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期

捷古華拉與古巴革命

丁洋

《先驅》第46期,199711

三十年來,世界經歷了很大的變動。柏林圍牆被人民推倒,代之而建立的卻是金錢圍牆。但三十年前(1967108日)被波利維亞政府軍殺害的古巴革命英雄捷.古華拉(Ernesto “Che" Guevara),他的思想仍影響著千千萬萬在努力改變不合理現狀的人。三十年後的今天,拉丁美洲的年青人,再次穿上印了古華拉肖像的T恤。他是勇於破除剝削與壓逼的象徵。他的英勇、正直、人道主義精神,不但為古巴革命添上光環,亦令社會主義者引以為榮。

捷古華拉生於1928614日阿根庭一個中等家庭。兩歲時就患了哮喘病,這病一直沒有根治,使他長期受折磨,也削弱了他的體質。

在大學時,古華拉用他獨特的學習方法,加上稀有的才能與智慧,竟在一年不到的時間中,通過了十餘種選科考試,在1953年畢業,取得醫生的資格。

在大學期間,他雖然同情校內的左翼組織,但從沒積極參與。當時,他對社會主義的興趣,只在於好奇,還沒有視為奮鬥的目標。他的希望,是通過行醫來協助貧民,尤其是照顧那些受歧視的麻瘋病人。但兩次到拉美國家的遊歷,完全改變了他對怎樣消滅貧窮的看法。

第一次旅程是在1951-52年,詳情見他著的「電單車日記」。書中除了記載他的浪漫經歷:醉酒鬧事及其他歷險外,還有影響更深遠的遭遇:他與老同學Alberto去到智利一個世界最大的露天銅礦,遇到一個剛出獄的礦工,他是因為罷工被判坐牢。從這礦工口中,他們得知被列為非法的智利共產黨及工會如何受鎮壓,被捕者如何受折磨、甚或消失人間,幸運的也會被列入黑名單……

古華拉與Alberto走進了這個美資礦場參觀。當導遊的是一個礦工領班。那時,一場罷工正在醞釀。連這領班也批評:「那些外國佬真低能,寧願在罷工期間每日損失幾百萬披索,也不多給貧窮的工人幾個仙!」

這次旅程的另一站是秘魯。古華拉在那裡遇到Hugo Pesce,他是秘魯共產黨成員,也是一位醫生。他對古華拉影響深遠,雖然當時古華拉仍未完全接受社會主義思想。

經過這次拉美之行,古華拉的觀點很快形成了。他越來越接受拉美需要革命的看法。24歲生辰時,古華拉仍在秘魯。在派對上,他發言說將拉美分為不同的民族純是捏造,「我們是單一的混血兒種族」。

但這國際主義的說法並沒有針對資產階級對勞苦大眾壓逼的問題,亦低估了民族與美洲人的雙重意識,在當時及現在仍存在於拉丁美洲。千千萬萬人期望有一個統一的、自由的、民主的拉美,但若不推翻資本主義,就難以實現。

革命的火花

古華拉首先接觸到革命的火花,是在波利維亞。在那裡,他親眼見到大型的群眾運動及起義。1952-53年的革命,動搖了波利維亞政府。

但直至1953-54年他的第二次拉美之行,在危地馬拉,古華拉才投身政治舞台。在那兒,由耶可勃.阿本茲領導的左翼激進政府引入了激進的土地改革,並將深受當地居民痛恨的美國聯合水果公司國有化,激起了美國大資產階級的憤怒。雖然政府進行激進改革,但國家鎮壓機器沒有絲毫改動,以安撫軍心。這就像1970-73年智利的阿倫弟政府那樣。同時,阿本茲亦未能將其他大企業國有化以削除資產階級的力量。危地馬拉促進平等的改革,結果亦像廿多年後智利那樣悲劇收場,政府在1954年被軍隊推翻。

這次失敗,使古華拉深深明白,沒有觸及國家機器的社會改革是不會成功的。在五年後的古巴革命,他並沒有重覆這些錯誤。

古巴革命的序幕

現在,讓我們將焦點轉回古巴。在危地馬拉革命失敗前一年,1953726日,一班武裝青年短暫佔據了在古巴東岸城市聖地牙哥的蒙卡達軍營。在此之前,美國政府、美資及古巴總統巴蒂斯塔均認為古巴是安全的國家,所以在首都夏灣拿,賭場、妓寨林立,是美國大富豪的勝地及黑幫的離岸陣地。自從古巴宣佈脫離西班牙獨立後,幾十年來就一直是美國的半殖民地。

巴蒂斯塔及美國政府指責這次襲擊蒙卡達軍營是共產主義起義。其實,古巴共產黨並沒有參與,還指這次是資產階級起義。

參與這次起義的大部份人,與社會主義扯不上任何關係。他們接受19世紀古巴激進民族英雄馬蒂Jose Marti的思想。他們只希望結束獨裁統治,以資產階級自由取而代之。

69名起義軍被殺或虐待至死,其他的得到天主教會的協助,其後獲釋,其中包括這次起義的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及他的弟弟Raoul

危地馬拉政府倒台後,古華拉到了墨西哥,首次遇到在那兒重整旗鼓的卡斯特羅,隨即加入了他的隊伍「七月廿六日運動」(因1953726日起義得名)。它的政綱是主張土地改革、公共服務由國家經營、工業化及房屋、租務、教育改革等。但他們並沒有主張取締壓逼的根源━━資本主義。

明顯地,卡斯特羅在這隊伍中是最激進的一翼,但當時仍未接受社會主義。另一方面,古華拉由於他的經歷,早在1954年給親人的一封信中,表示他對社會主義未來充滿信心。但他的想法頗為混雜,他除了受馬克思及列寧影響,也受史大林,隨後也受毛澤東的影響。可是他欲以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期望,對即將來臨的古巴革命有重要影響。

從軍醫到游擊隊領袖

195612月,包括卡斯特羅及古華拉的81人小隊登上古巴。他們在農村的英勇鬥爭得到廣大農民支持。由七月廿六日運動帶領的游擊戰進行了三年。這支以農村為主導的力量,最終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權。

古華拉最初是游擊隊中的軍醫(他自己也常為哮喘所困擾)。他不但醫治隊員,也照顧被俘敵軍傷兵。但不久,他在藥箱與手槍之間,選擇了後者。他英勇的表現,令同隊隊員視他為領袖。

維護人類的尊嚴,是古華拉作戰的動力。他所稱的「人類尊嚴的旗幟」,仍是拉美文化的重要名詞。馬克思也寫過「無產階級需要尊嚴,比需要麵包更甚」。

由於古華拉的才能,他所領導的隊伍,是最英勇及最有影響力的。他拒絕特權;從不要求部下做自己不會去做的事。他在隊裡設立了一支精銳攻擊部隊,名為「自殺小隊」。古華拉在他的戰時日記寫道:「自殺小隊是革命道德的榜樣,志願者經過挑選才能加入。每當有小隊成員犧牲了,新的成員名稱讀出時,沒被選中的會傷心,甚至哭泣,因為他們得不到在前線作戰及犧牲的光榮。」

戰爭開始後,古華拉在隊中組織政治教育,討論社會主義。卡斯特羅在這方面全依靠古華拉,因為他要集中力量鞏固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他宣揚的仍只是資產階級自由派的民主。

戰爭期間,游擊部隊不會處決一般戰俘。游擊隊解除他們的武裝,與他們討論後,將之釋放。除了是因為人道主義外,這也會有助打擊政府軍的士氣、信心與忠誠。

1958年的最後一天,游擊隊進入夏灣拿,工人以總罷工迎接他們。巴蒂斯塔迅速倒台,使城市更大規模的運動未及爆發。

群眾運動的動力,以及美國資產階級的反動,兩者結合起來,使革命的速度較大部份領導者想像的快。古華拉給卡斯特羅很大的改革壓力,到了1960年,古巴便廢除了資本主義及莊園制度。但由於這次革命的特殊性,革命後並沒有建立工人民主,而是官僚統治。

美蘇對古巴的干預

革命期間,美國中央情報局曾於1957-58年撥款支持七月廿六日運動,欲收賣他們,但一無所獲。革命勝利後,美國政府開始恐慌,主張強硬對付古巴新政權的佔大多數。卡斯特羅曾與美國政府談判,但美國的要求苛刻,簡單來說就是要卡斯特羅任由其指使。要維護古巴的民族尊嚴的卡斯特羅當然不能接受。

革命勝利不久,美國開始對古巴進行貿易封鎖(直至今天)。與此同時,卡斯特羅在19604月首次宣稱古巴正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那時,有人指這次革命是由蘇聯官僚發動。但實際上,蘇聯對此大為震驚。一個前蘇聯資訊部門高官憶述說,蘇聯與古巴聯繫,是推翻巴蒂斯塔後的事。在19591月莫斯科一次會議上,赫魯曉夫問:「那班是怎樣的人?他們是誰?」但沒有人能說出答案!

此後,蘇聯官僚希望控制古巴及藉此擴張他們的國際影響力。由於美國及資本主義集團的圍堵,這個沒有什麼天然資源(尤其是能源)的島國,惟有靠攏蘇聯。蘇聯提供了很多貿易優惠,並派了很多「顧問」到夏灣拿。由於蘇聯試圖干涉古巴政策,使兩個政府發生很多磨擦。

精神鼓勵法

古巴革命一勝利,古華拉就試圖創立一種思想體系來加速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他企圖在古巴人身上發展一種不企求社會讚揚、不領受報酬,而對社會作出貢獻的內在願望,他的精神鼓勵思想來自「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即意味著消滅勞力分配的市場工資制度。他知道,用精神鼓勵代替物質剌激的政策會妨礙古巴迅速發展生產,但是他也知道,在政治上選擇精神鼓勵而不是物質剌激,既能促進動員,又能使人民有更大的參與決策過程的感覺。從社會方面看,用精神鼓勵取代物質剌激,能幫助消滅階級分化,促進收入均等,減少感情疏遠和加強團結一致。

除了將精神鼓勵法引進古巴,古華拉還追求兩大目標,即為21世紀造就更理想的社會主義新人,和發展適合新生活的技術。他認為只有同時進行技術和新價值體系的建設,才能在單一經濟模式的前殖民地、列強的附屬國中建立社會主義。

「人在對自己勞動的態度方面還需要來一次精神上的完全更新,以擺脫其所受社會環境的直接壓力,但又以其新的習慣同社會環境相聯繫。這就是共產主義。要達到個人自由和人的完善,人們必須在生產中不是被逼作為商品出賣自己。社會主義的人需要有大量內在的才智,團結感和肯為群眾服務,且必須力求完全的醒覺。」他堅信有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古巴新人,堅持精神鼓勵的理論,就能防止官僚主義。

他在《社會主義與人》(1966)一書中預言,總有一天,當群眾受到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充分教育時,作為群眾的先鋒隊的黨就可以讓位給群眾了。

革命成果

推翻了資本主義及得到蘇聯的援助,古巴人民的生活改變了。兩年之內,文盲基本消除。醫療服務大大改善,並成為世界最好的國家。出生嬰兒死亡率減至千份之10.6,平均壽命增至74歲。而卡斯特羅在《夏灣拿第二次宣言》指出了更多革命成果:十萬名小農分得土地;所有年青人均可入學;失業消除;娼妓及賭博絕跡。將古巴驅逐出美洲國家組織的那些政府,上述對人民的福祉一項也沒有做到。

在如此困境下仍能達到上述成就(雖然可能有誇張的成份),使古巴成為拉美工人及年青人的導航燈。古巴的勝利燃點起拉美群眾的希望,至今仍未熄滅。

可惜的是,官僚統治漸漸在古巴植根,在缺乏工人階級民主的管理制度下,指令只能是從上而下,群眾集會是由政府號召的;有些法令雖由全民表決,但人民只能說贊成或反對。在制訂過程中,群眾不能參與討論及修改。「保衛革命委員會」成立的目的是動員群眾防止美國政府推翻革命成果及確保政權穩固。可是它並非由選舉產生,最終變成了中央控制及壓制群眾的工具。工會聯合會也變成了政府監視工人的代理人。代表選舉制度也最終取消了。

政權建立初期,古華拉是工業部長,主管經濟發展。但越來越多「顧問」及「計劃人員」從蘇聯、捷克等國派來,官僚化迅速發展。

反對官僚特權

由於美國的圍堵,經濟發展困難,加上蘇聯的官僚化及缺乏工人民主,使古華拉提倡的精神鼓勵以對抗古巴新政權的官僚化起不了多大作用。他在這方面的努力,換來很多指責,樹敵不少。

另一方面,他堅持過著簡樸的生活,與流行於拉美領導人的貪污與群帶關係成了很強烈的對比。他拒絕接受國家銀行行長的工資,而只支取一個初級軍官的低工資。當他發現自己家庭所得的食物比一般工人多時,就立刻取消這優惠。又當他的太太要去醫院時,他要求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不要使用政府車輛和汽油。

古華拉到過蘇聯,親眼目睹官僚的生活,為之膽寒。在一次參觀,他嘲弄那些蘇聯官僚道:「這裡的無產階級把法國瓷器都吃掉了吧,是嗎?」(大概是指無產階級家塗四壁,但官僚的家卻擺滿法國名貴瓷器。)而蘇聯運往古巴的物資,有些質量之低,古華拉喻之為「馬糞」。一次,他哮喘發作,他的好友Padilla去探望他。Padilla剛從蘇聯回來,正想指責蘇聯的官僚腐化,古華拉打斷道:「不用你說,我也知道那些荒謬的情況,因為我親眼見過。」

雖然古華拉對在蘇聯所目睹的極為不滿,但他似乎不大了解問題的根源。對史大林主義的不理解,使他不能有效地對抗古巴的官僚化及拉美共產黨的反動造法(與資產階級妥協、不支持革命,甚至出賣工人階級)。

最後的旅程

古華拉很不滿蘇聯的官僚特權及對古巴政權的干涉。蘇聯經濟發展的失敗,亦使他認識到古巴應發展有別於蘇聯的工業生產及經濟模式,應走自給自足的道路,不應再實行單一經濟。但他的意見不被接納。

1965年他訪問阿爾及利亞,在那裡發表的演說,深刻批評莫斯科政權,很不受歡迎。這次演說的全文,並沒有在古巴印行。一個當時的蘇聯大使館職員(現在流亡海外)證實,蘇聯政府不能接受出自古巴領導人這樣的演說。古華拉回到古巴時,卡斯特羅到機場接走他,與他談了兩天。自此,古華拉再沒有公開露面。

一個月後,古華拉悄悄地前往剛果。無疑,古巴政府當時認為非洲是第三世界與帝國主義的主要衝突點,但到那兒去是否他原先的計劃,很成疑問。而且他的到臨,並不受那些非洲國家領導人的歡迎。在那兒幾個月後,他了解到非洲的解放運動力量非常微弱。他反對繼續派遣部隊到剛果,決定要撤退,但卡斯特羅是反對的。

之後,他到了布拉格一段長時間,在那裡思索以後的路向。然後,靜靜回到古巴。1966年尾,他到波利維亞去組織游擊隊。但他的工作亦不獲波利維亞共產黨的支持。他設立的秘密訓練營不久便被美國中央情報局發現,逼使他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進行游擊戰。最終被殺害。

敵人的子彈奪去了他的生命。但他的革命思想,他的人道主義精神,他實踐社會主義新人的典範,仍然活著。這是要建立另一種社會,為那些被壓在底層,而非騎在人民頭上的人的社會所需的重要元素。

主要參考資料:

1. Intenation Viewpoint #291, pp29-23,

“Re-thinking Che Guevara", Janette Habel.

2. 1. pp27-28, “Che Guevara-The Spark that doesnot die", Michael Lowy

3. Socialism Today, Sept.1997, pp9-16, “The Legacyof Che".

分類:第46期, 俄羅斯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