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
《先驅》第48期,1998年4月
董建華還沒上任,已表示很重視教育、房屋及老人福利問題。特區運作已逾七月,董的房屋及老人福利政策,皆為人所垢病。前陣子,董又提出撥款廿六億予中小學購買電腦,提倡科技教育;最近更落實成立基金,鼓勵辦學社團籌辦優質教育。從以上兩大筆撥款來看,相對老人福利和房屋政策,特區政府在改善教育質素方面,似乎顯示了比較大的誠意。
錢,應該用到哪兒去?
多撥款給中小學,當然是無任歡迎,可是這種限制性撥款,教育界並未感到雀躍。理由很簡單;教育的硬件固然重要,唯教育的軟件更不可忽視。校舍設施優劣與否,教具數量和質量的保證,無疑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條件;但是,假如沒有質素優裕的軟件━━教師━━來應用,前者無異於死物。
現在的教師,每天都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中掙扎,面對每班超過四十的學生、平均每天六節的課堂、沒完沒了的批改作業、問題學生的處理、校方行政的壓力及滋擾、不可缺少的備課工作等等,試問他們何來時間、精力去從事科技教育和優質教育呢?
我們很難相信政府不知道香港教育問題的癥結。在八十年代下旬,政府資助教育調查報告━━教統會第五號報告書,曾經很清楚的指出:教師教務負荷過重,影響了教育質素。可是政府太慣於資本主義的經營模式,即使在百年樹人的教育問題上,他們都以嚴控低成本為原則。這客觀上為勞動力市場提供足夠的一般技能的勞動大軍,主觀上為政府省回一筆巨額的財政支出。現在董政府撥出一筆廿六億的款項給中小學,這比起須要長期投資教育、改善教育質素,擴大教師隊伍,無疑是便宜得多了!看來董特首商人本色得很,完全暗合港府的理財政策。
在此我們並非要反對提倡科技教育,而是指出,不改變目前這種疲勞轟炸模式的教學工作,要改善現時教育弊病已相當的困難,更遑論是提倡新的和高質素的科技教育。
無疑,為解除教師勞而無功的金剛圈,早已是老生常談了。今回董建華政府推出搔不著癢處的廿六億方案,不但令人遺憾,更令人有浪費公幣之歎━━錢,用錯了地方!
優質教育的迷思
成立優質教育基金,並不是一種常規投資,而是一種輔助性質的投資,按照規定,有關辦學團體首先要提交一份因應該校特性的優質教育計劃書,然後由基金會量情撥款。
眾所周知,香港學校管理是欠缺民主機制的,最了解學生需要的教師,在參與制定學校教育方針上,空間有限,他們的意見,常常在校長及校董會的專權下,煙銷雲散。校董會和校長(有時只有校長一人)是學校辦學方向的包辦者。假如包辦者是以教育為本,個人又具備相當的能力,他們所制定的優質教育計劃,相信也有不少可取之處,但即此亦難免智者千慮的毛病。若然包辦者是以擠身名校為目的,他們所制定的優質教育計劃,想必以成績為導向,這樣的禍患,香港絕大多數的學生正在領受。又或者包辦者是外強中乾之輩,凡事作大、喜好風頭,他們所制定的優質教育,相信是全力拔尖,急功近利,希望一舉成名!於是荼毒學生,遺害更深。由此看來,這樣子的「優質教育」,根本不能改善香港精英教育的弊處,仍是優者優,「劣」者「劣」。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校政繼續由少數行政人員,甚或僅僅由一個人來專斷,要普遍改善香港教育的質素,是難以實現的!
有優質的條件,才有優質的教育
要辦優質教育,不能忽略優質的教育條件。教師是這些條件中的重要部份,可是他們的工作條件卻是惡劣的。現在許多教師的工作模式,大都被迫甚麼是緊急的就先做甚麼,雖然這些事情並不一定重要,而這些所謂緊急事情卻天天都有。試問教師經常在如此高密度、高壓力的環境下工作,如何發揮創意?如何檢視未來?這對學生又有多大的好處?
所以,目前香港教育所面對的難題,主要有兩方面;一者是老師與學生比例失當,每天課時過多,造成兼顧不暇的惡果;一者是校政欠缺民主機制,造成校長及校董會少數人專權,使最了解學生需要的教師,無從參與改善教學的計劃。而前者是後者的支援條件,因為教師若沒有檢討和前瞻的時間,甚麼民主開放也是枉然的!
現時香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把增加的資源,投放到擴大教師隊伍上,這樣才能滿足減課時、減師生比例的實際需要。政府財政年年水浸,完全有能力支付未來發展所需的資金;實行與先進地區教育投資比例看齊,這是個稱職政府應有的責任。此外,在官津校推行校本民主制度,讓全體教職工成為學校的最高決策層(校長及校董只享有作為其中一員的權利),使辦校方針由全體成員決定,實行真正的集思廣益、集體負責制度,這樣才可能提高各個教職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為教學工作創造優良的教育環境。
結語
無疑的,以上提出的改革方案,只是優質教育的一個部份,還有諸如擴建校舍,增加學校、添置科技教具等等,都是提高教育質素的條件。但是,因應董建華政府撥款撥錯方向此事,這裡把首要任務提出,是為本文之最主要目的,也是目前香港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然而,筆者相信,董建華及其政府,對此視若無睹,因他們連政府曾出資調查研究的教統會第五號報告書也束之高閣,看來靠特區政府改革,渺茫的成份居多了!
2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