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凡
《先驅》第52期,1999年5月
經過十三年的談判,尤其經過今年四月以來中美關係的暫時倒退,中美終於達成中國加入世貿的協議。這是因為中國作出重大讓步。以汽車業為例,中國先前一直希望在八年內把關稅從目前的100%降至40%,但今次中國同意未來六年降至25%。從前中國想保護關鍵行業如銀行、保險、證券、電訊等行業免受外資競爭,現在中國也開放給外資經營。
簡直沒有人認為中國入世是有利無害的,人人都同意入世將付出高昂代價。只是他們認為利大於害而已。
中共向人民隱瞞的事實就是,每人所獲的利益與蒙受的害絕非均等。對有些人的確是利大於害,甚至有利無害,而對另一些則一定害遠大於利。
世貿組織偏袒發達國
官方刊物一直把世界貿易組織(WTO)描繪為一個至少是中性的促進自由貿易的世界組織;各國平等地致力於自由貿易並從中得益。官方刊物有時也承認,由於各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所以不可能在發達與落後國之間實行劃一的自由貿易制度。幸好,WTO是挺明智的,所以它規定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在減免關稅上有分別待遇。所以今次中國政府才會很驕傲地說協議是雙贏,因為中國迫使了美國承認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從而保護了中國經濟。但是,這種「區別對待」本身對發展中國家仍是不公平的。以農業為例,1995年的協議規定發達國在未來六年內削減36%關稅,而發展中國家在十年內減24%;在出口補貼上,二者也是分別減36%及24%。多麼照顧發展中國家啊!但是這種區別對待仍有利於前者而不利於後者。因為發達國可以拿巨資去補貼農業出口,而發展中國家不可以。美國給予玉米種植者的出口補貼是菲律賓農夫的平均收入的100倍(因此美國之出口玉米價格比菲律賓的低20%)。歐盟的六成預算支出都是撥給農業,這是令歐盟從七十年代的農產品淨入口國變成淨出口國的原因之一。他們削減36%之後,其出口補貼仍是巨大的。可發展中國家呢,如果從前只能有一百萬美元出口補貼,現在只能花76萬。另一方面,由於種種遊戲規則的制訂都由強國支配,所以在具體實施時也總有利於它們。例如,按規定,與美國農場的生產量沒有直接關係的補貼是不包括在削減之列的。這樣,美國給予農夫的價格補貼(若農夫賣給農業公司的產品價格低於規定最低價,農夫可以從政府得到補償)就不會列入削減之列。結果就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憑藉種種特權,打著自由貿易的幌子,到處打開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市場,以廉價產品到處擠垮後者的小農經濟。菲律賓農民生產的豬肉、禽畜、玉米的國內市場份額出現大幅下降,豬肉及禽畜分別從82%及94%下降為45%及49%。菲律賓的例子並不是個別的,而是適用於廣大第三世界的。所以,即使中國完全按照發展中國家的資格入世,也不見得對中國農民有利。幾年前西方已經要求中國進口糧食量逐步增至二千多萬噸。這個數字是1996年進口量的1.8倍。當時中國鑑於西方要價太高而拒絕。現在可能在這一點上也作了重大讓步。退一步說,即使讓步不太大,但是減免關稅上的讓步也夠大了。這樣下去對中國小農是不利的。
中國能同西方競爭嗎?
中國加入WTO意味中國喪失部份重要的經濟主權。按照1995年的協議,成員國作為東道國不得再對外資廠的產品硬性規定出口比例,也不得再規定外資廠須使用若干比例的國產原料。本來,這類規定,像限制外資股權等其他規定一樣,都是發展中國家保護自己市場的普遍辦法。中國入世意味從此外資廠可以把產品完全在中國市場內銷售,也可以自由從世界進口原料,不一定要買中國貨。結合其他貿易自由的協議,中國市場將差不多完全對外國跨國公司開放。據說美國方面評價,中國入世將在「短期內」使大批企業倒閉,失業人數因此再增加一千一百萬,出口銳減三成。
中國的工業基礎現在雖然比1949年前強大了許多,可是仍難以同西方及日本競爭。中國比較上有競爭力的行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例如紡織),因為中國勞動成本低廉。至於資本密集產品,中國簡直同西方或日本無法比擬。以汽車為例,中國最先進的車廠(這樣的車廠還是佔少數),每個工人平均每年產車11.3輛,而發達國是40-50輛。如果是拿中國全行業同人家比,差距更驚人。一家通用汽車可以一年拿出74億美元的研究開發費,我們汽車全行業只拿得出28億元,而且是人民幣。即使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也不見得各方面都有競爭力。在九十年代初,日本的紡織服裝業的勞動生產率是中國的15.6倍;中國之所以在這方面還有競爭力,主要是因為中國勞工成本比日本低幾十倍而已。所以,中國只是在低檔次產品有競爭力,在高檔次紡織品上是沒有的。幾年前中國政府自己估計,即使只是取消非關稅的保護措施及只把關稅降至38.9%,中國紡織企業仍至少有7%要倒閉或面臨嚴重困難。如果中國現在作出更大讓步(這是很有可能的),那恐怕打擊更大。再加上入世後中國不得再硬性規定八千家外資紡織企業的內銷比例,這些外資企業可以自由同中國企業競爭內銷,到時情況實在不堪設想。中國相對有競爭力的行業尚且如此,那麼,其他本來就沒有多大競爭力的行業就不難想象了。中國農業同外資的差距最大。一個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的農民的個人平均穀物產量是中國比較先進地區的農民的213倍到400多倍。試問這樣低的勞動生產率如何與外國跨國公司競爭?
即使中國現在還沒有入世,由於近年不斷降低關稅,以及國內市場盲目競爭,中國工業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正在大幅下降,外國產品佔有率急劇上升。增加了市場佔有率的中國產品不是沒有,但只居少數。
1992-1995年中國工業品佔國內市場佔有率變化(%) | |
食品 | -7.54 |
化學 | -4.6 |
塑料、橡膠 | -7.05 |
紡織 | -7.2 |
賤金屬 | -10.25 |
機器、電氣設備等 | -12.02 |
車輛、飛機、船舶 | -8.83 |
資料來源: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主編金碚,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年,153頁
入世有利於資本而不利於勞動人民
中國入世自然不是絕無一利。問題是它有利於誰?
自由貿易、自由市場的發展邏輯往往是弱肉強食。所以,得益最大的首先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現在全球三萬多間跨國公司(大部份是西方國家的),控制了世界貿易的過半,世界投資的過半。超過四成的世界貿易是跨國公司之間的交易。而15間最大的跨國公司的收入超過120個窮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大部份最有名的跨國公司今天都已經投資中國,並且逐步排擠了中國企業(不要忘記,我們五百家最大的企業的一年銷售收入也抵不上一家通用公司的銷售收入)。中國入世之後,這些跨國公司的中國分公司從此可以從各國自由入口最便宜的原料及零件,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工生產,然後自由內銷,自由擠垮中國的企業,從中自由獲利,然後自由地把利潤匯出。
佔了外資一半以上的港澳資本當然也可以從這大為擴大了的貿易與投資自由中獲利。
至於中國企業,自然也有小部份得益。在像紡織製衣這類勞動密集行業,那些最大型的企業將能通過自由貿易與自由投資來充份利用世界經濟分工來進行生產及出口。至於資本密集行業,不少會面對全行業萎縮的危險;較大規模的企業大概可以逃過破產一關,但不過成為跨國公司的一個附屬機構。今天汽車行業早已變成這樣。只有最大規模而又得到國家支持的極少數企業才有可能維持獨立並從入世中獲利。
在中國人裡,只有各級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在中國加入WTO之後,才是最大得益者。表面上看,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意味許多經濟管制(例如進出口証之類)的取消﹐官員權力下降。但是,另一方面,這種「改革」也意味官僚經商自由空前擴大。每年國內官僚資本外逃據說數以百億美元計。加入WTO之後情況只會更熾烈。
一句話,入世對外資、官僚資本、大中型的私人資本都是利大於弊甚至有利無弊的。但是,對於廣大農民、工人、小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卻肯定害大於利。官方刊物的辯解是,這些困難只是暫時的,日後中國利用入世發展了經濟,就能裨益廣大勞動人民啦。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出口機會大幅增加;因為可以擴大吸引外資;因為通過與「國際市場接軌」而使外資轉讓技術給中國等等。
限於篇幅我們只能扼要談談這些辯解。首先談談擴大出口的問題。要知道,中國對進出口的依賴已經非常深,這對於一個大國來說是少有的。九十年代中期,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從廿年前的一成多增加為40%,比美國的18%及日本的14%都高。日本那麼依賴出口,但依賴外貿程度尚且比中國低那麼多,可見中國實在是多麼依靠外貿。所以,中國在接受貿易進一步自由化的前提下繼續擴大出口是否有利,這至少是值得研究的。因為擴大出口是要付出很大的機會成本的。擴大輸出經濟作物,和增建加工出口區的代價就是糧田的縮小;擴大輸出某些工業產品的代價就是進口外國昂貴的機器,諸如此類。像中國那樣的大國,在外貿依賴度已經麼深的情況下,在現階段是否繼續擴大出口還是該改為銳意發展國內市場(現在由於農民太窮、國內市場並沒有足夠的發展)﹐這至少是值得研究的。
至於吸引外資,老實說,其實現在所吸引的已經夠多,多到每年匯出利潤越來越追得上外資的直接投資額;更多外資意味不久將來更多資金外流;再加上官僚資本在入世後更容易打扮成「假外資」,因此加速國內資金外逃。其次,中國勞動人民雖然還是貧窮,但整個中國並不算缺乏資金。中國儲蓄率極高,民間儲蓄也達到幾萬億人民幣,不一定要再擴大吸引外資。其三,即使要吸引外資,也不一定要用進一步放寬外資經營權利的辦法。
至於技術轉讓,那不過是一些人的一廂情願而已。外國的真正高科技根本不會輕易轉讓給你。幹麼他們要養虎為患,為自己培植競爭對手?事實上外資來華沒有帶來多少高尖技術;最近美國禁止一種電腦出口中國,就證明發達國對新技術轉讓的態度了。
要不要保護本國市場?
入世支持者為了證明入世有利,往往把過去中國工業缺乏效益歸咎於中國過份保護本國市場。他們說,高關稅導致本地產品價格高於世界市場價格,進而吸引資金流向高關稅行業;因為企業沒有外來競爭壓力,使他們不必致力提高效益也一樣可以坐享利潤。汽車行業據說就是典型例子。「這種保護其實是保護落後!」他們說。
我們當然不是說任何一種貿易保護都是好的;過去對汽車業的保護是否過份,也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但是,反過來,把保護本地市場等同於保護落後,未免太簡單化,因而是錯的。要知道,日本、南韓直到最近,都非常致力於保護其國內市場,但這並沒有使他們的企業效益越來越降低;有不少人甚至認為多得這種保護,日本、南韓才能發展其出口重工業。事實上,今天所有發達國在其工業化初期都曾經實行過保護主義。所以,保護本地市場同效益根本沒有必然關係。就中國而論,國企虧損是隨著保護的失去而逐步擴大的,而不是相反。在計劃經濟時代還遠沒有那麼厲害的虧損呢。這自然不能證明,過去那種官僚集中的計劃經濟可以促進效益(事實相反),但也反過來證明「保護國內市場等同保護落後」論是不成立的。這種論點的好處(對官僚而言的好處)只是把官僚政治對中國企業的窒息作用一筆勾銷,又能藉此大力推銷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其實,要提高國企的效益,首先就要廢除一黨專政這個枷鎖。其次,暫時保護相對落後的國內工業免受跨國資本的過度競爭,才有可能逐步提高技術水平及擴大規模。反之,若因入世而造成無數企業倒閉,國內工業連生存都成疑,怎麼談得上發展?如果有人把我們的立場也稱為保護落後,我們這樣答,我們不保護由官僚政治所造成的貪污腐化、這樣一種落後。但是,對於由歷史所造成的相對技術落後性,我們認為的確需要暫時保護我們的市場。中國勞動人民是一頭幼獅;現在必須首先保護牠免被其他猛獸吃掉,將來才有可能長成雄獅。
斯大林發明、中共又加以繼承的「一國社會主義」論,即以為在一國之內可以建成一個基本消除了階級對立以及高度工業化的社會,已經破了產。可是,這些國家的統治集團無一不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在中共來說就是從近乎閉關自守跳到為完全融化於世界市場而不惜放棄重要的經濟主權,包括對外資的限制及對國內勞動人民的保護。官方意見說只有同國際競爭才能提高效率。這句話對於官僚資本,尤其是大官僚資本來說,自然是最正確不過。但是,對於勞動人民,對於中國的長遠利益,用這個辦法提高效益,等於飲酖止渴,等於是提高中外資本剝削勞動人民的效益,也就是大大降低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一種效益。
要怎樣的對外開放?
我們主張在思想、學術、文化、藝術等各方面大開門戶,反對對外來思想、學術等實施任何審查及限制(目前國內人民連自由入口香港及外國書刊的權利也沒有)。中國人民也應有同世界各國人民進行政治交流的自由。這才是對勞動人民有利的對外開放。可是,對於外國資本及產品,卻不能全無限制。不要忘記,中國之所以在十九世紀中到廿世紀中這一百年內淪為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帝國主義的炮艦還是其次(其主要作用是在最初階段而已),最根本一條還是依靠其先進的工業技術及大量資本。在各國發展極不平衡的前提下,自由貿易不能不成為發達國掠奪第三世界資源的一種機制。所以勞動人民的對策當然不是簡單自外於世界市場,但更不是不惜一切代價擠進去。現在中共一方面為迎合外國資本而不惜完全打開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對於外國的思想、學術、文化等卻始終要實行過濾審查。它可以容許外資自由剝削中國勞動人民,卻不能容忍中國勞動人民學習西方的民主思想的自由。
1999年5月
1999年11月17日略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