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凡
《先驅》第50期,1998年11月
(編者按:本文是作者在一個由勞工工作者陣線舉行的座談會上的報告原稿)
正當香港陷入幾十年來鮮見的經濟衰退的時候,工商界不斷鼓吹什麼「共渡時艱」,「勞資合作」的調子,不外是要工人甘心情願接受裁員減薪。可喜的是,不少工人並沒有受騙,而是奮起反抗,而且多少得到成績。不過,還有不少工人可能仍然受到什麼勞資同坐一條船的論調的蒙蔽。而工會中也還有些領袖在賣力地鼓吹同一論調。普羅大眾一定要堅決拋棄這種鬼話。一直以來,許多人都相信「老闆有錢賺,工人才有野做」。美國福特車廠的老闆也有句名言:What is good for Ford is good for United States━━有利福特車廠的,就是有利美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幾十年來,香港工商界的利潤都增長迅速,可是工人的實際工資增長卻緩慢,而且由於工業北移,製造業工人早在八十年代中便出現結構性失業。踏入九十年代,工業北移大抵完成了,而資本家也發了大財了,可是他們投資創造就業了嗎?沒有多少,因為大多數投資都跑到泡沫經濟裡去了。事實上,九十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資本家不再以投資實業為主,而是用來投機,結果就是利潤急升,工人卻失業增加,實際工資下降,而且最後還導致泡沫破滅,經濟衰退。可是,闖出大禍的資本家這時才忽然想起工人來了,想到要與工人「共渡時艱」了。這不是分明搵笨是什麼?多年的經驗說明,不論老闆有沒有錢賺,都不見得真正有利於工人。所以我們普羅大眾沒有理由去支持老闆階級,沒有理由接受裁員減薪。
對於像電訊那樣有利潤的企業裁員減薪,我們固然反對。但是,對於虧損企業又如何?它們裁員減薪,工人又是否該接受?部份資本家陷入困境,這只是說明他們也成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犧牲品,而不能說明工人有必要遷就他們的困境而犧牲自己的生存權利。從資本家也陷入困境這個事實,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必須根本改革資本主義。哪個資本家非要刻薄工人不能經營下去,哪他其實就沒有資格繼續經營。凡是大型的嚴重虧損企業,尤其是銀行,可以考慮收歸公有,並由工人民主監督生產。如果是小型企業,可以在政府提供信用的支持下變成合作社,由工人民主經營。十九世紀歐洲工人運動的發展,同時也是合作社的發展。馬克思就說過,合作社的發展本身證明,社會生產是可以不靠資本家的;單是工人集體合作也一樣可以進行生產。畢竟,工人是社會生產的必要條件,而資本家不是。總而言之,工人階級必須打破對資本家的依賴心理,建立自己作為社會的生產階級的應有信心,才能挺起胸膛做人。
經濟前景如何?
九十年代以來歷次的金融風暴說明了近年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一個特點:那就是隨著國際金融自由化及投機空前熾烈,危機一旦爆發,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就非常猛烈,程度可以非常嚴重。香港儲備充足,暫時還沒發生嚴重金融危機,可是,八十年代的銀行危機今天重演的可能性並非等於零。各位市民要記住,他們的存款可以像國商銀行的存戶一樣,一夜之間化為烏有。我們現在面對的實在是全球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危機,而不單是裁員減薪。而這就需要普羅大眾提出自己的一套方案,否則工商界一定把全部危機轉嫁給我們。
我們現在沒有能力提出這樣的方案,但至少應當討論一下原則性的意見。一年來的危機其實已經足以證明所謂自由市場能自然而無痛地達致均衡,是十足謬論。在任何一次危機,如果政府不干預,危機的雪球只會越滾越大,最後不可收拾。普羅大眾、特別是工會領導人,要堅定地拋棄種種對自由市場的幻想。完全自由的市場就是無限剝削,無限投機的自由,而最後必然弄致無限混亂與崩潰。政府干預市場本身並無不妥。問題只在於怎樣干預,是為工商界利益干預還是為普羅大眾利益去干預。政府以一千億元入市干預是壞的干預,因為其作用只是為了支持住股市與樓市的資產價格。表面上是為了避免銀行危機,實際上是扶持住仍未破滅的那部份泡沫經濟。(目前樓價雖已大跌,但實際上仍脫離購買力)好的干預應當是扶持實體經濟,而不是泡沫經濟,而首先就是政府直接創造就業機會,包括興辦公營事業。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人工不減也可以大量創造就業機會。其次,針對可能爆發的金融危機,政府要有準備隨時把問題銀行收歸公有,並首先保障中小存戶利益,而不是首先保障大股東利益;為了對付財團抽逃資金或其他反抗行為,更有必要隨時準備由銀行員工監督經營及公開其帳薄。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廣大市民的利益。有人動不動就指責反對自由放任的意見是「計劃經濟」。我們不應被他們嚇倒。放任市場調節就更只會造成金融系統大崩潰。當然我們不會反對任何市場調節。過去大陸那種盲目排斥市場作用和民主制度的計劃經濟當然是一種很壞的制度。但是普羅大眾也不應任由市場操控一切;市場作用一定要受到普羅大眾的民主監督和限制。普羅大眾應當追求的社會制度,不是什麼自由市場,而是一種結合了民主、計劃與市場的新社會。當然我們不能寄望董建華政府可以負此重任。只有普羅大眾的民主政府才有可能。所以改善民生的奮鬥同民主奮鬥是分不開的。
有人指出資本主義已經走向衰落時期。不過,即使如此,也不代表日後不會有復甦。長期的衰落趨勢與短期的升跌並沒有矛盾。不過,即使將來復甦,經濟再次增長,也不代表工人階級生活有了保障。自從八十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都出現新的現象,那就是所謂jobless growth,即沒有創造就業機會的增長。箇中原因很複雜,但基本上同經濟過份自由化及泡沫經濟有關,也同技術創新有關。在資本主義下面,新技術只是資本增殖的工具而已,而不是直接用來造福人群。許多企業一旦採用新技術,就會大批裁員,而不會想到用削減工時的辦法來解決冗員(這個辦法才是讓工人分享技術創新的成果的辦法)。電訊就是明顯例子。所以,香港將來即使復甦了,也不見得會有很多就業機會。八十年代已經開始的結構性失業恐怕還會繼續。有人說,董建華政府不是在促進香港成為高科技中心、什麼中藥中心等等?要知道,香港260萬就業人口中,46%只有中學程度,34%只有小學及以下程度,而大學生只有9%。過去殖民地政府固然一向不重視教育,今天的董建華政府也不見得重視。這樣的勞動力大軍如何負擔高科技?這政策可見對失業問題沒有多大幫助。對於工商界這自然不成問題。香港人才不夠大可輸入嘛。有人批評董建華的政策是遠水不能救近火。這並不準確。對工商界這的確是遠水,但對普羅大眾這連遠水也不是,叫他為畫餅倒比較貼切。
我們不能對復甦有太大期望。只有一件,倒是同復甦大有關係。到了那時,資本家從前所有要裁員減薪的所謂理由,就更不成立了。那時就是我們工人階級全面反攻的時候。自然,反攻現在就要開始,但是,即使大家做得最好,暫時都不會有百份之百成效。這是因為衰退時期,工人的議價能力比較低。反之,經濟開始復甦,工人的議價能力也會比較高,那時進行較大抗爭就較有成功把握。西方的工會運動的經驗也表明,利用經濟好轉時盡量擴大工人團結及大膽爭取提高待遇,不僅有利工人的物質生活,而且有利於壯大工人力量,增加經濟衰退時工人的議價力量的抗跌力。今天工人的苦況的部份原因,就是因為工人(以及工會)沒有在相對順境時擴大團結,努力爭取提高待遇,結果在衰退時就輕易被老闆各個擊破。我們必須吸收教訓,作長期組織的準備,既為目前也為將來而作鬥爭。
怎樣促進工人運動?
雖然現在的環境不利,可是,仍然有一些工人敢於反抗裁員減薪。同時,工人參加工會也稍為增加了。工會是保衛工人群眾切身利益的組織,所以在抵抗裁員減薪潮中自然要發揮前線作用。毫無疑問,我們需要促進工會運動。不過,在今天簡單呼籲工人參加工會,實際上是很不足夠的。單看會員數字,香港不算很低。可是,即使會員人數最多的工會,也很少有基層單位的活動,包括開會、文娛康樂等。造成這個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客觀困難當然也是主要的。工人以公屋居民身份去組織、去抗爭,多年來屢見不鮮。但要工人以工人身份去組織、去抗爭卻極其困難。工人會想:幹麼要這麼冒險犯難?反正東家不打打西家。所以,即使一個工人參加工會,他的主要目的不是進行集體抗爭以便提高待遇,而是或者為了購物上的福利,或者為了有什麼事時多少有人可以代為出頭,或兼而有之。但是,大家知道,工會的真正力量不是工會領袖,而是多少具有階級覺悟及抗爭精神的廣大會員。只有這樣工會才能發揮工人階級作為社會生產的階級的力量。如果沒有後一個條件,會員人數再多,領袖再能幹,實際上也沒有能力同資本家抗爭。更不幸的是,不僅工人有這種錯誤想法,就連工會領袖也往往有這種錯誤想法。他們的言論的實質往往是:你支持我吧,我會為你們出頭爭權益。這樣只會助長工人那種依賴思想;抗爭的主體不再是群眾,而是領袖。但這樣恰恰是妨礙工會運動,而不是促進它。
所以,今天要促進工會運動,就要改變工人及工會領袖那種片面依賴領袖的心理,不僅多發揚民主,而且要處處促使工人自己承擔集體行動的責任。
其次,針對工人(工會會員也一樣)長期缺乏團結組織,最重要的是怎樣協助工人建立並鞏固基層組織。是否立即加入工會,或者所組織的團體叫不叫工會,目前看來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不是團結的形式,而是團結的內容。只要能夠促使工人在基層建立組織,有定期或不定期的聚會,能夠逐步建立感情,培養幹部,那麼不論叫它什麼,都是一個進步,總比徒有虛名的產業工會好。總之,不拘形式,就地組織!
雖然群眾今天多少有點抗爭,但短期內還是消極情緒佔上風。在這個情況下,勞工工作者很難期望可以立竿見影。如果有少數工人積極響應,那已算不錯了。我們不要小覷這少數人。我們現在多培養工人幹部,將來就能在廣大工人中起催化劑的作用。
第三,工會雖然是工運裡很重要的組成部份,但不是全部。剛才還提到合作社。此外,我們更有需要提到工人的政治團體。進行集體談判,爭取提高待遇,必要時實行工業行動━━這是工會的天職。可是,爭取重大的政治及經濟改革,工會是不勝任的。這只有以工人階級的徹底解放為宗旨的工人政治團體才能勝任。在以前,爭取重大政治及經濟改革好像很遙遠。可是,在全球經濟動盪中,這不再是遙遠了。一句話,如果香港以及大陸不進行全面改革,結果都是死路一條。當然,現在根本沒有力量發展群眾性的工黨。可是,小型的工人政治團體仍然是可以發展,應該發展的。小型工人政治團體還不能真正領導工人群眾,但至少針對宏觀的政經問題提出一份以大眾利益為依歸的綱領,並以此來教育工人,這仍然是有價值,有必要的。事實上,近年剛成立的美國工黨,事先都是由工會中的左派組成了政治團體,進行了十多年的宣傳,才能最終成立的。我們再環顧世界工運史,便不難發覺,許多強大工會最初都是由一些社會主義小團體所促進的。今天,香港工人也一樣須要一個這樣的小團體來對工人進行思想教育。這個教育的中心內容就是喚起工人為徹底解放,做自己的主人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