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文獻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與普羅大眾的出路

向青

《先驅》第52期,19995

1999年社員大會政治決議草案

1)經濟形勢

香港回歸中國不久發生的經濟危機,並不是簡單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牽累所形成的短暫的危機,而是一個深刻轉變的明確顯示,宣告香港經濟已經不能繼續在原本的軌道上蓬勃發展了。六、七十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製造業,從八十年代起已經消失了大半,造成失業問題。但這時與中國大陸有關的轉口貿易、運輸、金融、保險等服務行業獲得機會顯著擴展,旅遊業也繼續迅速發展,因此減輕了失業問題的嚴重性。投資大陸所獲得的超級利潤,使香港資產階級的財富急劇膨脹,加上大陸新興官僚資本和帝國主義各國的資本的大量流入,促成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的非常興旺,也使個人消費市場在整體上仍有發展。這種主要依靠房地產和金融投機的畸形繁榮,無可避免地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很快就破滅了。多年來製造業衰落的惡果也充份暴露出來:失業率達到幾十年內的最高點。展望未來,種種情況都是令人不能樂觀的。在今天的世界經濟裏面,容許香港重建勞動密集的製造業的空間己已經很小。大陸經濟對香港服務行業的依賴程度顯著地日益降低。況且大陸本身的經濟發展現在也遇到不小的困難,至少已經明顯地不能維持以往十幾年的增長率了。曾被大事吹捧的「東亞奇跡」暉終於破滅,令全世界的經濟形勢更加毫無值得樂觀的理由。這時候香港才來制定從頭起發展高科技生產的大計,指望不久之後在世界市場競爭中出人頭地,顯然成功的機會是非常微小的。普羅大眾尤其不能指望在這條路線下得到生活的改善。相反,他們的生活派平恐怕難免日益明顯地向大陸看齊。

特區政府企圖叫人相信香港經濟前途樂觀的主要理由有三方面:第一,香港的制度健全,儲備豐厚;第二,港人富有奮鬥精神;第三,有強大祖國的積極支持。其中第三點並沒有多少港人認真看待。因為,即使相信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的善意和決心,大陸的經濟實力也是談不到真正強大的。第二點所說的港人富有奮鬥精神,港人自己相當普遍相信這是真實的,而且以此自傲。有人歎息這種精神近年減低了。如此歎息的人比一般人更強調這種精神的重要,也更相信憑著這股精神就能夠打破經濟困難。這種見解和信念無非是勤儉致富這個古老的資本主義神話的重版而已。其實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很容易證明:單憑勤儉不但不能保證致富,甚至不能保證有工作、有飯吃。不過,一直到最近為止,香港有幸好幾十年沒有經歷過嚴重的經濟危機,所以還有那麼多的港人相信勤儉可以克服一切經濟困難。只要目前的不景氣再延長下去,這種盲目的樂觀就會不攻自破。至於說香港的制度健全,又有豐厚的儲備,所以不難渡過危機,也是沒有多大說服力的。現在官方和民間都充滿必須削減綜援和限制大陸人個湧入的呼聲,這正好證明了人們並不相信儲備的保障能力。實際上,如果真正在市場上自由競爭,不但香港,全世界任何地區和國家都不能抵禦金融投機者的集中攻擊。香港的制度並不那麼健全,那些領取世界第一流報酬的金融管理人員應付危機的本領也並不那麼高明,已經在這次危機中由事實證明了。1997年爆發危機早已超出亞洲的範圍,性質上也顯出不僅是金融危機,而是更全面性、更深刻的經濟危機。現在全世界的經濟學家和實際工作者都不敢擔咻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不會出現或者容易克服,香港經濟是那麼小的一個單位,又是高度外向性的,怎能有把握平安渡過危機而重新長期蓬勃發展呢?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香港只是一個轉口貿易的商港。新中國成立後的最後幾年,由於傳統的轉口貿易大受限制,香港經濟一度陷於非常衰落。隨後才一步步發展起製造業,在新的基礎上繁榮起來,成為世界注目的亞洲四小龍之一。這個成就的原因,除了港人艱苦奮鬥的精神以及眾所周知的香港本身的種種有利條件(地理的、政治的、法律的、人口的……)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但是人們常常忽略的因素,就是當時正是資本主義世界的所謂黃金時代(這名稱是後來才給它的)。那時資本主義先進國的經濟長期繁榮,增長率相當高,實際工資的水平也步步提高,社會福利擴展,軍備開支更十分龐大,所以他們的市場可以吸納新興國家和地區不少的工業產品。那時新興地區之間互相競爭的對手不多,所以發展成功不太困難。四小龍就是抓住這個時機實現了工業化。其中香港的工業化成就最低,最偏頗不全,主要只發展了勞動密集的製造業。後來連這一點工業也損失了大半。當時還沾沾自喜,以為這是向上發展的經濟轉型,一心指望香港將要成為倫、敦紐約並列的世界金融中心。其實這不過是美麗的泡沫已。香港既沒有英國、美國那樣雄厚的產業基礎,又沒有瑞士那樣的特殊政治條件和歷史淵源,憑什麼可以成為真正的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呢?到今天香港政府才打算推動新的工業化,但世界形勢已經變得大大不利了。現在世界經濟處於低沉的長波中,一點也沒有露出轉向高漲的徵兆。先進國的經濟增長率大約只有黃金時代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左右,失業率很高,實際工資派平下降,社會福利削減,他們的市場吸納外來工業產品的能力降低了許多。反過來,新近工業化地區內互相競爭的對手卻增加了,大家都採取出口導向的政策。香港現在打算發展高科技工業,起步比新加坡和台灣已經晚了許多年,更不用同美、歐、日本比了。況且人才根本很成問題。還有,香港的資本家只習慣投資於快速回報的項目,對於高科技生產到底有多大投資的興趣和經營的能力,都很難說。所以,期望香港在高科技生產上得到巨大的發展,既勝過外地的競爭對手,又為香港帶回充份就業的經濟繁榮,是極難如願的。

期望靠旅遊業來恢復往日的繁榮,也是不實際的。過去香港旅遊業興旺,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香港是無稅自由港,世界各地的產品都可以在香港買到,而且長期間價錢比較便宜,有購物天堂之稱,因此吸引旅客。第二,1949年大陸歸中共統治後,香港成為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外國旅客來到這裏,既可以隔河窺望一下「竹幕」後的中國,又可以見識幾百非共、反共的中國人怎樣在這一小塊緊貼著大陸而受英國統治的地方生活,後來還有許多年過著比較繁榮安定的生活,成為一個奇跡。第三,中國「改革開放」後,香港反過來吸引大批內地人前來見識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第四,97回歸已成定局但尚未實現的時候,遊客可以來看港人怎樣準備回歸的來臨。第五,回歸不久,自然可以讓人們來親眼看看香港到底有什麼改變,或保持不變。當時香港有這許多特色,旅遊業自然興旺。此外,過去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黃金時代」和隨後的「東亞奇跡」中,香港旅遊業也自然得益。現在,不幸所有上述的有利條件都不能維持了。首先,購物天堂的名聲已經喪失。這主要是拜樓市大旺、樓價和租金飛漲之賜。其次,1997年經濟危機爆發,自然對旅遊業有很大的打擊。回歸稍久之後,上述第二、四、五種吸引力即使還沒有完全消失,也大大降低了。只有第三種,就是對內地遊客的吸引力,還可以保持。但由於內地與香港的生活方式日益同化,這種吸引力也難免逐漸減低。所以旅遊業不能維持以前那樣的發展率,甚至會相對衰落下去,相信不是一時的現象。儘管政府和民間都極力設法提高香港對遊客的吸引力,但實在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充分補償那些喪失掉了的吸引力。至於建立迪士尼樂園的計劃,即使能夠實現,也未必給香港帶來多大經濟利益,反而會對社會和自然環境造成不的損害。

早在197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已經進入新的低沉長波,主要表現為西方帝國主義各國的經濟發展率顯著降低,同時「福利國家」制度受到全面的攻擊。這實際上表示有致命危險的老年病病已經又一次降臨到資本主義制度身上了。不過,由於「東亞奇跡」的出現和原「社會主義陣營」重新納入資本主義市場範圍,這病情的發展延緩了,甚至在相當程度上暫時把病徵遮掩住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後,世界經濟的真實病情一步步重新顯露出來。人類所掌握的生產和交通的技術已經發展到戰前一般人所無法想像的程度,而且在加速發展中。現在已經完全能使用很少的人力就生產非常豐富的消費品,建造起各種方便的設備,但是結果並不是讓民眾享受到不愁生計而可以尋求自由發展的生活,反倒令越來越多的人連找一份過得去的謀生工作都很難。連所謂先進、富強的國家也出現了戰後最高而且持久的失業率,或者(例如美國)失業率不算高,但是普遍的待遇越來越差。龐大無比的財富,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加集中在極少數人的手上,而他們越來越不把手上的財富設資於生產,而是用來進行破壞性的投機:直接破壞金融穩定,間接破壞生產,破壞一般人的生計。那些主畏從事投機活動的金融資本,已經強大到足以攻破任何一國的金融體系。如果光靠純粹的經濟手段,也就是在完全自由開放的金融市場中,任何一國的政府(連中央銀行在內)都抵禦不住它們的集中攻擊。在這樣的世界環境中,香港不但不可能真正成為繁榮安定的人間天堂,連保持過去幾十年那樣對鄰近地區的明顯優勢都很難。普羅大眾想得到美好的前途,甚至僅僅想得到切實的生活保,必須根本打破這種社會經濟受制於資本增殖的要求的狀況,改為把一切資源用來滿足民眾的合理而平等的生活需要,也就是必須廢除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一種真正由民眾自己當家作主的自由、平等的新社會制度,那就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制度(決不是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維護的那種制度)。這樣的改變,自可能單獨在香港一個地區實現,而只能由全世界的普羅大眾合力去實現。在普羅大眾還沒有掌握政權去開始這個偉大而艱巨的改革事業之前,只好首先用集體奮鬥的方法來保衛大眾的就業權利和生活水平,同時盡量爭取一些改善。任何號召普羅大眾壓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去提高本地區的競爭力、或者同資產階級「共渡時艱」的主張,都不會幫助大眾打開出路,反而更加重現實的世界經濟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的致命弊害,所以必須堅決反對。

2)中共對香港的統治政策

中共接收香港後將新兩年的種種行為表明,它並不打算直接統治香港,並不打算把香港變成大陸一樣,而寧可維持原有的制度,委託可以信賴的港人來管理。換句話說,中共是忠於它自己所規定的一國兩制原則的。港人所擔心的最壞的情況沒有出現,而且看來將來也未必出現。今年一月香港終審法院裁決港人內地子女居港權案件引起風波的結局,進一步證實了這種看法。

中共寧可採取這種政策的主要原因有好幾方面。第一,中共正在誠心誠意地向資本主義學習。在努力學習市場經濟的發展路線和確立投資發財是光榮這種「新」道德觀之外,也願意在一定程度內學資本主義的法治和自由的制度,希望以此來減輕它本身機構的嚴重腐化。在這幾方面香港都可以作為一個樣板,所以值得中共來保持而不是毀滅它們。第二,盡量保持香港原有制度不但可以繼續利用香港的華人資本,而且有利於發展大陸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合作,這兩方面對於中共都是極為重要的。第三,保持香港原有制度有利於中共官僚發展他們自己和親友的私人資本,而且讓他們一旦碰到重大麻煩比較容易逃亡海外。第四,保持香港原有的政治自由雖然讓各種政治上的反對派繼續享有合法活動的空間,但現在任何一個反對派以及他們合起來的力量都遠遠不足以構成對中共統治權的實際威脅。這情況中共是了解的。對於這些反對派活動的具體情況,它也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它有充份的自信,將來倘有必要,可以根據它自己所制定的法律去施行有效的鎮壓。至於香港反對份子與大陸反對力量的聯繫,中共一直都嚴厲禁止,今後也不會放鬆。

香港特區的第一屆政府簡直就是原封不動的港英殖民地政府,除了把英國總督換成了華人行政長官。在這個轉變中,香港華人資本家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了。在殖民地時代,香港總督是英國派來的,他主要代表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那時香港的華人資本家頂多只能算是統治集團裏面的小兄弟。現在香港的行政長官不是中共派來的,而是在港人裏面產生出來。基本法所規定的政制,保證了只有資產階級的代表才可能當選。最高權力是在中共手裏,但中共授與行政長官相當大的自主權,他不用事事聽命於中共。與其說他是中共的代表,不如說是香港資產階級的代表而得到中共信任者。在一定的限度之內,特區政府可以抗拒北京的干預,維護香港的自治權和原有的制度。港人治港的諾言兌現了。但這個港人政府並不是全體香港居民的代表,連形式上也不是,而是本港資產階級對普羅大眾的專政。這正是中共所許諾的港人治港的本意這個政府的階級專政色彩比港英殖民地政府更加鮮明。以前港英政府為了遠的利益,為了避免社會矛盾過份尖銳化,尤其為了對抗中共的壓力,有時還會採取一些明顯違反本港資產階級(尤其是華人資本家)意願的改良政策。現在特區政府只會更加按照本港資產階級的意願來決定政策。

中共和香港資產階級都不願意讓香港發展政黨政治,特別要保持行政長官整個政府都凌駕於任何政黨之上(中共照舊不在香港公開活動)。他們口口聲聲說香港不可以成為政治城市。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一般政黨在香港不會有多大發展,反而倒退也有可能。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