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山
《先驅》第51期,1999年2月
自從捷眾再造紙廠在去年尾倒閉後,僅存的廢紙再造廠及回收商在大量廢紙積壓的情況下,發起罷收一星期,向政府施壓要求資助。不少可回收再用的廢紙要丟進垃圾堆填區,這使我們損失了一批物資,更暴露了政府在環境問題上政策的疆化、無知及輕視環保。
*堆填何價?
在停收廢紙期間,官員口口聲聲說堆填區可以應付未能回收的廢紙。堆填區還未滿,當然可以繼續埋葬廢紙!不過他們沒有說出埋葬的代價━━隨了每公噸830元埋葬費外,那些廢紙也值300元一公噸。(若香港能將所有廢紙回收再造,每天可省卻407萬元,每年便是14億8階段多萬!)估計一星期停收廢紙,便有2500噸紙需丟進堆填區,單單以錢來計算而不計環境代價,我們便要損失282萬元。
更且,香港再難以找到適合造堆填區的地方,要修復堆填區也極其昂費。
97年度廢物小統計 | |
廢紙產量 | 131.5萬公噸(佔都市固體廢物41.4%) |
回收 | 71萬公噸(回收率54%) |
本地紙廠吸納 | 27萬公噸(佔回收紙38%) |
出口 | 44萬公噸(佔回收紙62%) |
堆填區收容廢物 | 317.6萬公噸 |
處理1公噸都市固體廢物需 | $830 |
回收廢紙可省卻很多資源,但竟然有負責環境政策的官員(副規劃環境地政局局長蘇啟龍)質疑回收再造紙的環保效益。他說,與其循環再造耗用大量能源,不如將廢紙燃燒產生熱能與電力。(明報98年1月9日)
製造再生紙所需的能源是製造新紙(從原木漿)的30%至55%而已,同時減少95%的空氣污染。(註1)
另外,污染量較低及可發電的新式焚化爐要等五至十年才落成,這段期間廢紙應怎樣處理?再者,將可用的廢紙作燃料,即是要將更多樹木燒掉。
*廢紙價格下跌原因
捷眾紙廠的倒閉及廢紙堆積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外國廢紙來價大降。
近年歐美國家訂立法例促進廢物回收。例如在1987年,美國新澤西州立法規定各社區拒收三種垃圾:鋁罐、膠瓶及報紙。在立法前,新澤西已回收50%的報紙,而在法例實施幾個月後,該州的報紙回收率便急升至62%。由於舊報紙供應量大增,價格也從每噸45美元跌至不到25。(註2)
外國的廢紙回收由於立法及得到政府在收集、運輸等方面的協助,成本價格較低。但在香港,廢紙回收完全得不到資助,加上港元高企,當然敵不過洋廢紙。
捷眾倒閉前,洋廢紙的入口價約為每公噸300元,但在本港收集卻要每公噸400元(150元給拾荒者,250元給運輸及回收商)。
*自由市場能解決環境問題嗎?
港府堅持不資助回收業,理由是這問題應「由自由市場自行調節解決,津貼並非長遠解決方法,國際上的證據顯示,經濟力量是比較有效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明報98年12月1日)政府亦「不認為廢紙商的罷收會造成市場混亂,並強調暫未有造成任何危機。他(署理規劃環境地政局局長劉勵超)認為,從商業原則看,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跌是自然之事,政府不可干預市場運作。」(明報98年12月4日)
自由市場的意思是什麼?就是當洋廢紙較港廢紙平時,再造紙廠就會選用洋廢紙造原料(若供應量足及穩定);回收商收了廢紙也賣不出(從前大部份港廢紙是出個東南亞),於是要停業。若政府不作任何「干預」,廢紙只有掉進堆填區。
從這樣顯淺的供求規律看,自由市場能解決廢紙及環境問題嗎?━━當然不能!
政府說不應干預市場,但為什麼花過億元去托股市,及停止賣地去托樓市?另外,政府現時近乎完全資助由私人管理的堆填區及化學廢料處理廠。假如政府資助廢料回收,便可大大省卻在堆填區的開支。所以政府要環保工業按「自由經濟市場」經營,是詞窮理屈的說法。
*資助廢料回收資助回收商
幾個環保團體建議直接資助回收商,但這不能長遠解決問題,對拾荒著也不公道。
如果直接資助回收商,只能保障他們的腰包。若因種種原因無利可圖時,他們也會關門不幹。另一方面,回收商利潤得到保證,不等於最前線、在回收業貢獻更大的回收工人、拾荒者得到應有的回報。
在罷收廢紙期間,一些回收商實際仍照收廢紙,但藉此機會大大壓價。拾荒者原先可靠廢紙每天賺二、三十元的生活費,但在那時同量的廢紙只能換取幾塊錢!
最徹底的解決辦法,是由政府興辦環保工業。在回收方面可作下列措施。
1在各大屋村、垃圾站增設各類廢料回收筒及提高市民對回收的認識。
2市政總署增聘人手將廢物分類。
3政府資助非牟利機構開辦回收隊,收集學校、大辦公室、印刷廠等的可用廢料,並優先聘用拾荒者、綜援及失業人士。這既可製造就業機會,及確保環保業工人不會被極度剝削,也可減少領取綜援的人數。
政府亦應開辦廢紙回收廠,確保回收得來的廢紙可循環再用。由於政府各部及其他公營機構是極大的市場,再造紙不愁沒有出路。雖然製造再造廠的成本略高於製造新紙,但可省卻將廢紙堆填的開支,再造紙更為化算。
很多人反對政府注資辦廢紙廠(包括政府本身),因為這會干擾市場之自由運作。但政府既然可以全面資助堆填區及焚化爐,而廢紙再造廠亦是處理廢物的一種工具,為何不可由政府興辦?況且沒有什麼私人機構有興趣辦,現有的再造紙廠遠遠未能吸納全港產生的廢紙。
假如政府堅持所謂不干預的環保政策,香港的環境只會進一步惡化,我們將要為環境的破壞付說更大代價。
199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