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

救樓市如挫弱扶強,必須反對!

劉宇凡

《先驅》第49期,19988

政府九大救市措施,最關鍵部份就是托住樓市。具體辦法就是暫停賣地,減少樓宇特別是居屋供應,同時增加置業貸款名額,刺激對私樓的需求。這些辦法,是靠損害普羅大眾來保住銀行及大地產商的利益。要知道,現在全港至少有幾十萬戶臨屋及木屋居民,以及15萬公屋輪候戶。他們都亟須改善房屋。但是政府現在在房屋供應上不增反減,尤其削減居屋供應(以建成單位計,今次停售土地中,居屋、夾屋佔三分二),明顯是向銀行及大地產商低頭,驅迫急待房子的市民買貴的私樓。這是公然的損人利己的行為!其次,在目前經濟低迷、失業高企的情況下,花幾百萬買樓,對一般工薪家庭來說,實在是一種高風險行為。目前,不僅內部市場前景暗淡,連外部環境也異常險惡,尤其是日本可能陷入蕭條,而大陸經濟也有放緩跡象,在這個情況下,政府竟然以低息貸款餌誘市民上釣做地產商及銀行的供屋奴隸。一旦經濟持續惡化,那些供不起樓的業主怎麼辦?你們會保證包底嗎?如果不是,這豈不是極不負責的行為?

董建華反覆強調要把樓價穩定在現有水平。盡管樓價已下調四成,但是,不要忘記,以現有樓價,對一般工薪家庭來說仍是難以負擔的。目前市區一個四百多尺的小單位動輒也要二百萬,多少人負擔得來?商業樓宇價格也仍然比亞洲許多國家高出幾倍以至十倍。總之,現在的物業價格水平仍然不合理!政府硬要托住這個不合理價格,即使短期內暫時避免了銀行危機,長遠來說其實也只是飲鴆止渴,為將來更大的危機鋪平道路。事實上,今次經濟危機之所以爆發,就本地因素而言,相當部份就是政府、地產商及銀行結成高樓價的神聖同盟,一起推高樓價並從中獲利。物業市場的暴利進一步把工業的資本吸引過來,使工業萎縮,各大財團無一不在物業市場謀利。然而,他們貪勝不知輸。八四年至今,樓價上升近十倍,而同期名義工資只有130%的增長,實際工資更只有30%的增長。在樓價飆升最厲害的九十年代,實際工資增長更只有幾個百份點。樓價已高得完全脫離購買力。大大依賴過度膨脹的信貸(物業貸款高達銀行總貸款的四成,世界少有)才維持著樓市的虛假繁榮,直至這個大泡沫脹破為止。董建華不僅沒有從中汲取教訓,反而再三托市,另一方面卻任由失業增加,工資下降、消費萎縮。對於經濟結構上過份依賴金融、地產的局面也完全沒有改變的決心。這種短視政策也許暫時有助於銀行及大地產商的盈利,但是不會真正為經濟危機這個大炸彈拆掉信管,而且說不定因為拖延解決問題而為將來更大的危機創造條件。

特區政府反覆強調,放任樓價再下滑就會影響銀行體系,結果是人人受害。的確,控制了經濟命脈的大財團,特別是金融及地產的,它們發了大財未必就會創造多少就業機會,可它一旦因為過度擴張而出現危機,就有可能拖垮全盤經濟。而他們也一向憑藉這種權勢來向政府及市民敲詐勒索:你政府不來救市,就有好的瞧啦!過去與現在的政府,盡管一向高舉積極不干預,此時也一定將之拋諸腦後,趕忙救市。八十年代的銀行風潮,87股災等莫不如此。危機一次比一次大,但政府官員依然無知無覺,還要在這次危機再從頭玩一次同樣把戲,助紂為虐,實在可恥。其實,誰闖禍誰負責,天經地義。禍是那個高樓價同盟闖出來的,請你們自行負責,不能把危機轉嫁到小業主及普通市民身上。如果任何銀行自己因為過度擴張樓房信貸而出現危機,我們就只好告訴他們:我們決不向你們的敲詐低頭。你們既然經營失敗,就應當乾脆由政府接管。而接管的原則應當以保障存戶及廣大市民的利益為依歸,而不是繼續以犧牲前者利益來成全銀行大股東的利益。如果是整個銀行體系發生嚴重危機,例如爆發1929年大蕭條那種規模的危機(現在誰也不知道會不會終有此日),那時候恐怕只有根本改變整個經濟制度,不再讓一小撮富豪壟斷經濟資源才有可能免於全面的災難。總之,保障普羅大眾的利益,是政府的責任。而就目前而言,政府至少不應向地產商及銀行低頭,刻意減少居屋供應,相反應該全力實行八萬五的目標,私樓不足也應以加建公屋補足。有人說這樣主張等於是拋棄積極不干預的原則。我們答:事實上政府過去和現在,對於怎樣保障大財團的利潤,從來都是積極干預,熱心保障的。今次也不例外。不干預主義只是給所有要求勞工權益及福利的人聽的。所以目前問題不在於干不干預,而是為誰干預,怎樣干預。政府是為大財團利益(包括所謂國際投資者)而干預,而我們就認為政府有責任為普羅大眾的利益而干預。

不少勞工團體批評政府的救市措施完全忽略了普羅大眾的困境。這個批評很對。政府高官的答覆照例是:政府先刺激私營經濟,待各個企業有錢可賺了,就自然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啦。所以董建華反覆強調:市場主導與審慎理財的原則絕不放棄。潛台詞就是說:要我來增聘人手,創造就業,還要設立失業金?造夢才可以啦。保障財團利潤才是我的首要任務呢。不幸,仍然有不少打工仔女誤信這套私人企業至上的哲學,以為只有在保障工商界有錢賺的情況下,才能指望有工可做。我們要指出,這並不符合事實。八十年代中以來,香港工商界由於有了大陸的廣大市場,發了前所未有的大財,但是本地的就業機會不是逐步增多,而是逐步減少。先是工業北移,接著是部份服務業也北移。十年間無數人失業,即使日後再就業,待遇也變差。沒有北移的企業也一樣裁員。中電年年賺百多億元,可過去幾年已裁員二千人。可見,「工商界好,工人就好」的觀點站不住腳。我們普羅大眾是負擔社會全部生產和服務的群體,是社會大多數,沒有理由永遠要為他人作嫁衣裳,永遠要犧牲自己來成全一小撮富豪巨賈的貪欲,永遠要屈居在「維護投資意欲」、「維護自由市場」等等之下。我們並不要求什麼免費午餐。我們要求的恰恰是自食其力的權利,也就是工作的權利。我們要求的只是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的權利。政府的施政應當以保障普羅大眾的就業與生存權利為要旨。普羅權益應當放在首位!

在經濟繁榮的時候,我們普羅大眾並沒能分享多少繁榮。現在,搞泡沫經濟搞出禍來的大財團及香港政府,立刻就把危機轉嫁給我們了。繼續默默忍受?那麼,前面就只有失業、赤貧與饑餓等待我們。只有普羅大眾起來集體奮鬥,用實際力量去大膽伸張自己的權益,才能打開出路。

分類:第49期, 政經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