仍然有不少主流經濟學家相信法國經濟學家薩伊的「定律」(Say’s Law)。二百年前,薩伊認為危機是不可能的,因為供給一定能創造需求。每件出售的貨物都會由另一人買去。他認為市場的「隱形之手」自動保證每件貨品都會售出,供應一定等於需求。市場價格本身定能好好調節經濟活動。但這個理論是站不住腳的。價格信號永遠不能順順利利的調節產出與需求,買與賣,生產與消費等等。生產總是一個需要時間進行的過程。「價格信號」不能告訴你,當生產完成時市場需要什麼,它只能告訴你在生產開始前市場需要什麼。

即使只是最簡單的商品生產,例如廣大小農種植稻米,時間因素也會引起巨大問題。如果某年天氣不好而歉收,價格就上升。但這不能促使當年就擴大生產。在現實世界(而不是市場萬能論者所設想的世界),農民得待明年春天才能擴大播種面積。可是,除非下一年依然是歉年,否則結果可能只是供過於求。

最有名的例子是所謂「豬週期」。豬農發覺,豬肉不是求過於供就是供過於求。倘若你研究一下巨型資本主義企業,情況可能更壞。工業生產不能在最終消費之前幾個月才去進行。工業生產得依賴巨型投資於固定資本,廠房與機器,而所需時間可能為期幾年。由於是「自由市場」,各企業間沒有任何協調,所以總難避免出現生產過剩以及經濟週期。

對於現實世界出現的供求不平衡及危機,一些經濟學家的反應是怎樣呢?一位經濟學家Leon Walras說:「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簡單地將這方面的時間因素置之不理。」

在現實世界,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供求均衡,最終還是達到的,不過不是通過供求自身的順利、有效而無痛的調節,而是通過激烈的動蕩,通過危機。兩個支持資本主義的經濟學派也同意這點。卅年代的大蕭條使凱恩斯擯斥了薩伊定律。他認為如果讓市場自行調節,供求雖然最終平衡,但要在一個更低水平上。他不相信依賴「市場機制」,不必任何政府干預,就能臻於繁榮。相反,他堅信只有政府干預才能阻止蕭條。這個觀點逐漸佔了上風,在戰後成為主流。經濟學家都相信凱恩期主義解決了經濟週期。但是,對凱恩斯主義的信心並沒能在19741976年的經濟普遍衰退中保持下來。差不多忽然間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改宗新自由主義,或稱貨幣主義。他們認為政府干預要盡量減少,除了要控制住貨幣供應以及打擊「非自然的壟斷」(首先包括工會)之外。戴卓爾之流高舉奧地利學派的海耶克的自由市場學說,可是他們忽略了海耶克有一點跟他們不一樣,海耶克固然反對政府干預,但他卻承認,市場經濟必然有週期,而稱「供求均衡」為一個「多少是不幸的名詞」,「市場的自發秩序不能確保首先滿足被民意視為最重要的需要,而後才輪到次要的需要。」這也是另一位奧地利學派熊彼得所言的「創造性毀滅」,即資本主義必然在週期性危機中發展。但是,公開承認這一點,對於要攫取選票的政客而言是不聰明的,所以他們可以大談海耶克的自由市場論,卻避談經濟危機。相反,關於自由市場可順利達至均衡的理論,不僅向本國人推銷,而且推銷給前蘇聯集團、中國以至第三世界。他們宣稱前蘇聯只要推行全面市場化,就可以在400500日之內復甦。可是實際上前蘇聯集團卻經歷了最長最嚴重的蕭條,工業生產下跌二成到四成。非洲在廿多年前可以供養自己的人口,可是經過了IMF所推行的市場化改革後,今天卻有上百萬計的人在挨餓。整個歐洲也不好過。失業與生活水平下降非常嚴重。

但是,即使危機這樣嚴重,也不會出現所有資本家都破產。事實上,當價格與工資下降到一個階段,那些沒有破產的企業就會利用價格下降的時機趁低吸納。同時,由於存貨漸漸耗盡,需求多少提高了。換言之,市場多少復甦,而利潤率也開始上升。這樣,本來停產的工廠會重開,並為其他企業創造了需求。復甦的連鎖反應啟動了。資本主義就是這樣在繁榮、危機、衰退甚至蕭條、復甦中打滾。

但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循環是否每一次都能復甦及繁榮到前一個週期的水平呢?綜觀二百多年的資本主義發展史,它有時做到,有時呢,卻是一次比一次危機嚴重,直至爆發像一九二九年的大蕭條為止。資本主義在卅年代的大蕭條中一直無法真正復甦。羅斯福的新政(實即凱恩斯主義)其實並沒能挽救經濟。後來歐美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重新增長,不是因為凱恩斯主義真正有效,而是因為第二次大戰迫近眉睫,各國大肆擴充軍備,由此刺激了經濟增長。而代價就是世界大戰,上千萬人被屠殺。

戰後資本主義又經歷了大繁榮;每次經濟衰退後都能回復原先的增長水平。但是,1974-75的世界性衰退之後,情況已大為改變。總的來說,復甦不再那麼有力,而衰退卻往往漫長。亞洲危機的爆發的速度及規模更是驚人。IMF用來「拯救」墨西哥(1995年)和「拯救」亞洲的費用,已經超過二次大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協助歐洲重建)。當代資本主義是否正滑向另一次大蕭條,是一個不少人在研究的課題呢。

(取材自Economics of the Mad House, by Chris Harman, Bookmarks。)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