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

七八八五整瓜香港?

許由

《先驅》第49期,19988

信報一直是本地自由市場崇拜者中最徹底一派,深信只要把一切經濟活動交由市場調節,便能臻於繁榮。它也一直把今次經濟衰退歸咎於政府兩大干預━━一個是聯繫匯率,一個是每年八萬五千個住屋單位供應。最近林行止便再次強調,「固定匯價和建屋目標,過去一年把香港經濟弄殘」。

我們先談談聯匯問題。該社評指出,七點八的聯繫匯價扯高本港利率,促使本地經濟衰退。所以他們主張廢除聯匯及港幣貶值。首先,把衰退全歸咎於高利率,這未免太背離事實了。亞洲各國的外圍因素呢?本地經濟結構的問題(實業萎縮,泡沫經濟卻大盛)呢?至於聯匯與高利率的關係,也不像林行止所說的那麼簡單。在聯匯制下,香港利率大體要追隨美國。現在美國利率趨升,自然會使本地利率有上升壓力。不過,凡事都要具體分析才能了解底蘊。現在供樓人仕覺得利率很高,但這不能全怪聯匯;本地銀行食水過深也是原因。香港的存款利率由銀行公會在諮詢財政司後決定,而貸款利率則沒有法定管制,由銀行自行決定,而當中匯豐與渣打又起著重大作用。他們往往抬高貸款利率,使存貸之間的息差太大。以今年三月為例,儲蓄存款利息只有5.25%,但是最優惠利率達10%,樓宇貸款更達11.5%左右,一般工商業貸款還要高些。換言之,息差高達五厘以,為銀行帶來巨額暴利。香港息差一般都比外國高。同市民息息相關的按揭利率尤其如此。在聯匯制度下,香港按揭利率理應同美國相差不會很多。可是,以1995年為例,據報美國按揭利率約為六厘多,可香港高達十一厘,是美國的差不多兩倍。為何如此?這明顯與聯匯無關。這一方面是因為銀行壟斷嚴重,長期以來都在剝削市民,另一方面是政府也一向支持銀行謀取暴利(支持利率協議就是一例)。其實,只要政府改變政策,打擊銀行壟斷,確保利率及息差處於合理(即有利大多數市民而不是只有利於銀行資本)水平,那麼,即使有聯匯,利率也不致像現在那樣高。自然,像董建華政府那樣的資本家政府,對此一定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要推行合理的經濟政策,這只有一個普羅大眾的政府才有可能。我們不能期望林行止之流會有這種識見。但是,對於銀行界那種搶錢行為不置一詞,卻一味把全部責任(高利率)都歸咎聯匯,難道是客觀公正嗎?

犧牲大我,完成小我

曹仁超說:「依家如唔俾港元貶值,貶值壓力去哂樓市同股市。……如果特區政府讓港元有秩序地回落20%,我地既利率使唔使大幅上升,恆生指數同樓價可能只跌30%(另20%由港元承擔),經濟就可避免進入衰退變為平安著陸」。(信報,98617日)

原來貶值的好處就是保住樓市股市。但是代價是什麼?由於香港消費品絕大多數依靠進口,港元貶值就必然引起物價飛漲,而一般工薪家庭受的打擊最大。所以,上述那番話如果翻譯成通俗說話,就是:為了保住股市樓市,不妨犧牲普羅大眾的利益。這真正是犧牲大我完成小我的無恥說話!何況,一旦聯匯廢除,誰擔保港幣只貶值二成?難道不可能發生更大的貶值嗎?難道1983年港幣暴跌的風潮還不足為訓嗎?只要聯匯一廢除,市民對港元的信心就會盡失,哪裡還有什麼「有秩序回落」!

對於曹仁超之流那種迷信市場萬能的言論,連同樣信奉自由市場的任志剛也忍不住說:「只有假設市場理性調節化而達至平衡,才認為政府所做的一切均是干預,但現實中,卻因市場供求及時差因素,出現超賣及市場恐慌等,令市場出現結構上的問題,政府不能……坐視不理。」(199873日信報)

至於貶值的其他所謂好處,包括利率下降,促進出口等等,也不見得一定成立。如果貶值引發全面經濟恐慌,不見得利率就能真正穩定在低水平。至於出口也是一樣。何況,香港早已沒有多少製造品可供出口,出口稍有增加並不會對整體經濟有多大促進作用。總之,在目前這種危機時刻來廢除聯匯及貶值,實在弊多於利。

我們倒不是認為保持聯匯就真正萬事大吉,真正最符合普羅大眾的利益。只要金融資本繼續存在並自由進出一地,那它們就始終伺機狙擊各國貨幣或在股市中興風作浪,始終是不惜犧牲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來成全自己的利潤掛帥的欲望,在這情況下單靠聯匯本身實在也不能為普羅大眾提供真正保障。然而,在目前情況下取消聯匯及把港元貶值,則肯定更有損普羅大眾。

八萬五成了代罪羔羊

信報社評一再強調,董建華的十年建屋計劃「定額大量供應物業,意味未來物業又多又廉宜,扼殺人們置業要及時的意念,導致物業市道由賣家變為買家市場」。(199871日)這種論調一直也有不少中產者及小業主支持。

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樓價大跌,是因為過去樓價太高,高得完全脫離購買力。而箇中罪魁禍首又是政府、銀行及大地產商。曹仁超不去追究他們,一味把責任往八萬五身上推。實際上「八萬五」同樓價大跌並沒有必然關係。在樓市崩潰前,人人都說房屋供不應求。事實上,過去多年來,統計顯示每年公營與私營房屋都出現幾萬個單位的供應不足,預計未來多年也是如此。所以,董建華去年七月宣佈八萬五計劃,並沒有多少人認為這樣會使供應增加到足以搞垮樓市的地步。而事實上當時的樓價還一直在升。大跌市是幾個月之後的事,而且直接肇因於亞洲危機的因素。雖然信報從頭起就反對八萬五計劃,但是所根據的理由不是這樣會弄垮樓市。八萬五整瓜樓市是幾月之後才製造出來的藉口。他們之所以要以八萬五來作代罪羔羊,不過是為托住樓市尋找理論根據而已。但問題在於:樓價大跌,對一小撮富豪可能是罪無可恕之事,但對普羅大眾,包括小業主與中產者,都只會是好事。只有與購買力相適應的樓價才勉強算是較為合理的價格。而目前樓價雖已大跌,實際上還是多數人買不起的。所以,即使「八萬五促使價樓大跌」論真正成立,我們普羅大眾也一樣可理直氣壯地說:跌又何妨?

有人說,樓市大跌也害苦了許多小業主,因為他們的資產貶值了。其實,對於那些自住小業主(大部份小業主都是自住)而言,資產上的貶值純屬帳面數字而已,根本不影響他們的收入。真正受影響的是那些在去年樓價高峰期開始買入單位並供樓的人。這些人中不少連上車供會也做不到。上了車的也非常吃力。但是,他們的奮鬥方向不是站在大地產商那邊去要求托市。(這樣其實只是充當了前者的爛頭卒而已),而是一方面迫使政府以低息貸款去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一方面同普羅大眾一起去爭取管制樓價及租金,打擊地產壟斷,他們尤其要擺脫曹仁超之流那種迷信市場萬能的種種歪論的影響。


延伸閱讀:

救樓市如挫弱扶強,必須反對!》,劉宇凡

《先驅》第49期,19988

分類:第49期, 政經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