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致良
《先驅》第48期,1998年4月
我代表先驅社參加立法會競選,是為了鼓吹普羅大眾起來爭取生活保障,打破困境。
至少二十多年以來,香港的普羅大眾沒有像今天這樣缺乏安全感:大批失業,那些仍然有工開的也擔心裁員,或者面對收入減少,工作條件惡化。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危機最嚴重,中層打工者也明顯不好過,但是大財團的財勢繼續急速膨脹。現在特區政府提出所謂「利民紓困」的財政預算,好像讓中層人仕得到了一些減稅或貸款買屋等好處,但是最大得益者卻是大財團,而對基層大眾最急需解決的就業問題並沒有提供任何實際幫助。我們認為政府有責任採取種種辦法來為大眾提供就業機會,例如:
━━增聘人手,擴展及改善公共服務;
━━加速公共建設,興辦公營事業;
━━立法規定全職的工作每周40小時,而工資照舊不減;
━━中小學每班人數不超過25人,教師每周授課不超過25節,落實每校一社工(這樣不但增加職位,而且改善教育工作)。
我們認為,失業問題並不是一時的現象。至少十年以來,一方面工業萎縮,另方面房地產和股市的投機畸形發展,造成極不健康的虛假繁榮,終於招致今天的危機。如果不尋求根本的改革,即使這次危機不久得到紓緩,將來還會有更大的危機。所以我們一方面主張設立失業救濟金,正式確定政府對失業問題負有責任,反擊那種說救濟養懶人的歪論,另方面主張政府採用下列辦法來限制暴利和投機,減少經濟的畸形發展和社會不平等:
━━開徵資產增值稅,把不勞而獲的巨大利益收歸社會;
━━實行累進稅制,對發大財的人抽較重的稅。
為了不再任由大財團壟斷住宅用地來剝削市民大眾,我們主張政府停止出售住宅用地,改為用以大規模興建質素可靠的公屋和居屋,迅速全面滿足中下階層的住屋需要。
以上的主張統統是為了解決普羅大眾的迫切需要,反過來多多少少觸動了大財團和大富豪的利益。如果政府權力繼續由大資本家和官僚掌握,這政綱是不會認真全面實現的。即使有個別普羅民主派人士當選議員,也不夠力量改變這種情況。所以,我們先驅社現在參加競選,主要目的是鮮明地指出大眾的出路在哪裡,呼籲大眾起來進行集體的奮鬥,長期的奮鬥,一方面爭取生活保障,同時爭取普羅大眾當家作主的權利,一步步形成強大的普羅民主派。我不開任何空頭支票,不要求選民把希望寄托在我個人或任何議員的身上,而是鼓吹大眾相信集體的力量最終可以打破一切障礙,克服一切困難。我們認為,今天就必須盡力發出這種呼聲,開始這種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