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期

有關「實際存在的社會主義」危機的12條提綱

Michael Lowy作 阿偉譯

《先驅》第43期,19974

1.還沒生出來的事,那會消亡。共產主義並沒消亡,因為它還未出生;社會主義也一樣。那些西方媒體所流行稱呼的「共產主義國度」、以及東歐在官方意識型態下所自封的「實際存在的社會主義」,既非共產主義也非社會主義。我們頂多只能稱之為「非資本主義社會」;在那兒,雖早已廢除那私人佔有主要生產資料的制度,但它們與社會主義仍有一大段距離。社會主義是種特別類型的社會制度,在其中相互關聯的生產者是整個生產過程的主人;這個社會是基於最大的經濟民主、社會民主與政治民主制度而建立,而且是個由階級、種族、性別剝削與壓迫中解放出來的大同世界。因此,那些「實際存在社會主義」社會,不論其在經濟、社會層面有多大的功或過,都有一個共同的根本問題:不民主━━把勞工與絕大多數人民排除在政治權力之外。

民主的權利━━言論與結社自由、普選權、政治多元等,並非只是「資產階級制度」。它們都是勞工運動在以往抗爭中辛苦掙來的成果。用社會主義招牌來否定這些民主權利,根本就是官僚專政的作法。曾經積極參與俄國大革命的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於1918年在一次布爾什維克黨內大會提出批判時,就曾警告說:「如果沒有普選、沒有言論自由,任何公共機關都會變得死氣沈沈、虛有其表;這麼一來,行政官僚的運作會統治一切。」雖然在1918年到1923年間,蘇聯多少仍保有一定政治多元與勞工民主;但逐漸地權威式作法開始佔了上風。這個毛病,再配上蘇聯在那幾年間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經濟落後、內戰、饑荒、外國入侵等,終於引發出一官僚體制的怪胎;而此怪胎在史達林統治下又反過來摧毀整個布爾什維克黨以及黨內元老級領導。

2.一般保守派或自由派媒體所稱道的「共產主義的消亡」,事實上應只是權威、官僚體制的危機:這體制當初是於192030年代在俄國大革命的灰燼中建立起來。而它早也被當時一整代馬克思主義者所批判與否定。這其中包括:托洛斯基(Leon Trotsky)、拉考夫斯基(Christian Rakovsky)、德伊斯卻(Issac Deutscher)、里昂(Abraham Leon)、布蘭德萊(Heinrich Brandler)、以及慕森柏(Willy Muenzenberg)、舍居(Victor Serge)和布荷東(Andre Breton)等人。

因此在東歐,那瀕臨消亡的並非「共產主義」,而是整套變質的官僚體制:一套由欽點幹部(Nomenklatura)壟斷整個權力的體制。

3.在蘇聯,這危機是以一種更矛盾的形式展現出來。經過幾十年的停滯與老大官僚作風,蘇聯又開始湧現出一股欲圖轉換史達林體制的生氣。它是由二股動力相互激盪而成:一方面,是戈巴契夫(Gorbachev)與其同僚所推動的由上而下的改革;另方面,則是以聯合陣線、社會主義團體、生態團體、各種改革組織等為首,由下往上推動的民主運動。

蘇聯新領導集團所實施的改革政治是種混合產物:它把「政治開放」(glasnost)與犧牲勞工權利、市場走向的「經濟調整」(perestroika)聯在一起;另外它也主動發起裁減核武,降低對第三世界、特別是中美革命運動的支持。

4.不論在上層的黨治階級或下層的民間社會,不論是在蘇聯或在其他非資本主義社會,由目前所進展的各種政治、社會鬥爭,我們可清楚看到,它們由共同既有的史達林體制,逐漸蛻變出幾條互相衝擊走向:1.保留既有威權型政治體制,但引入市場走向的經改━━鄧小平;2.在政治結構上民主化、在經濟管理上引入市場機制━━蘇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3.採西方式民主制度,推廣市場經濟━━也就是回復資本主義路線━━東歐其他諸國;4.政治權力徹底民主化,對經濟做民主式社會主義規劃━━激進工會人士與社會主義式反對派━━它目前還未在任何地方具體落實下來。

5.我們在短期內,對此鬥爭的結果並不抱樂觀希望。目前在大多數東歐國度,那些過去曾為爭取另一種民主式社會主義出路、那些曾依馬克思主義傳統而不斷與當局、官僚體制抗爭的各激進力量,在這次紛紛敗陣下來。會發生這種倒退現象,除了各社會自身獨特因素外,倒有一共同原因:過去40年來,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給等同為史達林式官僚體制。不論東歐官方宣傳單位或其對立的西方單位,不論是「布拉格電台」或是「自由歐洲電台」,它們這方面倒有一致的共識、相互唱和:這些都是社會主義國度,各國領導集團也都以馬克思主義為依歸。在面對這同聲齊唱的大聲勢下,一小群馬克思主義異議份子的聲音,又怎能抵擋得住?

西方的宣傳機器,自然想借此良機來為自己造勢,但事實上我們應很清楚:沒人會要笛卡兒為法國殖民地戰爭負責,沒人會指明耶穌得為設立宗教審判所而認罪,當然更不會有人把美國入侵越南的帳推到傑佛森總統頭上。但西方的宣傳機器,卻硬指馬克思設立柏林圍牆、馬克思提名西奧塞古(Ceaucescu)為羅馬尼亞共黨頭子。

6.因此,我們不應輕信西方體制內那些經濟學者、新自由派意識型態推銷者、政治人物、主流媒體編輯等所呼唱的一套看起來似乎是「簡單明白的真理」。他們提出:在非資本主義國度中主要是一小群無能官僚自行決定全國經濟計劃,而且將此計劃硬加在全民頭上;因此在目前,這種極權指導式經濟已完全垮台,而其唯一的出路是那市場經濟、資本主義與利潤主導的體制。

但不應僅此方向,應還有其他出路啊!由社會全民來共同參與、計劃自身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人民經過多元、公開的爭辯,來決定社會主要經濟方式、投資先後、經濟政策━━這也就是民主式社會主義出路。

7.許多東歐的經改學者與政治人物都在提倡一套說法:市場走向的經改與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牢不可分。果真如此嗎?鄧小平模式與許多第三世界國度的例子,全駁斥此說。它們把新自由派經濟與極度權威國家權力的形式給扯在一塊。但另方面,由中國近些年來的經改經驗,我們可看到:雖然市場導向的經改一時可解決一些由官僚式中央計劃經濟所引出的問題,但它同時也引發出新的、同樣嚴重的問題:失業、農村盲流、腐化、通脹、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福利下降、犯罪上昇、經濟受跨國銀行控制。

8.官僚政權打著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旗幟所犯下的罪行━━由1930年代血腥大整肅到1968年入侵捷克━━已深深損傷社會主義的進展,而且強化多數東、西方人民走向資產階級意識型態。但不論在何方,對創建一個自由、平等社會的理想,對社會民主、經濟民主,對自決,對人民主動參與及決定的期望等,仍深植在許許多多的勞工與年青人心中。由此來看,只要世界仍有壓迫與剝削,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並非做為「已存在的」國家的形式出現,而是做為在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啟發許多深受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壓迫的人民站起來參加解放鬥爭的綱領,仍將會持續、發展下去。

9.我們不難理解,在目前危機重重的狀況下,許多左派人士已陷入意識型態混亂、狼狽、困惑的地步。即使一些仍未放棄馬克思主義的人仕,也準備開始退守。不論東方、西方,除了少數仍相信需要社會革命的異端論調外,左派陣營主要論調已轉到要把馬克思主義「現代化」━━馬克思主義應去適應主流的觀念,去適應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實證主義,特別是去適應市場以及其各式偶像、儀式與教條。此論調認為「實際存在的社會主義」會失敗,其根源在於蘇聯革命想要與資本主義文明、與世界市場做一定程度的隔離。因此馬克思主義現代化,也意指重回西方社、經體制的陣營。在東、西方,一些共產政黨開始社會民主化,也正帶著這種企圖:消滅社會主義綱領。這種論調與作法的問題在於,它在想拋棄骯髒洗澡水━━非資本主義社會及中央計劃經濟中的反民主與權威官僚制度━━的同時,把澡缸中的小孩━━越過資本主義,朝向民主計劃經濟的想法━━也給拋了。在打著「務實」的口號下,此種做法不但沒再拾回一向為史達林主義所否定、曲解的價值:民主、人權、言論自由、社會平等、團結等,反而是倒過來採用西方菁英所宣倡的「自由競爭」、「自由企業」、貨幣主義、市場文化。

10.的確,馬克思主義是得不斷的被質疑、批判、更新:但我們對待它的角度,應和資產階級的批評完全相反。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尚未與工業資本主義生產至上模式、未與當代資產階級文明基石劃清界線。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者仍追隨1819世紀那崇尚進步的意識型態;特別是在其所提出:生產力發展是革命的客觀基礎、社會主義終將來臨等說法時,我們可看到此種隱含的觀念。順著這條思路,以後一些素樸的馬克思主義者就會認為:社會革命的首要目標並非在改造出一個互助、平等的社會,並非創出一個全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烏托邦」而有不同質的生產力,反而是應盡力掃除任何有礙目前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在《資本論》中,除了一兩個段落外,我們看不到任何有關對「生產力發展」可能摧毀自然環境,從而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探討。

因此馬克思做為一個社會科學家,在這方面並未超越那資產階級實證主義模式。他把自然科學發展出來的一套認識論━━強調定律、決定論、純客觀預測、直線性發展等,給轉換到歷史研究層面。而這走向又被以後一些馬克思主義者,由普列漢諾夫(Plekhanov)到阿杜塞(Louis Althusser)等發揮得更徹底。

11.馬克思主義的精華倒是在其他地方━━在於實踐哲學、唯物辯證法,在於對商品拜物教、資本主義異化現象的解析,在於對勞工革命性自身解放的展望,以及其對一無階級、無國家社會的期望。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能啟發各種具有批判性、顛覆性思想與行動的緣故。因此,欲更新馬克思主義,我們應由人文的、民主的、革命的、辯證的傳統重新出發。這傳統是由馬克思所奠基,然後經由盧森堡、托洛斯基、葛蘭西(Gramsci)發展出來;但它在2030年代給反革命的史達林主義、法西斯主義鎮壓下去。

為了能更進一步與資產階級文明劃清界線,馬克思主義得能容納那由生態、婦女運動、解放神學、反戰運動在實踐上和理論上所提出的挑戰。要能如此,我們得先對未來有個發展的展望:它並非是順著目前工業資本主義體制邏輯,而經由國家主導、管制、延續相同的生產力發展所推衍出來的視野;而應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展望,它建基於使用價值與民主式計劃經濟、可回收能源與生態關係、種族與性別平等、同性間相親相愛、國際間團結等價值與制度。

在目前,新自由主義與資產階級現代化的論調會佔優勢,主要是由於民主社會主義派與後史達林主義對當前世界資本主義體制發展仍無法提供另一套激進、民主的明確方案。

12.馬克思主義,正如馬克思所言,更應是對「一切現存事物做毫不留情的批判」。在我們拒絕走向那對既定秩序低頭認罪的現代化派路、在拒絕那打著「務實」的招牌而轉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或走向更官僚專制路線時,馬克思主義更顯示出布洛赫(Bloch)所謂的「希望的依據」(Principle of Hope)━━對一個新的、解放的社會的期望。

至於如何轉換到社會主義社會,有許多問題到目前我們仍無明確的答案。如何來把代議制與直接民主聯在一起,如何能在面對無法免除市場的情況下重新開展民主式規劃,如何把經濟發展與生態配合考慮等問題,都有待社會全體在互相切磋,公開、多元的爭辯中澄清。沒人能宣稱只有自己才掌握真理。

本文譯自:Lowy, Michael: Twelve Theses on The Crisis of “Really Existing Socialism". Monthly Review:43:1 May 1991. pp.33-40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