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

回歸一年夢醒時

先驅社

《先驅》第49期,19988

在紀念回歸一周年的時候,港人絕大多數的心情都是沉重、憂慮和不滿的。

一年前,多數港人儘管擔心回歸中國後,恐怕會多多少少損失原有的自由,但是對於經濟前景並沒有多大憂慮。那時候,樓市和股市都步步高升,顯出一片繁榮的氣象。誰都沒有料到,一年之內,政治上並沒有很明顯的改變,經濟上倒大大惡化了。起初,政府當局充滿著自信和自滿,完全看不出危機的嚴重性,一味叫市民放心。今年2月提出財政預算的時候,承認了需要「利民紓困」、「共渡時艱」,但是預測本年度生產總值仍有3.5%的增長。後來才發覺,今年第一季已經開始生產減縮了。到了六月底,政府匆忙地宣佈採取九大措施來「紓緩經濟困境」,把原先有一百多億元盈餘的本年度預算變為有兩百多億的赤字。政府已經充分表明了應付危機的決心,可惜難以令人相信這些措施能有良好效果。

現在普羅大眾最大的痛苦是搵工難,工作報酬低,和不少人被迫每日工作太長的時間。人們要求政府在醫療、社會服務和教育等方面增聘人手,要求用法律規定最低工資和八小時工作制,政府根本不理會,反而決定在學校裡增加每班的學生人數。董建華還違反事實,說香港多年來工資過高,說這是泡沫經濟的成因之一。怪不得政府的民望降到幾十年來最低!

政府經濟新措施的主要部份以托住樓市為直接目的。政府認為托住樓市可以避免金融系統受危害,同時也避免整個經濟更加惡化。這種政策即使成功,也不過是走回那條以房地產為經濟主導的舊路而已。特區政府原先標榜為大家解決住屋問題,提出每年興建八萬五單位的目標。現在口說仍不改變,實際上至少已經暫時中止執行了。這樣下去,普羅大眾照舊要終身為地產商服役,而且免不了再三面對泡沫破裂的經濟危機。既然始終要維持高樓價,那些所謂紓解中小企業困難的措施就不會有實際效果。

香港經濟惡化的出現,自然不能歸罪於回歸或特區政府。但是回歸和特區政府顯然沒有把香港帶上新的出路。以往港人只關心回歸後能否保持原有生活方式不變,而太少注意到原有的生活方式本身帶有重大的毛病。今天的經濟危機,正是一向那種金權至上、房產第一的生活方式的必然後果。

近三十年來,香港經濟有巨大的發展,迅速造就了一批世界級的大富豪,同時普羅大眾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明顯勝過周圍地區的絕大部份。那些新發財的富豪、政府高官、以及由正統教育培養出來的知識份子,固然都對香港的生活方式極力吹捧,就連普羅大眾也多多少少受了官方思想的迷醉,以為香港得天獨厚,以為香港不怕經濟危機侵襲,以為只要肯賣氣力去工作,就至少生活有保障;多少有點積蓄的時候,還可以買屋自住,增加生活的安定性,甚至可以去參加股市、樓市的投機,從中發點小財。這種機會對於中產階層,自然更不必說了。最近,突然間,幾乎一切人(除了大富豪以外)的美夢都變成了惡夢。普羅大眾連飯碗都沒有了保障。許多千辛萬苦才擠上業主(或準業主)之列的人,變成了苦主。大批小股民變成了災民。於是特區政府成為眾矢之的,不少人怪責董建華的「腳頭」不好。其實,今日的苦果早已種下了前因。過去那種方式的繁榮,遲早一定造成今天這樣的危機,以及未來更大的危機。危機的根源,就是那化名為自由經濟的資本主義。君不見,在先進的歐洲,長期大批的失業幾乎腐蝕了整代的青年嗎?世界霸主的美國,在經濟繼續繁榮中,不是工人的生活水平日降嗎?作為世界資本主義後起和邊緣的地區,怎能有持久的香港奇跡或亞洲奇跡呢?

現在是打破迷夢、醒覺起來的時候了!普羅大眾要反對那種以自由經濟為名而金權至上為實的政策和理論,理直氣壯地爭取普羅權益擺第一,爭取一種保證人人都有工作、有合理的生活水平、有尊嚴、有自由發展個性的機會,而沒有人能夠壟斷巨大權力和巨大財富的生活方式。這自然不是容易成功的。這需要長期艱苦的奮鬥。這是唯一真正的出路,是普羅大眾和一切有遠見、有正義感的人唯一正確的持久奮鬥的方向。讓我們從保衛原有的權益和爭取多多少少的改良做起,從各種形式的團結和組織做起,也從思想上的探討和辯論做起,從各方面發展普羅大眾爭取新出路的團結力量,以求最後實現普羅大眾當家作主,開創新的生活方式。

199871

分類:第49期, 政經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