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期

告別馬克思?回到馬克思?(續)

向青

《先驅》第50期,199811

立憲會議和蘇維埃政權

那些反對十月革命的人很喜歡拿蘇維埃政府解散立憲會議這個事實做根據,指責蘇維埃政府從頭起就是反民主的。由於後來蘇聯墮落了,成為官僚專政的極權國家,現在的人很容易相信這種指責。我們來看看事情的真相吧。

在沙皇統治時代,俄國所有要求民主的政黨都要求召開人民選舉的立憲會議,由它來制定新的政治制度。布爾什維克黨也不例外。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臨時政府馬上宣佈籌備立憲會議,同時把一切重大的改革問題(例如土地問題,8小時工作制等)都留待立憲會議決定,但是籌備工作並不積極進行。6月中才規定917日選舉代表,後來又宣佈延期到1112日。臨時政府因此受到布爾什維克和一切激進份子猛烈的攻擊。布爾什維克一直對群眾說,只有蘇維埃掌握政權才能夠保證召開立憲會議。結果真是到了蘇維埃奪取政權(1025日)之後才實行選舉立憲會議的代表,日期是臨時政府所決定的1112日。

選舉的結果對布爾什維克很不利。在703名代表中,布黨只佔168名。加上左派社會革命黨的39名代表,擁護十月革命的總共才207名,不足全體代表的三分一。右派社會革命黨人取得了大多數。這個立憲會議在191815日開會。布黨代表提議承認蘇維埃政府和批准蘇維埃政府的全部政綱,被會議否決。於是布黨和左派社革黨的代表退席。次日蘇維埃政府就把立憲會議解散了。反蘇人士認為,立憲會議是全民選舉出來的,連布爾什維克也一向主張由立憲會議來決定俄國的新制度,現在只因為選舉的結果對布爾什維克不利,布爾什維克就用武力把它解散,這充份證明布爾什維克和它所建立的蘇維埃政府根本不尊重民主原則,全憑武力維持政權。還有人說,可見十月革命欠缺充份的群眾基礎,只是少數人的冒險事業。

問題的關鍵在於:把立憲會議解散的,是蘇維埃政府,它本身也是人民選舉產生的。現在問題化為:兩個民選的權力機關,立憲會議和蘇維埃,哪一個更有資格代表民意。一切反對蘇維埃政府(反對十月革命)的黨派都認為,全民選舉產生的立憲會議當然高於一切,也高於蘇維埃。布爾什維克和一切擁護十月革命者卻說:蘇維埃是勞動人民自己創造的一種新型的國家機構,它保證勞動人民(人民的絕大多數)真正掌握國家權力,不讓剝削階級、帝王和官吏等少數特權份子專權,騎在人民頭上;所以蘇維埃制度比傳統的民主代議制(包括全民普選的立憲會議在內)更民主,更進步;當兩者不一致的時候,應該以蘇維埃為最高權威。

布爾什維克上述的見解並不是在知道立憲會議的選舉結果之後才提出來的辯解。這種見解所根據的國家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傳統理論,尤其是有了1871年巴黎公社的經驗以後,由馬克思和恩格斯表述得非常明確的理論。布爾什維克從19174月起(經過列寧所領導進行的思想重新武裝之後),就一直不斷地宣傳這種見解,勸說蘇維埃拋棄對資產階級的幻想,掌握全部政權,把革命進行到底,走向社會主義。所以布爾什維克並不是不尊重民主原則,只是堅持無產階級(以及全體勞動人民)的民主制高於資產階級的(僅僅在形式上是全民的)民主制。

那些企圖利用立憲會議來同蘇維埃政府對抗的人,極力誇大立憲會議所代表的民意,而抹煞蘇維埃政府的民意基礎,這根本違反事實。

立憲會議不過是按照傳統的(即資產階級式)代議制的方式舉行一次選舉的產物,連真實反映當時俄國的黨派政治力量對比都做不到(這點下面再解釋)。蘇維埃是群眾(除了剝削階級和沙皇政府人員以外的一切人民)自動組成的代表機關,自從二月革命勝利就一直存在,不停地開會,討論一切大大小小的政治問題,並且隨時改選代表。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代表蘇維埃(在當時,即世界大戰中,所謂士兵,基本上就是穿起了軍服的農民)成立最早,是全國各地的蘇維埃的政治領袖。到6月舉行全俄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時候,全國各地已有四百多個城市成立了蘇維埃。十月革命前夕,數目增加到九百,包括了所有較大的城市。另外,農民蘇維埃也在農村地區陸續成立。革命的形勢一直存在著,群眾的政治經驗不斷增加,意見隨著改變。蘇維埃能夠比任何其他機制更快、更準確地反映出群眾最新的意見。十月武裝起義的籌備工作和全俄工人和士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是同步進行的。代表大會在起義開始的次日開幕。起義和新政府都得到它批准。立憲會議在191815日開幕,次日被蘇維埃政府解散。這個決定以及蘇維埃政府的政綱(對和平問題、土地問題、民族問題等重大的政策都包括在內)都得到全俄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批准。這次代表大會是110日至18日舉行的,不但包括了全國各地的工人和士兵代表蘇維埃所選出的代表,而且連各地農民蘇維埃的代表也包括在內。由此可見,蘇維埃政府確實是全國民意的代表;它把採取敵對立場的立憲會議解散,也符合民意。現在制定憲法的工作改由蘇維埃代表大會負責。1918719日蘇俄憲法正式公佈生效。

在立憲會議開會的整整一天裡面,它拒絕承認蘇維埃政府,但是並沒有表明要把政權交給怎樣一個政府。立憲會議裡面佔大多數議席的是右派社會革命黨,它以前(在二月到九之間)也曾在蘇維埃裡面佔大多數,又曾經以蘇維埃代表的身份參加臨時政府,最後它的一個黨員(克倫斯基)還擔任了臨時政府的總理。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妥協派的政策不斷破產,被群眾唾棄,才讓布爾什維克取得蘇維埃的領導權,然後發動十月革命成功。如果現在蘇維埃政府服從立憲會議,等於是走回頭路,回到已被群眾唾棄的死路。由此可以明白:為什麼立憲會議的多數派說了一大堆空話,卻沒有對最重大的現實問題,就是新政府的問題提出正面意見;為什麼自稱代表全國民意的立憲會議被解散卻沒有引起群眾的抗議,它的多數派代表只能跑去投靠殘餘的原先沙皇的反革命軍隊。

右派社會革命黨這麼無能,為什麼還能夠在立憲會議的選舉中得勝呢?根本的原因在於:選舉常常趕不上群眾意見的演變。在全俄國那麼廣大的範圍舉行直接選舉,而且是在革命熱潮當中,這種缺點尤其顯著。

立憲會議選舉採取比例代表制。雖然選民投票的日子是在十月革命後大半個月,各黨派的競選政綱和候選人名單卻是十月前早已公佈了的。自從二月革命勝利以來,社會革命黨一直是最受群眾擁護的黨,因為它唱著抽象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美妙調子,並沒有明確有效的實際政策,組織上也最鬆散,這正合剛剛有初步政治覺悟的群眾的口味,尤其適合小資產階級群眾(包括農民)的口味。這樣一個黨和它周圍的群眾,自然要在革命深入發展過程中兩極分化。事實上,六月間舉行全俄蘇維埃第一次代表會議的時候,已經有一批左派社會革命黨的代表違反黨內多數所決定的路線,支持布爾什維克的政策,但是並沒有正式分裂。所以在確定立憲會議的競選政綱和候選人名單的時候,社會革命黨提出一個統一的政綱和名單。政綱照舊是那一套抽象的革命詞句,而名單裡右派佔絕大多數。選民投票時根本不可能在左右兩派社革黨之間分辨和選擇。結果,那些比二月革命後初期更加迫切要求土地與和平,但是還沒有充份看透社革黨那套形左實右的空話的群眾,就仍舊投票支持社革黨,而讓它的右派取得大勝。

無產者,尤其是像彼得格勒和莫斯科那樣的最大城市的無產者,政治覺悟發展得最快,在十月革命前夕已經大多數支持布爾什維克,而且在蘇維埃代表的成份上表現了出來(連蘇維埃這樣靈活的代表制度,也難免比群眾意見的實際轉變滯後)。其餘的群眾,尤其是在邊遠地區,要等到十月起義已經成功,一方面表明了革命的實力,另方面新政府把舊的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妥協派的種種卑污行為的真相(包括繼續進行侵略戰爭的秘密外交協定)和新政府的具體政策都擺出來給群眾看清楚,然後才能夠作出新的政治選擇。19171112日投票選舉立憲會議代表的時候,在比較落後的廣大地區,這點還來不及做到,所以許多選民還是按照慣性投票支持社會革命黨。但選票的計算證明:差不多在所有的工業大城市裡面,布爾什維克都得票最多,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更佔絕對多數。另方面,唯一的正式代表資產階級的立憲民主黨(原先臨時政府的靈魂),在總數703個議席中只得到17席,充份表明資產階級路線被人民唾棄了。到了19181月立憲會議開幕的時候,十月革命的實際影響已經遍及全國,人民已經清清楚楚劃分為支持十月革命和支持資產階級反革命的兩大陣營,所以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的立場跟立憲會議正相反,而且解散妥協派所支配的立憲會議成為人們意料之中的小事一件了。談論十月革命是否得到群眾支持,必須正視這些事實,光看立憲會議的態度是不合理的。(未完,待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